AMD:隨着人工智能需求飆升,準備迎接又一次雙倍增長

美股研究社
07-30

者丨Danil Sereda

編譯 | 華爾街大事件

2025 年第一季度,AMD(NASDAQ:AMD)的營收約爲 74.4 億美元(同比增長 36%),非 GAAP 每股收益爲 0.96 美元(同比增長 55%),分別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約 4.47% 和約 2.83%,這是過去幾年裏最亮眼的 “雙超預期” 表現之一。

AMD 的調整後毛利率爲 54%,息稅前利潤率爲 24%,因此其營業週期似乎比預期要好。

就各細分市場表現而言,數據中心 (DC) 業務表現明顯亮眼,得益於 EPYC CPU 和 Instinct GPU 的強勁採用,其銷售額約爲 37 億美元(同比增長 57%)(目前該業務佔合併收入的約 49%)。客戶端和遊戲業務銷售額 29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這得益於高端 Ryzen CPU 的更豐富配置;而嵌入式業務收入約爲 8.23 億美元,同比下降 3%(儘管將環比增長與同比變化進行比較,仍可見到一些逐步復甦的跡象)。

AMD 財報電話會議提到,EPYC 服務器芯片在超大規模廠商和企業客戶中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一季度新增 30 多個雲實例,企業本地部署連續 7 個季度加速。

得益於我們最新的第五代 EPYC Turin 處理器的量產以及市場對第四代 EPYC 的持續需求,我們的服務器 CPU 份額有所提升。隨着雲服務提供商擴大 EPYC 的部署以支持其關鍵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超大規模用戶的需求依然強勁。本季度,阿里巴巴、AWS、谷歌、甲骨文、騰訊等公司推出了 30 多個新實例,其中包括首批第五代 EPYC Turin 實例。

這種趨勢不會消失;隨着該公司的 MI300 系列 GPU 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新的 Tier 1 AI 勝利、下一代 MI350 系列樣品的推出,以及 Oracle(ORCL)承諾推出數十億美元的 MI355x,AI 遊戲現在似乎進展順利。

和超大規模廠商的這類合作,讓 AMD 在 5000 億美元以上的 AI 計算市場中,更容易搶佔更多份額。實際上,這個市場增長可能比預期更強 —— 因爲上述預測是去年做的,而從那以後,超大規模廠商的需求絲毫沒有減弱。在我看來,憑藉新的 MI350 系列和即將推出的 MI400 系列,AMD 最終會縮小與英偉達的差距;尤其是收購 ZT Systems 後,其提供全棧和機架級 AI 解決方案的能力更突出了。上一次財報電話會議提到,出口許可限制預計全年會影響約 15 億美元營收。但即便如此,管理層仍重申 “2025 年營收有望實現強勁雙位數增長”。現在,美國政府已開始審覈 AMD 向華出口 MI308X 的許可申請,AMD 預計獲批後將恢復銷售。

若恢復銷售,短期可能新增約 7 億美元營收,中期或達 15 億美元。預計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會對此有更詳細的說明。雖然股價對這一消息已有 “高效” 反應(也就是試圖消化這個利好),但過去幾個月市場對 AMD 每股收益的下調幅度太大,這反而讓本次財報超預期的門檻變低了。

AMD 的業績指引,其實和市場預期之間幾乎沒有安全墊 —— 當前市場共識已經摸到了 AMD 內部指引的上限。但從歷史來看,AMD 過去多次超出自己給出的營收指引,這次也不例外。

目前遠期市盈率約 42 倍,看似不低,但其實處於 AMD10 年曆史區間的偏低位置。而且隨着數據中心業務佔比提升,利潤率不斷擴大,只要還處於上升週期,這個估值溢價是能維持的。

假設 2025 和 2026 年每股收益比市場預期高 5%,那麼 2026 年每股收益約 6.38 美元(市場共識是 5.79 美元)。若按 35 倍市盈率(如果能維持我預期的利潤率,這個倍數對 AMD 來說不算高),2026 年目標價約 223.3 美元,上漲空間約 34%。

所以,考慮到過去盈利預期被大幅下調,本次財報營收和利潤雙雙超預期的概率很高,再加上數據中心業務佔比可能進一步提升、推動利潤率擴張,AMD 現在仍值得看漲。

在 2025 財年二季度財報發佈前一週買入 AMD,風險相當高 —— 尤其是英特爾最近財報讓投資者失望,而英偉達的業績還沒出。但 AMD 超預期的概率很大,而且數據中心業務佔比可能再次提升,推動利潤率和整體營收增長。

分析師的測算顯示,AMD 今年股價表現仍會不錯。雖然翻倍不太可能,但 34% 左右的上漲空間,足以讓它成爲當下很有吸引力的 “買入” 標的。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後臺回覆“進羣”加社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