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額度下發不到一個月,QDII基金又開始限購。
近期,QDII基金頻頻宣佈調整限購額度,對比此前的公告,最新的調整多爲下調基金的申購額度,甚至出現上調限購額一天後又下調的情況;年內冠軍基也悄然宣佈申購。
雖然上調申購額的QDII基金也有出現,但整體開始呈現下調的趨勢,與此前6月底新一輪QDII額度下放、多家基金管理人將旗下QDII基金“開門迎客”的光景大有不同。對此,有基金人士也坦言,重新下調限購額度,正是因爲額度不夠用。
而即便是此前放開申購額度期間,QDII基金的溢價情況也依然出現,多隻掛鉤境外寬基指數的ETF溢價顯著。
上調限購額一天後又下調
大成基金公告顯示,自7月29日起,旗下大成全球美元債債券在直銷渠道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的申購及定期定額投資限額調整爲5萬元,如超過,則基金管理人有權拒絕。其他渠道則維持5000元人民幣份額、6000元美元份額的限額不變。
這距離該基金上調限購額僅過去一天。彼時,大成基金宣佈自7月28日起,將大成全球美元債債券的直銷渠道限購額從之前的5萬元上調至300萬元。
而在此前的限購下,大成全球美元債債券曾在一季度被淨申購0.5億份,但二季度又被贖回0.29億份。從二季報來看,一家機構在二季度持續持有該基金份額不變,截至季末持有份額佔比達到20.1%。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規模爲3.09億元。
“閉門謝客”方式各有不同
這並非近期唯一一隻調整限購額度的QDII基金。國泰基金也在近期公告稱,自7月28日起,旗下國泰標普500ETF暫停申購,原因是維持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
這距離該基金放開申購剛過去一個月。此前,國泰標普500ETF自6月25日起結束了3月初以來的“關門謝客”,宣佈恢復申購。
恢復申購以來,該基金熱度依舊不減。數據顯示,從恢復申購以來,國泰標普500ETF依舊持續提示溢價風險,發出22個相關公告,即幾乎每個交易日都出現溢價。
不同於前述2只基金,摩根歐洲動力策略股票(QDII)自7月29日起恢復大額申購,結束此前500元的限購額。但同日起,該基金設置了7.6億元的規模上限。如果當日淨申購後總規模超過,則對有效申購採取比例確認。
二季報顯示,該基金規模已有4.86億元,距離7.6億元的限額僅差2.74億元。
QDII基金陸續再次限購
財聯社記者梳理公告瞭解到,7月下半月以來,QDII基金再次“閉門謝客”的態勢已經顯現。
僅在上週,出現類似情況的QDII產品超過5只。上週六,萬家基金重新對萬家納斯達克100的單日單賬戶進行限購,限購額爲50萬元。此前該基金曾在6月底放開申購,但限制8億元的總規模上限。
摩根標普500、摩根納斯達克100均從上週五下調限購額,人民幣份額類別從5月初設置的1000元限額,下調至500元;美元份額也從100美元下調至50美元。
嘉實全球產業升級股票發起式(QDII)、寶盈納斯達克100指數、建信納斯達克100指數(QDII)等也在上週下調限購額。海富通美元債(QDII)則是暫停申購。
值得留意的是,作爲年內的冠軍基,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也在本週開始暫停申購,原因也是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截至目前,該基金年內淨值回報達到134.72%。
但並非所有QDII基金都在下調限購額。比如,嘉實納斯達克100、嘉實全球產業升級股票發起式(QDII)、華泰柏瑞納斯達克 100ETF 發起式聯接(QDII)等均在上週上調限購額。
整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目前有15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正暫停申購,還有254只QDII基金暫停大額申購,申購的上限最低至15萬元。
新一輪額度供不應求?
限購額度頻頻調整的背後,各家管理人新一輪的QDII額度或又在面臨“售罄”。
早在6月底,國家外管局數據顯示,共有53家公募管理人獲批QDII額度,共計18.4億美元。其中,18家獲批額度爲5000萬美元,睿遠基金、財通資管爲首次獲批QDII投資額度。
針對近期的QDII基金調整限購額,有基金人士向記者坦言,限購額再次下調的原因正是新增的QDII額度不夠用。
再次“閉門謝客”的同時,ETF溢價的情況也持續出現,多爲跨境ETF產品。
截至今日收盤,景順長城基金旗下的溢價在ETF市場最爲顯著,溢折率達到20.06%,年內該基金已經發出超過120起溢價風險提示公告。
此外,國泰標普500ETF、景順長城納指科技ETF今日溢價也超過5%。
Wind數據顯示,上週以來,已有21份與QDII基金溢價相關的公告,涉及掛鉤標普500、納斯達克、標普消費等指數產品。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智通財經編輯:陳筱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