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美股有所調整,部分投資者擔心美股對A股的影響。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來看,美股有過4次20%級別以上的調整(2000-2002年、2008年、2020年Q1、2022年),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來看,如果A股處在牛市高點(2000年、2007年、2021年),美股調整往往會伴隨A股牛市轉爲熊市。如果A股處在牛市初期(2020年Q1),受影響較小。如果參考可追溯時間更長的日本股市,觀察日美股市的相關性,能夠看到,大部分時候日美股市波動正相關,但1965-1980年、1990-2000年,日美股市出現過兩次長達10年的長期背離。在日美股市背離期間,出現過多次美股跌幅較大,但日本股市上漲的案例。1956-1957年、1962年、1968-1970年,期間日本經濟快速增長,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大幅上升。我們認爲鑑於A股和美股估值差異較大,中美股市有較大的概率逐漸脫鉤。美股波動期間,更直接的影響是,部分外資爲了控制回撤,可能會減少全球權益資產的比例。不過2021年以來外資持有A股的比例持續下降,且2024年9月以來的牛市,外資也沒有大幅迴流A股,所以這一影響估計也不會很大。
(1)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來看,如果A股處在牛市高點,美股調整往往會伴隨A股牛市轉爲熊市。如果A股處在牛市初期,受影響較小。上週五美股有所調整,部分投資者擔心美股對A股的影響。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來看,美股有過4次20%級別以上的調整(2000-2002年、2008年、2020年Q1、2022年),除了2020年Q1,其他三次調整期間A股均是熊市,從統計意義上來說,美股對A股可能存在一定影響。但如果從牛熊週期的位置來說,2000年、2007年、2021年,A股均是2-3年牛市高點,估值位置較高,海外風險和國內風險產生共振可能導致股市走熊。但我們認爲當下A股處在牛市的初期到中期,處於合理區間。可以類比股市估值不高的2020年Q1,美股短期內大幅度回撤併未對A股產生較大影響。
從漲跌幅統計來看,2000年以來,歷次美國較大調整(20%級別),A股均會受影響,但幅度差異很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由於A股估值較高,反而股市跌幅超過了美股,而2020年Q1疫情期間,由於A股估值較低,所以跌幅遠小於美股。同樣今年2-4月期間,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全球股市均有調整,但由於A股處在牛市初期,估值處於合理區間,上證綜指調整幅度遠小於美股。
(2)日美股市大部分時候相關性較高,但也有兩段長時間背離。A股的歷史還尚短,如果參考更長的日本股市,觀察日美股市的相關性,能夠看到,大部分時候日美股市波動正相關,但1965-1980年、1990-2000年,日美股市出現過兩次長達10年的長期背離。
在日美股市背離期間,出現過多次美股跌幅較大,但日本股市上漲的案例。1956-1957年、1962年、1968-1970年,期間日本經濟快速增長,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大幅上升。
(3)中美股市有較大的概率逐漸脫鉤。從中、日與美國股市相關性比較能夠得到的經驗是,如果經濟增速或估值和美國相差很大,美股調整期間,部分資本市場可能不跟隨或小幅跟隨。我們認爲鑑於A股和美股估值差異較大,中美股市有較大的概率逐漸脫鉤。從下圖中能夠看到2000年、2007年,由於A股估值比美股高很多,所以一旦進入熊市,A股跌幅往往大於美股。但2012年之後,美股估值逐漸高於A股估值,差異越來越大,這可能是2020年Q1美股大幅回撤但A股調整幅度較小的原因之一。
美股波動期間,更直接的影響是,部分外資爲了控制回撤,可能會減少全球權益資產的比例。不過2021年以來外資持有A股的比例持續下降,且2024年9月以來的牛市,外資也沒有大幅迴流A股,所以這一影響估計也不會很大。
(4)當下的判斷:政策和資金推動,牛市主升浪有望來臨。24年10月-25年6月,市場寬幅震盪期間,上市公司盈利偏弱、政策基調積極、各類主題機會活躍,這些特徵較爲像2013年-2014年中和2019年,最終的結局大概率是全面的牛市。隨着下半年政策預期增多,股市逐漸對當期盈利脫敏,股市結構性賺錢效應已經接近1年,後續居民資金大概率會逐漸增加,股市有望進入主升浪。主升浪期間,出現利空(比如之前的地產數據走弱)股市往往反應得會比較快,而大部分利多情況(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反內卷政策等),股市都會積極反應。8月市場可能會在政策預期空窗期、中美關稅談判進展、8月下旬中報披露密集期存在小幅波動,但我們預計較難改變牛市主升浪的趨勢。
(5)近期配置觀點:增加彈性配置,金融內部增配非銀,AI內部增加應用端配置,週期股半年內也有望存在彈性表現。
配置風格展望:啞鈴策略轉變爲彈性策略。2024年10月-2025年5月,股市持續區間震盪,期間表現較強的板塊更多是自下而上的啞鈴策略,一端是保險資金主導的高股息,一端是量化遊資等資金主導的小微盤。板塊上整體表現較強的是新消費、AI等和經濟相關性弱的板塊。隨着賺錢效應的累積,股市資金狀態可能會由之前局部資金流入轉爲全面資金流入,風格和風格或將會擴散,建議增配各風格內部具有彈性邏輯的方向。
配置行業展望:(1)金融:由銀行轉配非銀。金融整體估值較好,之前漲幅較高的是有高股息特徵的銀行,後續可能非銀的彈性會逐漸增加,牛市概率上升,非銀的業績彈性大概率存在;(2)有色金屬:產能格局強,若經濟偏弱,則受影響較小,若經濟偏強或政策支持,則受益較多;內部黃金稀土等受益於地緣格局的細分行業可能有所表現。(3)傳媒:AI季度休整尾聲,傳媒估值性價比較高,AI下一波關注應用變化;(4)軍工:獨立的需求週期,內外部特殊環境下,軍工可能會有持續的主題事件催化。(5)週期(鋼鐵、建材、化工):當前環境下,穩供給政策或將出臺,年底可能還會有需求穩定政策。
風險因素:房地產市場超預期下行,美股劇烈波動,歷史規律可能會失效。
注:本文來自信達證券2025年8月3日發佈的《中美股市能否逐漸脫鉤?》,報告分析師:樊繼拓 S1500521060001、李暢 S1500523070001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