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碌科鎮突圍“糧”策何在

滾動播報
07/31

(來源:遼寧日報)

轉自:遼寧日報

①源豐有機雜糧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打包雜糧產品。朱碌科鎮的雜糧加工企業吸納了大量當地農民就業。

②俯瞰朱碌科鎮的雜糧加工區。

③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封裝黃豆。

④懷志雜糧有限公司主播在車間裏直播賣雜糧。網絡如今已成爲朱碌科鎮雜糧銷售的重要渠道。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韓宇浩攝

本報記者  胡海林

引子

年銷售額超40億元、38家加工企業、從業者達2800人以上……當這些數據都因雜糧而生,並集中於一個傳統農業鄉鎮時,其特色顯而易見了。

這裏是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遠近聞名的“中國雜糧之鄉”。以朱碌科鎮爲代表的建平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境內發現的馬鞍橋山紅山文化遺址證實,紅山先民以食用穀物爲主,六七千年前這裏就已形成了種植和粗加工穀物的雛形。

近30年來,朱碌科鎮的雜糧種植、加工、銷售模式幾經升級,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鏈條,並以優越的產品品質和口感,持續鞏固着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但近年,當地雜糧產業因附加值不高、價格保護機制不健全、同質化競爭突出,以及後起之秀的“分流”,再次行至突圍的重要關口。

7月的遼西大地,早已被鮮活綠意和蓬勃生機傾注。

在建平縣朱碌科鎮老寬線兩旁,大地裏的穀苗在微風中搖曳,與遠處的山脈構成一幅層巒疊翠的山水畫。正是夏管的季節,地裏散落着除草農民的身影,2個多月後這裏的穀子就會成熟、收割、加工,繼而銷往全國各地。

朱碌科鎮有耕地9.2萬畝,其中雜糧種植面積3.8萬畝。得益於當地的產業基礎和加工能力,“雜糧買全國賣全國”早已成爲朱碌科的顯著特色,年加工雜糧可達40萬噸,遠超建平全縣的雜糧產量。

鎮上,除了上萬平方米的雜糧交易市場,還有5公里長的“購銷大街”,匯聚了雜糧加工、加工設備製造和銷售等企業,以及飯店、旅館等服務業態。南來北往的物流車來回穿梭,天南海北的客商進進出出,因雜糧而興的鎮子透着濃濃的煙火氣息。

聲名遠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雜糧之於朱碌科鎮,是歷史的選擇。

“我們這裏位於北緯42度,本來就是農作物種植的黃金帶,日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氣候乾旱,特別適合抗旱耐瘠的雜糧。”朱碌科鎮二道河子村種植大戶王富宗一口氣道出了這裏的地理優勢。

在王富宗的記憶裏,當地幾乎家家戶戶、祖祖輩輩都種雜糧,他自己也不例外種了多年穀子。幾年前,爲了走差異化競爭的路子,他才逐步調整結構種了上千畝高粱,但還是沒有脫離“雜糧系統”。

時間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種糧容易賣糧難,這是朱碌科鎮當地雜糧種植戶普遍面臨的問題。

“1990年我從部隊退役返鄉時,村裏沒有像樣的產業,大多數農戶還是靠種五穀雜糧謀生。但辛辛苦苦種的雜糧常常找不到銷路,城裏的經銷商嫌交通不便不願進村收糧,於是我就幹起了販糧的生意。”朱碌科鎮北老爺廟村黨總支書記李懷志說,後來有了資金就開始涉足糧食加工。

像李懷志一樣,朱碌科鎮陸續成長起一批雜糧經紀人,他們將當地生產的雜糧經加工後銷往朝陽、瀋陽、北京、哈爾濱等地,逐步拓寬了銷路。他們中的不少人廣泛涉足雜糧種植、加工、銷售鏈條,成立專業合作社或加工企業,在推動當地雜糧產業化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基層幹部,朱碌鎮政府二級主任科員朱素芳對當地雜糧產業發展歷程瞭然於心:“2000年左右,鎮上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基本模式都是採購原糧,加工後用大包裝發往各地批發市場。最多時鎮上有雜糧加工作坊近百家,機器的轟鳴很遠就能聽到。”

由於雜糧不是主要口糧,沒有像稻穀一樣的價格保護機制,意味着雜糧加工產業並非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又因缺少金融支持,一些加工作坊或企業會因資金鍊斷裂而離場。隨着朱碌科鎮雜糧產業不斷“大浪淘沙”,其集中度得到逐步提升,並挑起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大梁。

2006年,建平縣在朱碌科鎮建立了大型雜糧批發市場和雜糧工業園區,綠珠雜糧、源豐雜糧等一批以小雜糧加工爲主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相繼落戶這裏,形成與全國聯網的信息傳播系統,爲農民和企業提供市場信息。雜糧產業的集羣式發展,大大提升了建平雜糧的品牌知名度。

朱碌科鎮雜糧產業產、加、銷模式的形成,還帶動了農藥、化肥等農資企業及農業機械、包裝材料、糧食加工設備等生產、銷售和服務類企業的落戶,進而強化了當地的雜糧產業根基,在國內幾大雜糧主產區中的地位日漸突出。

“我們就是從一家制造保險櫃的鄉鎮企業脫胎而來,追隨本地雜糧加工的蓬勃發展,現在主要生產雜糧加工所需的去石機、清糧機、鬥式提升機等,同時代理國內多家雜糧機械產品,爲本地企業建生產線提供服務。”建平縣朱碌科鎮海軍機械製造廠總經理尹海軍自豪地說,他們的設備從鎮上賣到全國,20多名技術員常年在全國各地跑。

“集散全國糧,行銷全世界”,這個朱碌科鎮人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圖景,如今已照進現實。

迭代升級

從最初的一家一戶“小打小鬧”,到年產值過億元的規模以上企業相繼湧現,產業鏈涵蓋種子研發、種植技術、雜糧加工、銷售模式,朱碌科鎮的雜糧產業不斷上演迭代升級。

“我們每年都有穀子新品種更新,一般來說一個品種3年至5年就會退化,因此需要高產、抗性好的新品種替代。同時還要考慮品質和產業需求問題,比如有的穀子品種過於黏,影響後端加工,需要替代。”省農科院建平縣雜糧研發基地首席專家王子勝說。

2004年至今,王子勝團隊一直傾力於建平谷子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示範推廣。目前,建平縣穀子畝產量平均可達300公斤至350公斤,高產品種畝產可突破400公斤。在農業科技扶持下,當地雜糧種植擴大了覆膜保墒、測土配方等技術的應用範圍,有力促進了小雜糧的結構、佈局向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

尤其是隨着消費羣體健康飲食潮流的興起,朱碌科鎮雜糧種植戶的種植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尋求綠色生產、有機生產已成爲主流。

朝陽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依託當地的自然環境,建立泰然農場並發展有機雜糧基地4.8萬餘畝。公司創始人王子奎說:“從2000年起,我們就連續通過有機認證,並逐步擴大了有機種植面積,而後成爲國際和國內大型超市的直採基地。發展有機雜糧,給我們企業帶來約20%的效益增長。”

而在雜糧加工環節,“卷”設備和工藝,更是朱碌科鎮的一大特色。“毫不誇張地說,鎮上雜糧加工設備三五年就需要更換一次。而正是朱碌科雜糧加工能力和水平上的優勢,才讓全國各地雜糧向這裏匯聚,形成全國知名的集散地。”尹海軍說。

這一說法得到建平縣源豐有機雜糧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峯的證實,當下他正帶着技術工人在公司院內新建一條生產線。他說:“這次投資200多萬元,完全是應客商的需求,按照自動化潔淨車間建設。因爲客戶端需求不斷升級,倒逼着我們在設備上不斷增加投入,且設備使用週期變短。”

建平縣朱碌科鎮懷志雜糧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泳回憶,多年前他看到市場上的大米色選機時就想給小米也配套色選機,但當時國內並沒有這種設備,於是他花20多萬元從韓國進口了一臺設備,成爲全國第一家使用小米色選機的企業。經色選後的小米無雜質和穀粒,當年就爲企業帶來了近百萬元的效益。

走進懷志雜糧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架設在流水線前的“直播平臺”極爲顯眼,主播一邊手持產品介紹着特色,一邊與網友互動交流。團隊負責人孫成莉介紹,企業從2021年4月開始網上直播銷售,直播間觀衆從最初的個位數增加到現在場均超5000人,四年多的堅持,已將公司六成銷量轉移到了線上,這是團隊成立之初都不曾料想的效果。

懷志雜糧“觸網”成功的示範效應,帶動了當地雜糧加工企業紛紛“入網”,組建團隊、線上開店、直播帶貨等成爲潮流。

“我們線上主打面向終端消費者的小包裝產品,和過去大包裝產品的批發有很大區別。網絡的好處是打破了地域限制,還可在互動中直接獲得消費者的反饋意見。目前,公司線上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至3000萬元,而且還有增量空間。”王子奎說。

成長煩惱

升級後的雜糧大鎮,如今又再次面臨“成長煩惱”。

當前,朱碌科鎮乃至建平縣的雜糧產品,主要以銷售初級加工產品爲主,深加工企業較少,存在包裝不精、視感檔次低、品牌雜亂、附加值不高等問題。據測算,建平縣雜糧產品的平均利潤僅爲0.1元/斤至0.15元/斤,遠低於市場上中高端產品平均利潤水平。

“縣域內有幾家小米深加工企業,開發出小米油、雜糧鍋巴、代餐粉等雜糧產品,但市場規模、佔有率、品牌影響力都非常有限,尚未對全縣雜糧精深加工形成示範和帶動效益。”建平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寧向陽說,補齊深加工的“短板”是建平雜糧產業未來應着重發力的方向。

事實上,深受利潤率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困擾,朱碌科鎮部分雜糧企業已萌動了轉型升級的念頭。

近年來,銷售重心從線下轉到線上,爲懷志雜糧解決了賣糧難的問題,但依然是低利潤運轉。幾年前,懷志雜糧開發出即食衝飲雜糧產品,但市場銷售遠不及預期,短暫嘗試後隨即又停掉了該項目。李泳坦言,做出商品是一回事,而把商品賣出去和賣得好又是另一回事,目前他們的能力尚不能填平這個“鴻溝”。

“如果做雜糧精深加工,衛生、環保等方面的條件約束較多,而且生產線硬件投資比較大。2023年,我們啓動深加工戰略合作計劃,出於穩妥考慮,採取我們提供場地、設備、原材料的方式,希望找到有技術和銷售渠道的合作方,但一直沒有成功。”王子峯說。

作爲一個傳統農業鄉鎮,站在政府的立場,同樣對推動當地雜糧產業走精深加工之路寄予厚望。朱碌科鎮鎮長李猛說,只有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提高雜糧產品附加值,才能推動朱碌科鎮由雜糧大鎮向雜糧強鎮升級。另外,從財稅貢獻來看,精深加工也能爲地方帶來更大的收益。

採訪中,多家雜糧加工企業無一例外地提到了後起之秀“敖漢小米”,市場品牌認可度蓋過了建平小米。原來,敖漢旗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離朱碌科鎮約20公里,屬於同一作物種植帶,但近年依靠公共品牌營銷而勢頭強盛。

“我們建平縣的小米品牌不下百個,基本都是各自爲戰,而敖漢小米以區域公共品牌在各地推廣,成效顯著。就連和我們合作有30年的客商,現在也指定我們加工敖漢小米。”朱碌科鎮雜糧產業資深人士吳桂榮感慨,過去覺得只要品質好就能被認可,現在回頭看我們在品牌營銷上掉了隊。

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看來,朱碌科鎮雜糧產業現狀也是我省糧食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即資源豐富,但“初”字號、“原”字號產品佔比較大,沒有形成全產業鏈體系。只有做足做活“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文章,才能擺脫農業生產量大鏈短、頭強尾弱、頭尾脫節的被動局面,最終將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富民優勢。

現實條件下,做好朱碌科鎮雜糧更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何在?上述負責人表示:“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依託資源優勢,加強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培育壯大本土深加工龍頭企業;又要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先進企業落戶,實現優質雜糧的本地高附加值轉化。”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