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者網》謝瑩潔
當廣東快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KK集團”)的法務團隊第17次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時,這家估值曾達200億元的潮流零售巨頭或許沒料到,這場針對媒體的訴訟戰會比四次衝擊IPO的歷程更受資本市場關注。
2024年以來,這家孵化出KKV、THE COLORIST調色師、X11等網紅品牌的企業,將投資者網等17家媒體及自媒體告上法庭,案由清一色指向“網絡侵權責任糾紛”。
在四度遞表港交所均告失效的背景下,這場密集訴訟不僅未平息市場疑慮,反而激起更大範圍的討論。這場訴訟戰已成爲中國消費企業資本化進程中的一個標誌性案例——它提醒所有衝刺IPO的企業:資本市場考驗的不僅是商業能力,更是與市場對話的智慧。
訴訟戰的反噬:從法院判決到信譽損耗
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上,“原告應當對正常輿論批評秉持一定限度的容忍。”的表述格外醒目。這是該院在審理KK集團訴媒體一案時作出的核心判定。
類似的判決結果正在陸續浮出水面。
回溯訴訟緣起,被訴報道的質疑集中在四個維度:商業模式可持續性、財務健康度、上市前景與估值合理性。
KK集團在法庭上堅稱,這些報道是“有組織的輿論圍剿”,17家媒體發佈的23篇報道“在招股書更新窗口期集中爆發”,存在“數據誤讀”“主觀臆斷”等問題,導致機構投資者在路演中頻繁質疑公司估值合理性,直接影響IPO進程。
隨着一審、二審陸續落槌,結果卻讓市場大跌眼鏡:除個別案件獲象徵性賠償外,絕大多數媒體勝訴,法院認爲公衆公司對輿論批評應負一定限度的容忍義務,KK集團“全部訴求於法無據”。
判決書特別強調:“媒體在發表、傳播批評言論時亦難免會措辭較爲嚴厲,但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不應僅以原告的主觀感受作爲認定標準。在評論文章不存在捏造事實、侮辱性言辭的情況下,原告應當對正常輿論批評秉持一定限度的容忍。”
風波過後,也引發投行圈與公關界的激烈爭論:這種強硬應對輿論的方式,究竟是維護企業聲譽的必要舉措,還是反而暴露了其對自身商業模式與抗風險能力的不自信?
支持者稱,訴訟可在客觀上形成“寒蟬效應”,降低負面輿情對招股定價的衝擊;反對者則認爲,連續敗績反而把公司推入“過度敏感”“抗風險能力存疑”的質疑漩渦,與潛在投資人溝通時平添風險條款。
IPO困局:四次失效背後的商業邏輯拷問
這場訴訟戰的弔詭之處在於,它並未如KK集團預期的那樣“肅清輿論環境”。
“我們接觸過不少擬上市企業,面對負面報道通常選擇兩種方式:要麼開說明會澄清數據,要麼用新的經營成果回應質疑。”一位深耕消費賽道的投行人士坦言,“像KK集團這樣用訴訟批量應對媒體的情況,過去十年都極爲罕見。”
與KK集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名創優品的應對策略。2022年,名創優品被曝“海外門店數據造假”“供應商欠款”等問題,股價一度腰斬。但其創始人葉國富沒有選擇訴訟,而是連續三個月召開供應商大會、投資者溝通會,公開供應鏈成本結構,甚至帶領媒體參觀海外門店。
從資本運作層面看,KK集團並非沒有“硬約束”。
KK集團在成立初期便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目光,從2016年4月的種子輪融資至2021年6月,至少完成了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經緯創投、洪泰基金、五嶽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但這也意味着,KK集團需要加速上市去抵禦股東退出和撤資的壓力。
市場對KK集團的期待值拉滿——這個能在同一商場裏同時開出KKV(生活集合店)、THE COLORIST(美妝集合店)、X11(潮玩集合店)三家門店的企業,被投行譽爲“消費場景的生態構建者”,估值一度衝到200億元。
2021年前後,資本對消費企業的估值邏輯是“增長優先”——只要營收增速快、門店擴張猛,就能獲得高估值。但近幾年以來,市場轉向“盈利優先”,單店模型、現金流、ROI(投資回報率)等硬指標成爲估值核心。
由於KK集團公開的最新財務數據僅覆蓋到2023年前10個月,因此其當前的最新運營情況尚未可知。然而,通過分析此前披露的數據,或許能夠一窺KK集團的經營狀況。
業績方面,2023年KK集團扭虧爲盈,截至2023年10月31日,KK集團營收同比增長55.5%至47.7億元,毛利同比增長84.6%達22.5億元。但其在2020年至2021年間累計虧損超過76億元。
所以,儘管實現盈利,但KK集團的償債壓力不減。據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10月,KK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爲1.7億元、4.7億元、2.5億元及8.1億元,同期流動負債卻分別高達9.58億元、13.1億元、14.12億元及14.04億元。
回到KK集團的案例,訴訟戰帶來的“寒蟬效應”已初現,但這種“降噪”並未換來招股書的生效。KK集團於去年1月31日第4次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在7月31日失效,門店數量、單店盈利、加盟收縮等關鍵指標均停留在“過期”狀態。
根據規則,港股IPO流程一般分爲遞表、聆訊、路演、招股、公開發售結果、暗盤交易及掛牌上市等步驟。若公司未能在遞交上市申請後6個月內完成聆訊或上市,上市申請會自動失效。失效之後,擬發行人需重新申請,再次上傳招股書即可重啓上市程序。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訴訟戰正在消耗KK集團的管理精力。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其核心管理層(董事長、CEO、CFO)已有多次出庭記錄。而同期,名創優品的管理層正在東南亞拓展新市場,泡泡瑪特則在佈局海外主題店。
“IPO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企業進入公衆視野的起點。”上述業內人士表示,“一家企業對媒體的態度,本質上是對公衆知情權的態度。當它選擇用訴訟代替溝通,用對抗代替解釋時,其實已經偏離了資本市場的基本邏輯——在這裏,透明度永遠比公關技巧更重要。”
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橋樑,正如《投資者網》所堅守的宗旨“促進信息透明”,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信號中,剝離噪音、沉澱真相——讓企業的經營脈絡清晰可見,讓潛在的風險與機遇如實呈現。
KK集團的案例,也值得所有衝刺資本市場的企業們深思:在信息高速流動的時代,企業與媒體的關係從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驗證商業質量的“啄木鳥”機制。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