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2025.07.31
本文字數:2965,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 彭海斌
人到中年,不由自主地操心老年生活。
今年36歲的邵天蘭,是機器人產業鏈公司梅卡曼德的創始人和CEO。近期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他說自己60歲的時候,中國年輕勞動力將遠少於今天的數量。屆時,許多老年人需要被照管,也有許多老年人仍需要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飛速迭代,機器人介入工作和生活,將不可避免。中國的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共同塑造了老年人的未來。工廠也罷,養老院也罷,白髮人與機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時代不遠了。
並肩工作
邵天蘭算了一筆人口數量賬。
他出生在1989年,那一年中國的出生人口數量是2432萬人;到了2024年,中國新生兒只有954萬。這意味着等邵天蘭60歲的時候,25歲的年輕人將不到他這一代人的一半。
“想一想,這是蠻可怕的一件事情。”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是世界工廠,從衣服到無人機,從電腦到光伏面板,中國所製造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佔據主導地位。這背後是數以百萬計的年輕工人,數量龐大的年輕工程師。年輕人口的大量減少,意味着生產製造,乃至於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變。
即便當下,工廠裏一些重物搬運、塗膠、噴塗、打磨、拋光等環節的工作,已經越來越沒有人願意做了。梅卡曼德提供的是通用機器人的“3D眼睛+AI大腦+靈巧手”,客戶包括了各類機器人企業,以及汽車、家電、物流、食品飲料、工程機械等行業客戶。邵天蘭認爲,等到中國老齡化加深,這些枯燥、辛苦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具身機器人來填補社會勞動力的缺口。
如同今天的日本。
日本已經是發達經濟體,且進入老齡化社會多年。日本社會同樣存在許多老年人由於養老金不夠支撐生活而不能退休。在日本的工作體系裏,白髮人與機器人協作的場景,已經並不鮮見。
2025年6月底,第一財經記者走訪了亞馬遜位於日本千葉縣的配送中心。在這座配送中心的員工數量2000人左右,部署了2600臺機器人,超過員工數量。這些機器人更多是搬運貨物的自主移動機器人、流水線中上下料的機器人,而非今天中美企業大力投資和開發的人形機器人。
這座配送中心裏工作着不少老年人。
“在日本,65歲是退休年齡。但是,在這個年齡段,很多人的身體狀況仍是良好的,他們願意繼續從事工作,亞馬遜也很歡迎他們來工作。”亞馬遜日本物流運營總監Hiroaki Watanabe對記者表示,亞馬遜在機器人協作方面整體操作系統相對簡單,工人在短時間內可以掌握,同時他們工作所接觸的屏幕端也會有很多關於如何進行工作的提示,對老年人來說整體難度相對較低。
亞馬遜方面沒有透露千葉配送中心60歲以上工作者的數量,不過據記者觀察有5%-10%左右的老年工作者。他們已經無法搬運沉重的包裹,但可以在流水線上做產品的分揀。亞馬遜日本平臺每天處理的包裹數以萬計,產品五花八門,目前機器人還沒辦法分辨出不同產品,機械手更沒有靈巧到足以處理形態萬千的產品。
日本目前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增長動能有所恢復,帶動就業人口數量。據日本官方數據,2024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8.1%,達到二十年來新高。在機器人的協作之下,老年人仍能在勞動力短缺的日本找到用武之地。
日本老年人與機器人協作的模式,可能也會大量出現在中國。
在中國的沿海城市,疫情前工廠曾出現招工難的情況。浙江、江蘇等地不少傳統制造類企業,早早進行了自動化改造,並引入了移動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等完成貨物搬運、上下物料等工作。一家玩具工廠的創始人告訴第一財經,當時在工廠裏一成以上的工人歲數超過60歲。
目前機器人正在快速進化,對物理世界有更好地理解能力,處理更復雜的工作。這會進一步擴展和放大了人類的潛能。
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對記者表示,目前機器人搬運物品的失誤率大概千分之一,他們的目標是降低至萬分之一,實現比常人更高的水準。
進入家庭的潛力
機器人直接服務於人類家庭,比進廠打工更難。
現在不少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已經有一隻腳邁進了工廠。比如智元的機器人在富臨精工的綿陽工廠內,已經用於搬運物料箱。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也已經進入東風柳汽、吉利汽車等工廠開始做分揀、質檢等多項任務。但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場景,服務於老年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的生活場景下,人形機器人能與老年人做的基本還是輕互動。
今年5月份的數字中國峯會期間,智元的遠征A2機器人與另外一臺機器人合作說了一段相聲。這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的圍觀。
如果說年輕人需要情感陪伴,那老年人也更怕孤單。情感陪伴的價值不可估量。老年人的家庭數據可以植入機器人。家人們的照片、珍貴的錄像,以及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文檔等,可藉助機器人對話和講述,把老年人帶回舊日的時光。
大模型出現之後,機器人進化速度加快。機器人今後進入養老院或者家庭,能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它可以帶老年人跳舞,教老年人打太極,帶着老年人早上晚上去活動。
“機器人會記得老年人每天喫什麼藥,接下來一步就是給老年人的衣服收一收,把他的牀鋪一鋪,拿一些外賣進來。”王闖說。智元已經和部分企業探索養老的場景,“因爲年輕人去養老院陪護老人,缺乏足夠多的勞動力,即使去幹也缺乏足夠的耐心。”
老年場景分很多層次。現在很多老年人的身體非常好,需要的是陪伴,機器人也許讓他的老年生活更精彩愉快;至於照護臥牀不起,甚至失智失能的老人,這已經遠遠超過現在機器人的能力範圍。
除了技術能力,價格同樣是制約機器人進入家庭的重要因素。那些買一臺機器人的家庭,絕不僅僅是希望它講故事、打掃衛生,畢竟這些功能完全可以靠手機上的APP和掃地機完成。
“消費者花10萬元購買一臺機器人,是希望他把家庭的各種家務都承包了。”王闖說,這些繁多的家庭應用場景的開拓,對機器人的泛化性要求很高,需要人工智能再進化。“家庭場景是一個巨大市場,佔百分之幾的份額都是一個巨無霸公司。但是進入家庭對安全性要求、對成本要求、對技能要求都非常高,現在還不能大規模地往家裏去推。”
如果技術的進步,不足以令人形機器人直接幫助失去行動能力的老人,那它可能以一種曲線方式發揮作用。邵天蘭認爲,中國機器人的發展突飛猛進,可以在越來越多的髒亂差的工作場景中替換出年輕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可能會進入養老服務產業。汽車越來越被視作移動的機器人。特斯拉已經發布Robotaxi產品,中國企業如百度旗下蘿蔔快跑,小馬智行等也在開發同類產品,這類產品使得駕駛員免於長時間駕駛的疲勞,也使得勞動力從出租等產業中釋放出來,進一步充實養老產業的勞動力需求。
從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時代開始,每一次機器(人)的技術躍遷,都伴隨着機器替代人類的擔憂,這一次也不例外。
一些工作崗位,比如手工紡紗、製造馬車等幾乎徹底消失了。不過技術帶來了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及新型工作的出現,比如研發和製造機器人的崗位。兩百年來,世界人口數量和勞動就業人口數量已經極大增長。
機器人大發展,對於仍在工作崗位或者已經退休的老人,都不是壞事。
微信編輯| 雨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