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現場,AR(增強現實)眼鏡公司Rokid的展臺附近時常有些交通擁堵,一批又一批的觀衆、媒體跟合作伙伴,把這塊本來不小的區域圍了一圈又一圈。
“這是目前唯一的既能顯示又能攝像,有麥克風、喇叭,又有AI能力的眼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有意無意推了下臉上那副黑色寬框眼鏡——公司最新款的Rokid Glasses。據稱,在具備上述全部功能的同類ai眼鏡中,目前全世界有且僅有這一款實現了量產。
當然,這片展區的來訪者也不全是來看Rokid的,畢竟賽道內另一位頭部玩家XREAL就在Rokid對門,兩家僅相隔一個不寬的過道。
WAIC舉辦前夕,XREAL發佈了AR智能眼鏡XREAL One Pro。據悉,這款新品擁有目前AR眼鏡中最大的57度視場角,發佈當日就有超過2.6萬人在京東平臺進行了線上預約。
而在WAIC開幕首日,阿里巴巴同樣也發佈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的技術研發進展,並且在展臺醒目位置擺上了樣機。阿里夸克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這款產品已完成研發,預計年內上市,將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寶生態,支持高德導航、淘寶比價、支付寶支付等功能,爲用戶提供隨身AI超級助理服務。
一副眼鏡,百家爭鳴,這一科技圈的醒目景象,也正讓市場情緒呈現出奇妙的分裂:樂觀者視ai眼鏡爲“下一代個人終端”,認爲它會像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般重塑行業;悲觀者則盯着高價格和重疊功能,擔憂這是轉瞬即逝的技術狂歡,熱鬧背後真正浮起的是市場的泡沫。
在與北京商報記者的採訪中,不管是Rokid、XREAL還是阿里,都談及了被業內稱爲“百鏡大戰”的ai眼鏡戰事,祝銘明認爲,“百鏡大戰”只是一個概念,他們並不在意幾人進場、何人進場,他們只回答一個問題——用戶認不認可產品,“剩下的,不重要”。
至於泡沫期的論斷,祝銘明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現在(行業)比較熱鬧,但還沒有到真正的泡沫期。”
WAIC現場的喧囂落定,一個更爲現實的判斷也逐漸清晰:這場大戰尚未觸及泡沫邊界,真正的考驗或許不在資本熱度,而在消費端養成剛需的門檻。
熱鬧是因爲產品迭代,而非空洞的泡沫狂歡
展會現場,XREAL的聯合創始人吳克艱向北京商報記者詳細介紹了新品的核心技術點:“只靠單一芯片肯定行不通,我們這款產品的芯片是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專爲AR顯示定製的芯片。但光有芯片還不夠,必須讓它在眼鏡上順暢運行——這需要配套的操作系統以及一整套完整的軟件體系來支撐。現在大家看到的所有顯示效果和功能,都是基於我們自研的芯片、系統及軟件共同實現的。”
吳克艱特別提出,這款產品重點在AR,“和友商的ai眼鏡有別,我們主打極佳的顯示功能”。
他進一步解釋道,同2024年12月發佈的XREAL One相比,Pro版最大的升級在於搭載了公司自研的X Prism光學引擎技術,使得新品在保持輕薄的同時,實現了更寬闊的視野和更純淨的顯示效果,這種影院級別的體驗,並非一般ai眼鏡能夠做到。
幾家頭部公司在WAIC現場與北京商報記者的分享,恰恰道破了當前行業本質;展廳裏數十款ai眼鏡,從外觀到功能也都在訴說同一個觀點:行業仍處於產品定義探索期,熱鬧是因爲大家卷研發卷得厲害、趕迭代趕得緊張。
阿里夸克的亮相是個典型例子。此次WAIC,其僅官宣“入局ai眼鏡”,分享輕量化設計、雙電池換電等方向性亮點,未召開發佈會,也未披露價格與具體功能細節。
阿里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夸克這款ai眼鏡“離正式發佈還有段時間”,現在只是讓市場知道阿里在做這件事。這種預熱式官宣,更像是技術路線和市場反饋的公開試探。
祝銘明此前採訪中提到“還沒到泡沫期”,恰是行業狀態的註解——泡沫核心是“預期遠超實際價值”,但當前ai眼鏡的熱鬧,更多在企業端技術迭代。
比如,北京商報記者獲悉,阿里此款眼鏡着重優化的其中一個點是“通過光學設計讓鏡腿更細、鏡框更窄更薄、鏡片看起來更通透”;而Rokid還在不斷完善支付等用戶反饋的高頻場景功能;XREAL則主打深挖AR,旨在儘可能提升成像質量……這些是技術成熟必經的試驗甚至試錯,而非資本推動的虛火。
而在阿里展臺區域,背靠頭部電器公司TCL的雷鳥創新也因與通義千問的合作而在其中佔據了一隅。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祕書長袁帥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當前ai眼鏡市場的熱鬧,本質上是技術迭代推動的接受度逐步上升,但距離全面普及仍有距離——行業尚在從早期小衆市場向大衆市場過渡。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技術探索遠非泡沫,而是市場成熟所必須的過程。
“退貨率50%”
在WAIC期間的一場論壇中,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業羣智能終端業務負責人宋剛拋出了一個問題:
衆所周知,眼鏡處於人類頭部的生態位,而頭部設備可以捕獲80%以上的人體感知輸入。因此,ai眼鏡具有極強的場景穿透能力:能同時覆蓋辦公、生活以及移動場景。ai眼鏡作爲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感官中樞”,將會催生個人數據量的急劇爆發,有望成爲繼智能手機之後最重要的個人移動入口。
那麼,爲什麼AI眼鏡還沒有普及呢?
宋剛認爲,當前行業仍處於初期階段,產品體驗仍然存在諸多不足。比如,不夠智能、續航短、不夠舒適美觀等等。
正因如此,阿里巴巴希望通過自身研發投入和在硬件領域的積累,加上夸克基於通義千問大模型所研發的多模態及垂直領域AI能力,結合夸克的個人數據處理能力,打造“真正實用好用的ai眼鏡”。
並且,宋剛還提到了通過生態構建以及與合作伙伴的協同,推動產業鏈各方共同努力,將ai眼鏡真正帶入大衆消費市場。
如果說,智能手機的爆發不是因比功能機多了10項功能,而是解決了“出門只帶一個設備”的剛需,那麼,ai眼鏡的“殺手級場景”又在哪裏?
從企業端看,ai眼鏡技術進化明顯,但到消費端,多數用戶仍猶豫——“我爲什麼非要戴它?”
價格是第一道坎。
北京商報記者綜合天貓、京東等平臺商品信息發現,當前ai眼鏡的主流定價集中在2000—5000元範圍,部分高端款式甚至價格近萬元,並不符合普通消費者對“電子配件”這類產品的常規預算。
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某新入局ai眼鏡賽道的硬件大廠,ai眼鏡退貨率高達近50%。
“認真的企業,不超過十家”
還有更爲現實的一點,是功能重疊和續航焦慮:翻譯、導航、拍照等這些在手機上非常成熟的功能,現階段的ai眼鏡尚未拿出“非它不可”去取代手機的理由;受制於體型限制的ai眼鏡,目前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案去顯著擴展續航。
袁帥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普通消費者對產品實用性、性價比和便捷性的考量更務實,這些體驗問題直接阻礙了‘日常佩戴’習慣的養成。”
雷鳥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事實上,大部分電子產品在早期都會遇到“續航焦慮”的問題,智能手機經歷過、新能源汽車也經歷過。但隨着產品不斷地破圈進入大衆市場,電池技術也會發展,續航自然越來越長。
而雷鳥目前的解法,是產品自帶邊充邊用功能,在外面遇到需要緊急補能的情況,可以直接使用手機、充電寶等便攜設備給眼鏡充電。
至於功能體驗上的缺憾,雷鳥方面認爲,任何顛覆性技術在早期發展階段都需要類似階段:概念驚豔但體驗粗糙,比如早期的PC電腦、智能手機等都是,而AR智能眼鏡涉及光學、材料、芯片、電池、交互、AI等多領域協同突破,整機難度極大。當前外界看到智能眼鏡的問題,是技術爬坡期的客觀問題。隨着技術和產業鏈不斷發展,這些問題也會逐步得到改善。
簡而言之,頭部公司正在努力改善現階段的種種問題,但這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此前吳克艱還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當前ai眼鏡市場魚龍混雜,真正在賽道內深耕的不超過十家。
打通 “最後一公里”
天使投資人郭濤向北京商報記者分享稱,目前小部分科技愛好者願爲單價偏高的新品買單,但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還是更在意買ai眼鏡花這筆錢是否值得。
對於價格走勢,祝銘明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ai眼鏡在當前所處的價格段仍有下探空間,目前AI+AR眼鏡是3000元左右,但將來會更加優惠。
據他預測,在理想情況下,讓ai眼鏡走入千家萬戶所對應的定價大約要在2000元以內,他認爲最快一兩年就可以壓到這一定價區間。
“(短期內)新產品的價格仍然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但是成熟的產品會越來越便宜”,祝銘明向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
隨着認知、體驗、價格三個維度的同步改善,ai眼鏡正在逐步走向普及,逐步兌現其作爲“智能手機之後最重要的個人移動入口”的潛力。
這種增長的底色,是技術迭代的紮實推進,各家的路徑雖有不同,但所有的差異化佈局最終都指向“讓產品更貼近用戶需求”這一核心。
當前行業的核心命題,仍是如何打通消費端的“最後一公里”——讓價格更親民、體驗更流暢、場景更剛需。這既需要技術突破來降低成本、優化體驗,也需要市場教育來培育用戶習慣。
但可以確定的是,正如祝銘明所言,當下的“百鏡大戰”遠未到泡沫期。這場熱鬧的本質,是技術向消費市場的漸進滲透,是產業鏈各方在試驗中尋找正確路徑的過程。真正的行業拐點,要等有人先邁過這幾道坎。
在此之前,所有的探索與競爭,都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