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資本市場下半程的號角已然吹響。7月24日,中國證監會召開證監會系統黨的建設暨2025年年中工作會議。會議部署的下半年七大重點任務,不僅爲資本市場穩預期、防風險、促改革錨定航向,更以“持續推進債券、期貨產品和服務創新”爲核心抓手,擘畫期貨市場服務國家戰略的清晰路徑。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這一宏觀基調下,期貨市場正從傳統的“價格發現工具”向“國家戰略護航者”躍升,其深刻內涵值得深入解讀。
向“新”發力:
期貨創新緊扣國家戰略主線
服務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支撐體系是期貨市場的核心使命。當前,我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快速擴張,但上游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如鋰、鈷、工業硅等)和下游需求的不確定性,是困擾企業穩健經營的“卡脖子”難題。期貨市場的破題之道在於加速填補風險管理空白:一方面加快推出新能源金屬期貨、生物基材料期權等品種,形成從礦產開採到終端產品的閉環風險對沖鏈條,降低“雙碳”轉型中企業的成本波動風險;另一方面,以期貨交易所爲平臺,加速碳期貨上市,探索環保技術專利證券化衍生品,爲綠色技術研發提供長期的資本支持。
在賦能農業現代化領域,“保險+期貨”模式已覆蓋大豆、生豬等衆多品種,惠及農戶超百萬戶,但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下半年,交易所需擴大普惠覆蓋面,從主產區延伸至邊疆地區,探索“財政補貼+期貨保費”分擔保費的模式。同時,試點茶葉、中藥材等區域性特色品種期貨,助力“一縣一業”特色農業品牌建設。據統計,2024年,超1500家非金融類上市企業通過期貨套保鎖定原材料成本,實體企業參與度同比提升了3.3%,這印證了期貨工具對產業鏈穩定的支撐作用。
向“穩”築基:
嚴監管與開放協同 護航市場生態
以“科技+法治”築牢風險防線是當前監管的核心方向。近年來,場外配資、虛擬盤交易等亂象藉助技術隱蔽蔓延。新階段的監管將聚焦以下幾個重點:運用AI算法實時監測異常交易鏈;建立私募資金“穿透式”臺賬;貫徹“打大、打惡、打重點”原則,嚴打操縱市場等惡性案件,避免“一刀切”誤傷合規機構;推廣“示範判決+多元解紛”模式,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中國證監會召開的年中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彰顯了平衡監管與發展的治理智慧。
以制度型開放爭奪全球價格影響力是期貨市場的戰略突破點。當前,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短板明顯,外資持倉佔比不足5%,原油、鐵礦石等品種的定價權受境外牽制。在筆者看來,破局需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推動QFII/RQFII可交易品種擴容至100個,引入國際清算銀行跨境保證金機制;二是探索上海原油期貨在國際平臺掛牌、人民幣計價商品跨境結算,吸引“一帶一路”沿線產業客戶;三是在中國香港、新加坡試點人民幣外匯期貨,建設離岸風險管理中心。
向“實”而興:
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躍升
一是實現功能躍升,從交易市場到生態平臺。中國證監會召開的年中工作會議提出“增強重大問題研究的權威性”,要求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研究體系。當前,亟須破解“研究滯後於實踐”的瓶頸,聯合全社會多方力量,設立“新質生產力期貨研究中心”,開展新能源供應鏈風險壓力測試。此外,整合專利質量、研發強度等指標,構建科技型企業動態估值模型,與期貨市場協同打通技術創新風險定價鏈條,引導資本精準投向硬科技領域,真正實現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接力棒式”支持。
二是實現機制躍升,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集成。此方面,筆者認爲需打通資金端、資產端、產品端的梗阻,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通過公募REITs配置期貨衍生品,引入萬億級“耐心資本”。落實上市公司“併購六條”,並鼓勵企業通過基差貿易優化供應鏈管理,打通“資本重組—供應鏈優化—風險管理”閉環。開發天氣衍生品、電力期貨等非標工具,幫助產業企業應對極端氣候的衝擊。
三是實現定位躍升,從跟隨者到引領者。面對全球大宗商品博弈新態勢,期貨市場需主動出擊,推動ESG披露準則與國際接軌,在鋰、稀土等戰略資源品種上形成以人民幣計價的基準。通過期貨價格信號引導產能優化佈局,支持企業建立“礦產儲備+期貨對沖”雙緩衝機制,增強產業鏈韌性。
以期貨之“穩”:
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之“進”
中國證監會在年中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七大任務,既是對“金融強國”建設的躬身實踐,亦是對“國之大者”的使命回應。期貨市場作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穩定器”與“信號燈”,唯有堅持向新而行、向綠而興、向實而強,才能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能源安全、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中鍛造核心競爭力。當“三個確定性”凝聚成市場共識,當“嚴監管、強功能、促開放”轉化爲行動自覺,一幅期貨力量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圖景正在徐徐展開!(作者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