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7月22日報道,從某些方面來看,華爾街在炙手可熱的科技行業的集中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超過了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但這是否意味着歷史一定會重演呢?
美國股市日益提高的集中度立即讓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和通信熱潮。以科技股爲主的納斯達克指數於2000年3月達到頂峯,然後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裏下跌了65%。此後的14年來,它都沒有回到之前的高點。
今天我們似乎不太可能看到這種情況重演,對吧?也許吧。
市場的反應函數似乎與互聯網繁榮和蕭條時期有所不同。看看目前市場在4月初“解放日”關稅宣佈導致暴跌後的反彈(有記錄以來最快的一次)或疫情期間的反彈就知道了。
儘管有這些差異,但兩者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相似之處。投資者最好把這兩方面都記住。
這兩個時期最明顯的相似之處是美國股市中科技及相關行業的集中度。一些數據顯示,科技股目前佔標準普爾500指數市值的34%,超過了2000年3月創下的33%的紀錄。
在目前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八家是科技或通信巨頭。其中包括所謂的“七大科技巨頭”——蘋果、亞馬遜、“字母表”、元宇宙、微軟、英偉達和特斯拉,還有伯克希爾-哈撒韋和摩根大通。
相比之下,1999年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只有5家是科技公司。其他五家分別是通用電氣、花旗、埃克森美孚、沃爾瑪和家得寶。
最重要的是,如今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排名前十公司的足跡比那時候大得多。目前這十家公司的總市值接近22萬億美元,佔該指數總市值的40%,遠高於1999年的25%。
這一切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技術如今在美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要比千禧年前後大得多。
從某些方面來看,當前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們對人工智能(AI)的熱情推動的科技熱潮比上世紀90年代末的信息技術泡沫更爲極端。
正如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託斯滕·斯洛克所指出的那樣,如今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排名前十股票的12個月遠期市盈率高於25年前。
然而,需要記住的是,互聯網泡沫的特點是公開發行熱潮以及大量公司的股價達到未來收益的百倍以上。但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
雖然標普科技板塊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爲29.5倍,以歷史標準衡量是很高的,但這遠不及2000年創下的近50倍的峯值。同樣,標準普爾500和納斯達克指數目前的遠期市盈率分別約爲22倍和28.5倍,而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峯值分別爲24.5倍和70多倍。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排除出現有意義的長期市場調整的可能性,尤其是如果人工智能驅動的增長不能像投資者預期的那樣迅速實現的話。
作爲技術發展的新動力,人工智能將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尤其是在數據中心方面,這可能意味着科技公司的盈利和股價增長在短期內可能會放緩。
據摩根士丹利稱,一直到2028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變革潛力將需要大約2.9萬億美元的全球數據中心支出,其中1.6萬億美元用於芯片和服務器等硬件,1.3萬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
這意味着到2028年,投資需求將超過9000億美元。作爲參考,去年所有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資本支出總額約爲9500億美元。
華爾街分析師很清楚這些數字,這說明這些鉅額資金中至少有一部分應該在當前的股價和預期收益中得到考慮,但如果人工智能的好處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呢?或者,如果一家新貴(記着中國的深度求索)大大改變了該指數主要成分股的增長預期,比如市值4萬億美元的芯片製造商英偉達,那該如何?
當然,技術是當今社會和經濟的基礎,很難想象它的市場足跡會在太長時間內萎縮太多,因爲這會提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投資者的資本會流向哪裏。因此,我們有理由質疑,今天的科技股崩盤是否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
但另一方面,正是這種思維方式過去讓投資者陷入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