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潮新消費
在“史上最熱年份”,世界突然變成了一個避無可避的桑拿房,全天候“烘烤”催熟了多條“清涼經濟”賽道,而消暑方式的快速變化也爲大單品的走紅與衰落打開了2倍速。比如,從夏日記憶到消費刺客,再到被人遺忘,對於雪糕而言彷彿只在一瞬間,蹺蹺板的另一端則是突然走紅的冰杯。
在夏日經濟的細分賽道中,還有另一組互爲替代的產品,因購入單價與使用成本都不低,所以很少會“雙開”,它們就是空調和電風扇。
從行業角度看,國內空調年銷量從2000年的千萬臺一路衝至近億臺的天花板,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4》,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有1.46臺空調,曾經的新鮮事物變成了居家必備。
而電風扇早就失去了自己的“天花板”,大部分裝修套餐裏早就沒了吊扇。
從使用場景看,電風扇的用武之地逐漸退居夏天換季的前後兩端,而空調在盛夏與寒冬都能猛猛地運轉,這讓電風扇連“夏季限定單品”的名號都已失守,在其餘季節空間性價比甚至低於跑步機,而掛在牆上的空調不會爲主人帶來這些煩惱。
時間不足,空間來補。手持、掛脖、掛腰電風扇獨闢蹊徑成爲大單品,臺式小風扇更是直接扭轉了替代與對立的關係。
隨着氣溫的逐年增長,在人口密集的辦公場所,即便把空調的溫度調到最低,也無法完全消除高溫帶來的悶熱感,增加一臺電風扇,讓冷空氣流動起來,逐漸成爲夏日消暑的最佳解決方案,量變引發了質變。
回過頭來看,電風扇市場的發展也沒有印象中那麼“涼”,作爲“技術改變生活”敘事體系中的“初代網紅”,電風扇“紅”的時候甚至都還沒有“網”,但絲毫不影響電風扇的科技含量。
技術驅動
電風扇一直都是由技術驅動的民用工業品。
1830年,美國人詹姆斯·拜倫受到鐘錶結構的啓發,發明出一款固定在天花板上、以發條驅動的機械風扇。這種風扇需要人工爬梯子去上發條,實用性受到影響,但其轉動扇葉所產生的陣陣涼風,已然是一種技術層面的巨大突破,人類與酷暑的鬥爭第一次因爲效率而發生了質變。
據《甄嬛傳》“記載”:甄嬛第一次到雍和宮避暑時,一個自稱“朕”的人送了一臺裝有“西洋機關”的風扇。實際上,這款清雍正銅胎琺琅機械風扇真實存在,是中西結合的機械風扇的代表。除了動力方面有點費丫鬟,設計思路已經趨近於“現代化”了。
實際上,清宮內務府檔案《雜活記》完整記述了雍正“主導”風扇研發的過程:造辦處將6把羽毛扇固定在楠木架上製成風扇,由人工轉動扇柄,6把更比1把強;後因轉風扇的人出汗產生“異味”,又改良爲拉繩設計,轉風扇的人被安排到屋外,堪稱人形外機。
由此可見,靠發明創造來消暑納涼的思路不分中外。
1880年,美國人舒樂將葉片直接裝在電動機上,通過電力驅動實現持續送風功能,發明了世界上首臺現代意義上的電風扇,人類正式告別手動驅風時代,進入電力製冷新紀元。
1882年,美國紐約克羅卡日卡齊斯發動機廠的主任技師休伊·斯卡茨·霍伊拉研製出商品化的電風扇,並於次年實現量產,標誌着電風扇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
相較於1928年才由威利斯·開利發明出的家用空調,電風扇的結構更簡單,在生產、流通、安裝、價格、使用、功耗、維修方面都有優勢,所以更早在民用市場普及開來。
我國第一臺電風扇問世於1910年代,由楊濟川仿照美國奇異電風扇製成。楊濟川、葉友才、袁宗耀三人合辦的華生電器製造廠,是我國第一家自研自制的電風扇廠,“華生牌”電風扇在實業救國的熱情中誕生,是我國電風扇行業的起點。
電風扇在我國加速普及是在改革開放後,吊扇、臺式風扇、落地扇……各種形態的家用電風扇,飛入尋常百姓家。
很多人都會忽視一點,電風扇是幾代人的消暑神器,但它本身沒有降溫的功能。吹電風扇感到涼爽,是因爲人體的體表存在大量汗液,電風扇使得空氣加速流通,加速汗液蒸發,蒸發吸熱,帶來清涼。
單從降溫的需求來講,空調的實用性高於電風扇,因此,隨着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幾輪價格戰之後空調普及度大大提高。
但作爲一款消費家電,空調無法完全取代風扇。在生產、運輸、安裝、功耗以及維修成本方面,電風扇仍有優勢,而且一直在默默地進行技術的迭代。
比如,直流無刷電機(DC)的應用,取代了能耗高、噪聲大的傳統交流電機(AC),使得電風扇的能耗普遍降低30%-50%,電機壽命也從5-8年提升至10-15年。此外,通過磁懸浮軸承和精密風道設計,DC電機的運行噪聲降至30分貝以下。
再如,空氣循環扇,以渦輪噴射送風系統實現3D循環送風功能,通過“吸氣-壓縮-噴射”三段式氣流增強風力和送風距離,搭配360°搖頭(左右)+90°俯仰(上下)送風功能,實現3D循環送風。
循環扇的出現打開了很多想象空間。推動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實現“地面-屋頂”立體循環,搭配空調效果更佳,部分電風扇品牌開始強調空調與風扇的搭配效果,這不僅是“打不過就加入”,還可避免旗下兩條產品線常年左右互搏。
藉助全屋空氣對流的賣點,循環扇還切入了大健康賽道,通過溫溼度傳感器+人體紅外感應實現自動模式切換,配合加溼、防潮、抑菌、香薰等功能,將消暑的需求擴大到“空氣管理”,將送出的風變成“私人定製”,將風扇從“夏季降溫工具”重新定義爲“全年空氣循環解決方案”。
於是,AI技術的引入就顯得非常絲滑。從全屋智能的聯網,到聯動空調、加溼器與空氣淨化器,再到AI識別語音指令,像掃地機器人一樣追着你吹的電風扇應該不遠了。
電風扇行業的技術迭代,本質上是消費需求與技術創新的共振。
量價齊升
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指出,1961年到2024年中國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1℃。只要氣溫還在逐年升高,電風扇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增長。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隨着氣溫升高,電風扇市場的熱度不斷攀升。作爲一個季節性較強的產品,每年的5-7月是電風扇的主銷季。今年以來,電風扇線上市場更是量額齊漲,截至5月21日,整體銷售額同比增加26%,銷量同比增加接近9%,均價同比增長16%。
另據奧維雲網數據,2025年618期間,電風扇銷售額突破22.8億元,同比增幅爲37.59%;銷量的同比增幅爲31.38%,均價同比增長4.7%。
圖片來源:奧維雲網
銷售額的增長明顯高於銷量的增長,說明電風扇行業已經走上了消費升級的路線。
從不同價格段來看,用戶往往傾向於在同等預算和價位的情況下購買更高品質的產品,低價格段的份額佔比持續縮減,中端產品的佔比增長,也是消費升級的表現之一。
圖片來源:奧維雲網
2025年618期間,電風扇市場線上價格段銷售額佔比中,100-200元價格段的佔比降幅最大,300-400元價格段的佔比增幅最大。
國補政策、電商大促、高溫需求固然是推動電風扇量價齊升的利好因素,功能的增加與場景的拓展則是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
京東平臺數據顯示,6月21日-7月9日期間,手持風扇成交額同比增長超45倍,其中冰敷功能型號銷量顯著增長。有商家在詳情頁提到:“夏天出門帶小風扇,就像冬天揣暖手寶一樣是生存剛需。”
據證券日報報道,6月份至7月中,美團閃購桌面風扇成交額同比增長近2倍。另據搜狐網消息,與去年同期相比,江蘇省美團閃購桌面風扇成交額增長120%。
手持風扇、桌面風扇憑藉便攜性優勢成爲市場新寵,是場景的延伸;300-400元價位段的高端循環扇、落地扇、塔扇銷量持續攀升,是技術迭代衍生的市場潛力。
圖片來源:奧維雲網
不論是夏季前後的居家場景,戶外的移動場景,還是空調力度不足的辦公場景,電風扇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空調病”是討論多年的話題,家庭環境中的“一老一小”更喜歡自然風;便攜式電風扇將可移動的屬性最大化利用,受到年輕消費羣體的追捧;節能、環保、低碳的需求,也在吸引着一部分消費者選擇電風扇。
從行業來看,電風扇已經形成了多個品類分支:落地扇、空氣循環扇、冷風扇、塔扇、無葉扇、其他,落地扇和空氣循環扇的銷售額佔比過半,歸屬於“其他”品類的便攜式風扇仍處在上升期。電風扇的升級也有了幾大明確方向:個性化、智能化、健康化、場景化。
聚焦同一需求的產品必然存在競爭關係,而空調對電扇的替代關係,在功能和場景的延伸中發生了變化,電風扇沒有缺席全屋智能的行業變革。
2018年7月,國內空調產業在經歷了爲期3年的高增長後形勢急轉直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2019冷年(即2018年8月份至2019年7月份)的基調——市場低迷,競爭加劇。國家信息中心監測推總數據顯示,2019冷年國內零售市場規模實現6056萬套,銷售量同比下降7.59%,銷售額同比下降9.95%。
空調行業高速增長的3年,也是電風扇市場下滑的3年。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國內電風扇市場零售量規模分別同比下滑4.9%、4.0%和0.6%。到2019年,零售量規模實現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1.9%,2020年增速進一步增至13%,主要因疫情期間居家需求增加,以及循環扇、無葉扇等創新品類拉動。2020年電扇產量達2.32億臺,但國內零售量僅爲部分,出口佔比顯著提升。
空調行業連續多年的銷量增長,受房地產行業發展、消費升級、價格戰等因素推動,這些不會從根本上打消電風扇的市場需求。
有意思報告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這些近半數年紀在26—35歲,且過半生活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受訪者中,從不用電風扇的人只佔不到2%,約96%的人都有一臺以上的電風扇,甚至還有超過20%的人家裏有4臺以上電風扇,實現‘一屋一扇’不成問題。”
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夏季平均每天使用電風扇的時長超過6小時,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也能用3—6小時之久。特別是在炎夏,很多人會選擇同時打開空調和風扇,加速冷空氣的流通。相比於空調帶來的清涼感,約67%的人認爲電風扇吹出的自然風更加舒適。
圖片來源:有意思報告
2021年至今,空調與電扇的年銷量各有起落,也在各自通過功能與價格的調整挖掘存量市場的增量,電風扇從未被取代,而是默默走上了量價齊升、多元發展的軌道。
好生意?
拋開價格談功能會看不懂銷量,不談企業談行業也會看不清市場。電風扇不是僞需求,但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中研普華調研顯示,2025年中國電風扇市場中,具備空氣淨化功能的循環扇市場份額年增30%,無葉風扇在高端市場的滲透率提升至15%,母嬰專用靜音風扇銷量年增40%。
這種結構變化源於消費者需求的升級:Z世代羣體將風扇納入“居家美學”體系,追求設計感與智能化;新中產階層注重健康功能,願意爲H13級濾網、負離子發生器等配置支付溢價;適老化改造則推動大字體顯示、一鍵操作等適老設計普及。
然而,儘管智能升級的趨勢明顯,但電風扇仍是一個單價較低、購買頻次也不高的家電,300元以下價格段在線上平臺的銷量佔比達到6成。前文提及的循環送風、空氣淨化、抑菌、香薰、AI語音等功能,200-300元價格段的產品都能覆蓋。在更高的價格段,競爭的焦點會向設計、安全、健康等環節轉換。
比如,戴森推出了一款AM07無葉風扇,售價2999元,國產品牌的同類產品售價普遍在500元左右,而顏值溢價和品牌溢價在家電市場上很難作爲常規武器,更像是段譽的六脈神劍。
據2024年財報,以零售額計,美的在國內電風扇市場的線上、線下佔比分別爲28.8%、40.7%,均爲第一;格力僅列出線上份額,以13.01%排在第二。此外,電風扇市場還有艾美特、奧克斯、美菱、鑽石、康佳、海爾、長虹、先鋒等頭部品牌,以及小米、小熊等崛起於線上的新興品牌,競爭日趨激烈。
比如,京東的“電風扇金榜”幾乎被美的、格力、創維等傳統巨頭橫掃,僅小米一家“新企業”闖入熱賣榜前十,小米的這款落地扇優勢在於與米家生態的深度融合,但缺少了空氣淨化、抑菌、香薰等“傳統藝能”。
美的與格力均未在財報中單獨公佈電風扇產品線的毛利率,但格力的“消費電器”板塊毛利率爲34.91%,美的各產品線毛利率均不超過30%,也有研報提到電風扇毛利率約在20%。在高成本、低利潤的白電產業,在電風扇講完從“家電單品”向“智慧終端”轉型的故事之前,這仍是一個薄利多銷的賽道。
美的集團電風扇產品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電風扇的技術門檻不高,特別是在國內激烈的內卷之中,成本空間已然非常有限。儘管消費者對這一傳統品類仍有一定的價格敏感性,但就去年行業出現雙位數下滑時空氣循環扇這一細分品類仍逆勢增長的情況來看,消費者對於電風扇的功能需求正在日益增長。
“一超多強”是電風扇市場的現有格局,隨着消費行爲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趨勢愈發明朗,利潤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競爭也會愈發激烈,只能繼續向智能化方向尋找議價空間和溢價空間。
智能化不僅體現在功能上,還體現在生產環節。例如,美的順德基地引入AI質檢系統,產能利用率提升至92%;格力珠海工廠推出“模塊化柔性生產線”,可快速切換落地扇、循環扇等品類。
頭部企業推動落後產能的快速出清,無形中增加了新入局者走向品牌化的難度,大廠之外皆是白牌,纔能有利可圖。但大廠在研發資金和用戶數據方面已經有先發優勢,白牌走下沉路線,在百元之下的空間裏壓榨性價比。
當然也有例外,從巨頭與白牌的夾縫中跑出了自己的品牌。
2016年成立於深圳的幾素科技“JisuLife”,曾拿下國內手持便攜風扇品類第一;2019年開始出海,又拿下了亞馬遜北美站手持便攜風扇品類第一,5年間海外累計出貨超3000萬臺。
目前,幾素科技以北美和東南亞爲主要市場,同時佈局線上(亞馬遜、Shopee、Lazada和TikTok)與線下(沃爾瑪、Costco),定價位於20-90美元的中高區間,年出貨量保持在千萬臺。
2020年成立的DREO主攻空氣循環扇爲代表的智能家電,聚焦於歐美市場中高端羣體,以智能化、便捷化、多功能化爲導向,月銷量穩定在1000-3000臺之間,2023年營收突破10億元。
出海,正是小家電市場新的方向。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扇出口量42988萬臺,同比增長24.4%;2024年1-11月出口量56536萬臺,同比增長43.6%。《紐約時報》甚至將個人風扇描述爲“新的必備品”——從現在到2033年,個人便攜式風扇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增長近一倍。
圖片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歐美地區是中國家用電器尤其是白電的主要出口市場,對環保節能、智能化的要求更高;東南亞、非洲地區的氣候潮溼炎熱,對價格的敏感度更高,中國製造在這些環節有競爭優勢。
反觀國內市場,功能性、健康化、智能化、場景化是產品進化的方向,而在經營層面則離不開更加精細化的運營,場景細分帶來需求的細分,實現需求與功能的精準匹配,挖掘更多使用場景,才能讓這門生意脫離性價比與同質化的魔咒。
結語
電風扇的市場規模不大,年銷售額在百億級,比不過千億級的空調,放在零售額9071億元的中國全品類家電市場上只能歸入“其他”;電風扇的市場容量也不小,產銷量及保有量都不比空調遜色太多,有些人會在每個房間都擺一臺,出門還要拿一個。
當代年輕消費羣體對風扇的需求很複雜,既要清涼也要健康,既要功能全面也要操作便捷,既要讓老人看得懂又要讓孩子打不開;但這種需求又很簡單,圍繞“吹風”這個需求做加減法,提前想到消費者沒想到的需求,就能在同行跟進之前賺走一波溢價。
畢竟,電風扇的誕生帶着“技術改變生活”的使命,利潤是自然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初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