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受訪企業供圖
藍鯨新聞7月29日訊(記者 翟智超)7月27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智元機器人(下稱“智元”)舉辦了以“全球視角下的具身智能新機遇”爲主題的”智啓具身論壇“。
論壇上,智元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在主旨演講中披露了兩項關鍵進展:其一,智元發佈行業首個真正面向真實世界雙臂機器人的世界模型開源平臺“Genie Envisioner”;其二,精靈系列下一代機器人本體精靈G2將於今年Q3發佈,屆時將在運動精度、場景適配性上實現全面升級,且具備原生數採能力,進一步拓寬具身智能的應用邊界。
論壇結束後,姚卯青接受了包括藍鯨科技在內的媒體採訪。在與媒體的對話中,他不僅延續了論壇上關於具身智能技術突破的討論,更首次回應了近期行業高度關注的兩大動向——此前中標中國移動7800萬元人形機器人訂單的進展,以及看似“跨界”推出四足機器狗“智元D1 Ultra”的邏輯。
數千萬訂單背後,交付壓力顯現
6月25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公佈的中標信息,將智元和宇樹科技推向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領域的聚光燈下。
招標信息顯示,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總預算約1.2億元,其中智元以7800萬元中標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標包;宇樹科技則以4605萬元拿下包含小尺寸人形機器人、算力揹包及五指靈巧手的標包。
實際上,此次中標是智元近期業務拓展的一個縮影。據藍鯨科技記者從天眼查等渠道的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12日,智元在2025年至少已中標8個項目,累計銷售收入超過1.2億元。
對於此次中標項目,姚卯青告訴藍鯨科技記者,“該項目是中國移動定製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其產品將主要應用於運營商的門店和營業廳,承擔接待講解等交互任務。”不過,姚卯青強調,服務接待與導覽場景僅僅是起點。在他看來,酒店、銀行等服務接待場景未來都存在巨大的應用潛力。
當被問及“服務接待是不是主要方向”時,姚卯青道出其場景進階路線:“工廠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零售服務業,最終目標是在未來若干年進入家庭。”這一表述或揭示出智元機器人 “先商用、後民用”的戰略佈局——以B端規模化應用驗證技術可靠性。
伴隨着訂單帶來的市場光環,交付壓力也隨之顯現。姚卯青坦言,當前面臨核心供應鏈瓶頸:“上游智身機構、關節、減速器等部件的產能與一致性是重大挑戰。”目前智元合作的供應商以中小型企業爲主,傳統機電巨頭尚未全面入場。“我們正陪伴供應商共同成長,” 姚卯青表示,“隨着生態夥伴的加入,人形機器人正展現出比新能源汽車更大的產業機遇。”
爲了應對交付挑戰並推動行業進步,姚卯青透露,智元今年將進入“集中商業交付階段,計劃出貨量達到數千臺”。
“跨界”機器狗不爲內卷
7月22日,智元在其官網正式推出首款四足機器人產品“智元D1 Ultra”。與此同時,魔法原子也發佈了全新的輪式四足機器人“MagicDog-W”。兩家專注雙足的機器人公司,不約而同地進軍四足機器人領域,迅速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針對這一新品動向,姚卯青向藍鯨科技記者解釋,四足機器人是其“靈犀”產品線下的一個重要產品形態。他表示,靈犀產品線也會佈局一些應用,並強調四足機器人作爲一種“穩定性好、成本可控的成熟產品形態”,在個人陪伴、海外巡邏、家庭看護等多種場景中已展現出獨特價值,具備廣闊的市場潛力。姚卯青特別指出,該賽道已有一些先行者,尤其是在某些特種行業領域,但智元目前尚未涉足特種行業,未來也暫時沒有相關計劃。
從行業整體態勢來看, 四足機器人市場正處於快速增長期。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四足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約爲4.7億元,同比增長42.68%;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增至8.5億元。目前,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蔚藍智能、七騰機器人等企業已在該領域佈局,其中宇樹科技更是佔據了全球四足機器人賽道約60%~70%的份額。
面對日益擁擠的賽道和新入局者帶來的關注,市場不免產生關於行業“內卷”加劇的疑問。對此,姚卯青明確回應藍鯨科技記者:“我們不是爲了去內卷。”
姚卯青闡釋了智元的戰略考量:推出更多機器人產品和探索行業應用,是爲了在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市場對智能化的需求,獲取更多數據和反饋”,從而爲智元的核心業務——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提供指引。他進一步補充道,四足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存在複用性,四足產品的規模化應用有助於關鍵零部件的降本增效,並提升整體的質量規範與一致性。
不過,伴隨更多玩家的加入,業內部分人士也有觀點認爲四足機器狗市場或將迎來洗牌。對此,姚卯青表示認同,並指出四足行業的競爭確實會比較激烈一些,其門檻相對較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