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聚焦,心響失寵

字母榜
07-30

通用Agent是目前AI圈最火的概念,但質疑聲也一直不斷,幾乎在Manus“出走”前後,一些投入巨資但沒聽到響聲的公司,也傳出了收緊口袋的消息。

百度在七月初的組織會議上,點名了幾個產品,明確提到要對這些產品減少投入, 心響就包括在內。

作爲百度旗下的首個C端通用AI智能體,心響曾被媒體稱爲“能用版Manus”,在C端場景下支持超200種功能,覆蓋知識解析、旅遊規劃、學習辦公等領域。此時傳出資源收緊的信號,距離心響今年4月的公測,纔過去不到一個季度。

除了心響, AI社交app 月匣也遭遇架構調整,團隊被直接合入另一條業務線,在業務規模上迎來一次“降級”。此前,百度內部曾傳出月匣疑似要停擺的流言,但管理層最終選擇“再觀望一兩個季度”。

月匣於今年3月正式上線,業內此前對這一產品的描述是:成爲Z世代心中“全時全景的靈魂伴侶”。僅僅過去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靈魂伴侶”月匣似乎光芒不再。

關於以上業務線的變動,一位接近百度方面人士回應稱,相關業務線不存在資源收縮,App也在正常運營中。

而同樣在幾周前,李彥宏在百度季度高管會議上發表內部演講,對百度過往業務進行了“反思式”的回顧,他指出,缺乏戰略聚焦是導致百度在多場關鍵戰役中失利的重原因。

此後不久,傳出了百度行業搜索及智能體業務總經理謝天“轉崗”IDG地圖事業部的消息。對於謝天的換崗,有媒體報道稱,這是百度幹部輪崗機制下的正常調整。

據瞭解,謝天在2024年下半年接手搜索及智能體業務線,心響和月匣均是在其任內上線的AI應用。

相繼兩款AI應用新品地位不保,背後究竟是常規業務因素,還是百度準備在AI應用領域“洗牌”了?

相比起面對衆多友商產品競爭的月匣,心響進入“觀望組”讓人有些意外。據瞭解,心響是百度AI智能體團隊推出的產品,而在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心響產品組成員已經調離了原業務。

和月匣此前的低調上線不同,心響於今年4月的Create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高調亮相。據內部人士透露,在立項之初,心響在智能體團隊內部“極受重視”,被認爲是業務的頭部產品。一位內部人士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回憶當時場景:“一方面團隊招了很多人才,同時從其他業務抽調了很多人,在產品排期上,心響的需求優先級也比較高。”

據瞭解,百度對心響的核心功能定義是“AI任務完成引擎”,它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幫助用戶將複雜任務進行拆解、動態執行,並最終實現可視化的結果交付。這其實就是2025年最火的AI應用理念:通用Agent。

今年3月,通用Agent領域的明星產品Manus橫空出世,相比傳統Chatbot,Manus可以通過文字指令完成更復雜的工作與生活任務,例如設計並交付網頁和APP、定製旅行手冊等。和Manus更多偏向工作和生產力場景不同,心響被認爲是“民用版”Manus,提供了超200種日常生活任務場景。雖然用戶場景略有差異,但二者都是主打任務“All in one”、一站式解決用戶需求的“超級”App。

回到眼下,不到4個月時間過去,在心響爆出“資源收縮”節點的同時,Manus已火速搬往新加坡。相關分析顯示,國內ToC軟件市場難以實現付費轉化,模型能力應用程度有限,是當前限制通用Agent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這些超級Agent都還只是一大堆Agent的拼接,作爲‘工具’並不是那麼好用。”一位百度內部資深產品人士表示,早在立項之初,一些行業內的聲音對心響的落地前景產生懷疑。心響號稱所能提供的200個場景,包含了很多非常規功能,用戶使用這些功能的意願和頻率可能並不高。在團隊內部,有人這樣評價心響的產品理念:“它能解決的問題非常簡單,並不值得用戶花幾分鐘去生成一個答案。”

另一方面,瞄準C端場景的心響,在AI應用的內卷時代,很難找到合適的商業化路線。一款短期內缺少變現能力的C端應用,將極大考驗業務方持續投入的意願。

目前,心響和月匣雖然都面臨資源壓縮,但還沒有項目停擺的明確時間點。在發佈階段以來,這兩款產品都沒有進行大規模投流,用戶增長主要依賴內部流量入口和自然裂變。另一方面,業務管理層對日活/月活指標比較敏感,留給新產品的檢驗週期變得十分有限。

一位百度相關業務人士向字母榜總結了當下的工作現狀:“Leader們最關注的是月活,月活達到一定程度,然後纔再考慮是不是繼續投入。”

時間只剩一到兩個季度,月匣還有證明自己的機會嗎?

作爲百度的第四代AI社交產品,月匣在功能上對標國內主流產品“星野”“貓箱”“Wow”等,以高自由度AI對話與沉浸式劇本互動爲核心賣點,使得百度成爲繼字節、美團等友商後又一進入AI社交賽道的大廠。

回顧百度的AI產品線可以發現,月匣並不是百度在AI社交的首次嘗試。在上線月匣之前,百度曾推出多個AI社交產品,包括文小言(數字人版)、萬話和小侃星球。百度在這些APP上探索了虛擬人聊天和AI角色扮演的落地場景,但整體下載量不高,產品並未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不過,雖然百度方面宣稱月匣專注於突出沉浸式劇本闖關的社交玩法,還集成了文心一言、DeepSeek、豆包、MiniMax abab四大模型,但實際手體驗後會發現,相比“星野”等頭部產品,月匣上線後多少有點“半成品”的狀態。在交互層面,月匣採用傳統AI社交產品的對話模式,未能形成差異化玩法。

此外,當前主流的AI社交產品普遍進行了功能迭代,比如擁有更豐富的多模態視覺體驗,以及讓角色實現語音交互的TTS功能。事實上,類似TTS這樣成熟的功能,並不需要廠商自己開發,在AI雲服務市場上有許多供應商可供選擇,但月匣在當前版本中,大部分角色仍然無法“發聲”。對於一款上線4個月的產品而言,月匣在功能迭代上顯得有些滯後。這種滯後可能來自於產品籌備階段的不完善,亦或者在一開始,項目就未受到足夠重視。

“說是不再投入,其實背後的原因就是(業務)不行了。”談及最早傳出流言的月匣,一位百度相關業務人士這樣說道。

據瞭解,月匣原本是百度AI娛樂化部門下一款獨立產品,在傳出產品要減少投入後,月匣被合併至另一條業務線,在一些內部人士看來,這一動作基本等同於“下放”。

“下放”的效應很快在月匣內部顯現,據相關人士透露,業務合併後,部分月匣產品組的員工相繼被抽調到其他業務,而月匣新增產品需求的動作也被延緩。“整個產品基本上在一個維護的狀態。”一位相關業務人士這樣說道。

對於月匣的後續,一些來自百度高層的說法是:“如果DAU漲的比較快,可能還有希望保留一下”。而據相關人士透露,百度內部給月匣的時間是“一到兩個季度”,月匣需要在這個時間內證明自己還有用戶增長的潛力。

但擺在月匣面前的現實是,頭部AI社交App都在減少投放,在國內市場,整個業內都缺少長期穩定的百萬DAU級產品。在《下載量暴跌八成,AI社交漲不動了》一文中,字母榜曾指出,國內AI社交頭部產品都在指向一個“到頂了”的行業態勢。在行業快速收縮背景下,缺少資源扶持的月匣,想要實現快速增長DAU的目標顯得十分艱難。

相關消息顯示,百度搜索等業務線下也有對話智能體的建設需求,百度內部在評估哪些對話智能體是ROI更高的選擇。據瞭解,真人“數字分身”是百度AI應用團隊接下來會發力的方向。

李彥宏覆盤之後,“洗牌”是爲了更好的聚焦?

近日,在季度高管會上,李彥宏作了一場主題爲《求真務實》的內部演講,系統反思了百度的組織文化,也覆盤了業務上的得與失。

作爲國內最早押注AI的互聯網大廠,百度早在2010年就成立自然語言處理部。在此之後,百度又相繼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等部門,不斷在AI產業上加碼。ChatGPT爆火後,百度更是國內最早發佈自研大模型文心一言的“大廠”。幾年時間過去,再看百度AI業務的現狀,已然成爲李彥宏的反思重點,他表示,生成式AI點燃了全球新一輪科技浪潮,但在AI領域投入最早、最重的百度,卻遭遇了比以往更大的挑戰。

在演講中,李彥宏罕見指出,百度缺乏聚焦,“不是所有 game 百度都能玩、都能贏”,需要清楚“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而近期消息顯示,百度正重新聚焦在基礎模型能力和搜索端應用上。

就在幾周前,百度正式開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包含10個不同參數和場景的模型組合。而在今年四月,百度剛剛推出旗下模型產品升級版本——文心4.5 Turbo和X1 Turbo,進一步增強多模態能力。對於想要重拾“聚焦”的百度而言,沒有展現出用戶裂變潛力,亦或者缺乏商業化前景的C端產品,將會面臨被“洗牌”的壓力。

另一邊,管理模式的僵化,加之對新業態感知的落後,可能是李彥宏口中缺乏“聚焦”的原因之一。一位百度某AI業務線員工向字母榜表示,他所在業務廣泛使用某百度自研AI工具平臺,但該平臺能力被反饋普遍不佳,且能力要弱於友商同類型產品。但當該產品作爲成果彙報到上游Leader層面,卻收穫了來自業務上游的認可和大力推廣。“每個團隊只把好的一面拿出來,層層彙報,然後就有了這樣的結果。”

事實上,百度在人才投入上並不吝嗇。2024年6月,百度啓動最大規模頂尖AI人才招聘,崗位招聘同比擴大60%。今年5月,李彥宏公開宣稱,百度將在接下來的5年爲社會培育1000萬AI人才。顯然,百度並不缺少人才,相比團隊實力問題,當前困擾這家老牌互聯網巨頭的,更多是管理和結構性問題。

有多家大廠從業履歷、曾任職百度內容業務的李翔表示,百度內部業務規劃需按季度劃分階段,一些業務Leader往往規劃了一年的項目週期,可一旦首個季度不及預期,該項目就很難繼續推進。“如果每個季度都沒有長期目標,那就很難做長線的事情。”

在李翔眼中,“維持現狀”是很多百度業務線的真實寫照。“短期內要是沒做好,比如某個指標掉了,那你就別想再往前推別的事了。”總結百度的業務模式,李翔這樣點評道。

心響和月匣的現狀,似乎正是這一評價的真實寫照。不過,這些業務線調整的結果,到底是重拾聚焦後的“去肥增瘦”;還是作爲試水項目的草草收場;亦或者未來真的找到了“翻盤點”,仍有待繼續觀察。

“每個業務方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比如評估某個Agent的效果,這導致在業務協同時往往需要適配別的團隊的標準,但最終的適配效果,並不一定在你的業務線上好用。”一位百度相關業務人士分享了他的感受,似乎表明在百度內部,一些大團隊的“慣性”問題依舊存在,想要實現李彥宏“再聚焦”的目標,百度還需要更加努力。

(文中李翔爲化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