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恆瑞醫藥 發佈公告,將HRS-9821項目的全球獨家權利(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中國臺灣地區)和至多11個項目的全球獨家許可的獨家選擇權(不包括中國內地、中國港澳地區和中國臺灣地區)有償許可給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
葛蘭素史克GSK將向恆瑞醫藥支付5億美元的首付款,未來基於成功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或達120億美元。
恆瑞醫藥公告
受利好消息影響,恆瑞醫藥A股、港股雙雙大漲。
葛蘭素史克GSK收購恆瑞新藥,只是跨國藥企競逐中國創新藥的一個縮影。
今年上半年,跨國藥企狂砸4643億元,掀起了一輪對中國創新藥的“搶購熱潮”。
今年上半年,跨國藥企在中國開啓了“買買買”模式。
5月,輝瑞買下三生製藥旗下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J-707全球權益(大中華地區除外)。
爲此,三生製藥將獲得12.5億美元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開發、監管批准和銷售里程碑付款。
12.5億美元首付款,創下國產創新藥出海之最。
2025年上半年10億美元以上的交易統計
有媒體統計,2025年上半年,僅10億美元以上的交易就有18筆。
1月,#信達生物 將一款Delta樣配體3(DLL3)新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009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獨家權益授權給羅氏,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10億美元的開發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基於全球銷售淨額的梯度特權使用費(銷售提成)。
3月,#元思生肽 將Synova™原創技術平臺使用權給阿斯利康,後者將支付7500萬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總計可達3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並根據全球銷售額支付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元思生肽將Synova™原創技術平臺使用權給阿斯利康
6月,#榮昌生物 將泰它西普在除大中華區(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授予Vor Biopharma,後者將支付總價值1.25億美元的對價,未來還應支付最高可達41.05億美元的數個潛在適應症的里程碑付款,並按實際年淨銷售額支付高個位數至雙位數的銷售提成。
從中能看出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交易金額比較大,10億美元是起步,最高超過了60億美元。
二是交易方頭部集中,輝瑞、羅氏、阿斯利康,都是全球排名前十的製藥巨頭。
三是科技含量高,聚焦腫瘤、自免與代謝疾病、減重等全球醫藥研發最活躍領域,涵蓋ADC、原創技術平臺等前沿技術路線。
一位醫藥人士在近期的公開會議上分享了一組數據:跨國藥企外部採購管線來自中國企業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爲10%,到了2023年達到29%,2024年這一比例達到31%。
跨國藥企外部採購管線來自中國企業的比例
這表明,中國的創新藥,越來越受到跨國藥企的認可。
截至6月底,除了上述18筆超10億美元交易外,另有34筆出海交易,總金額超過647億美元(4643億元人民幣)。
要知道,2024年全年,我國創新藥交易總金額也只有523億美元。
僅僅半年,今年的創新藥交易額,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
跨國藥企的瘋搶,功不可沒。
跨國藥企,爲何要花錢買創新藥?
在醫藥行業,被稱爲BD(Business Development Transaction)。
BD的含義是商務拓展,指的是醫藥企業通過合作、授權、併購、技術轉讓等方式,實現資源整合、管線補充、市場拓展或風險共擔的商業行爲。
產品或技術買賣,是BD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這是醫藥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
大家都知道,創新藥的研發被稱爲“九死一生的冒險”,難度大、風險高、週期長、專業性強。
一款創新藥從早期研發到最終上市,平均需10-15年週期,投入20-30億美元,且臨牀階段成功率不足10%。
創新藥研發流程
對跨國藥企來說,一些特定的新藥,與其自己造,不如花錢買。
我無人有的,買!
醫藥行業技術迭代快,大型藥企的研發管線多,但也難以覆蓋所有賽道。
某些細分賽道,往往是顛覆性創新的突破口,也是決定行業領先地位的關鍵。
跨國藥企,如果僅依賴內部研發,可能錯失前沿方向。
反之,通過BD交易,能夠填補自身研發短板,快速切入新賽道。
我有人優的,買!
即便跨國藥企在某一治療領域已有佈局,但當競爭對手的候選藥物在療效、安全性或給藥方式上展現出顯著優勢時,收購也可能是最佳選擇。
創新藥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臨牀價值的差異化,若競品在關鍵指標上形成“代差”,即便自身產品已進入臨牀後期,也可能面臨上市即被淘汰的風險。
此時,通過收購將更優的技術或產品納入麾下,既能消除潛在的競爭威脅,又能借助對方的優勢升級自身管線。
更重要的是,收購還可以縮短上市時間,搶佔市場窗口期,提前收穫經濟效益。
2011年11月,吉利德科學宣佈將以每股137美元,溢價97%,共計110億美元收購Pharmasset公司。
當時的Pharmasset公司,僅擁有82名員工。
吉利德之所以斥巨資收購,其實是看中了後者正在研發的口服丙型肝炎病毒治療藥物,產品剛進入Ⅲ期臨牀階段。
2年後,Pharmasset公司的Sovaldi產品上市,當年即有1.39億美元的收入,2014年創下102.83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Sovaldi創下102.83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2014年10月,Pharmasset公司的又一款新藥Harvoni上市,當年銷售21.27億美元,第二年賣出138.64億。
通過收購,吉利德科學切入丙肝治療領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市值從收購前不足300億美元一路飆升至2015年的1600億美元。
110億美元的收購價,太划算了。
一跨國藥企高管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該公司來自外部的研發管線佔比達60%。
過去十年,全球醫藥交易數量從2015年的358筆增至2024年的743筆,總交易金額從569億美元躍升至1874億美元。
BD交易,越來越熱了。
跨國藥企,爲何青睞中國創新藥?
瑞穗證券在一篇報告中指出:
跨國製藥公司發現了中國有很多優質的創新藥資產,而且這些資產的價格比他們在美國找到的同類產品要更便宜。
簡單來說,就是優質,便宜。
優質是前提,是基礎。
在《〈我不是藥神〉上映7年後,國產創新藥終於破局了》一文中,正解局介紹了我國創新藥取得的成績。(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截至2024年8月,我國共有910個新藥上市。
僅2024年,上市的國產1類新藥就已經達到了40個。
截至2024年8月,我國共有910個新藥上市 圖片來源:鈦媒體
還有大量的研發管線,正在上市的路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中國在研新藥管線數量達5380個,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覆蓋腫瘤、代謝、自免、心血管、抗病毒等多個領域。
在2025年初的第43屆J.P.摩根醫療健康大會上,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局長透露:
2024年FDA批准的IND(新藥臨牀試驗申請)分子中,超過50%的分子都來自中國。
粗暴點看,這是一種“題海戰術”,在研的數量越多,優質的數量就越多,可供跨國藥企購買的標的就多。
便宜,是加分項。
與歐美髮達市場相比,中國人口基數大,腫瘤、罕見病等適應症患者的招募成本低,創新藥研發人員的薪酬低,研發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麥肯錫2023年發佈的相關報告指出,中國創新藥的研發成本僅爲美國同行的30%甚至20%。
物美價廉的中國創新藥,自然受到跨國藥企的青睞。
中國創新藥BD交易總金額和首付款金額
既然中國創新藥發展勢頭正勁,爲何不少企業還要將新藥權益授權給跨國藥企?
賣給跨國藥企,是不是虧了?
類似的疑問,並不鮮見。
事實上,中國藥企的“賣”絕非簡單“一錘子買賣”,而是將權益授權給跨國藥企,以獲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開發/銷售)及銷售提成。
這樣做的好處是,中國藥企既能快速回籠資金、爲後續研發注入“活水”,又能鎖定長期收益,將產品的市場價值轉化爲持續現金流。
更關鍵的是,許多中國藥企會選擇保留國內權益、僅授權海外的策略,藉助後者的規模化生產能力和商業化網絡,實現產品的全球覆蓋。
對尚在成長階段的中國藥企而言,這一“借船出海”的路徑,是用最低成本實現全球覆蓋的最優解。
當然,我們都希望,中國新藥能從自主研發、自主生產到自主銷售,以最大經濟效益覆蓋全球市場,真正站上全球醫藥產業鏈的價值高地。
期待未來,中國創新藥不僅能“借船”出海,更能“造船”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