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昱
編輯 | 周智宇
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最大的商場中,一家來自中國的頭部潮玩品牌門店人潮湧動。
“要想富,先修路”,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這樣一家潮玩公司要確保本地門店的穩定供貨,離不開背後靈活響應、穩定高效的物流體系支撐。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這家頭部潮玩品牌在馬來西亞選擇的物流服務商是菜鳥。在吉隆坡附近,有菜鳥在東南亞最大的一個海外自營倉,這裏設有獨立的潮玩專區,專門上鎖並有安保監控。
“現在很多客戶排隊想入倉。”菜鳥全球供應鏈-新加坡&馬來西亞國家經理Bruce對華爾街見聞透露,品牌出海客戶的需求正從跨境直郵兇猛地轉向海外倉,這一旺盛的需求推動其本地業務量在今年初以來增長了數倍 。
這一幕正是全球物流新戰線的縮影:隨着中國企業出海從“賣貨”轉向“品牌本地化”,能將物流時長從10天縮至次日達的海外倉,已成爲兵家必爭之地 。
在這場跑馬圈地中,順豐、極兔等跨境玩家正與國際物流巨頭近身肉搏,但脫胎於阿里的菜鳥是更核心的力量 。這家智慧物流獨角獸,在做好“阿里電商後盾”的同時,將目光聚焦於“國際”和“科技”,致力於搭建一張真正全球化、市場化的物流網絡 。
菜鳥轉身背後,是中國物流行業集體“出海”尋求新增長極的標誌性事件 。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增長空間有限的嚴峻背景下,伴隨跨境電商崛起的國際物流,已成爲所有頭部玩家的“必選項” 。隨着它們將在中國電商時代錘鍊出的數字化能力與“中國速度”加速輸出,一場由中國物流力量主導、旨在重塑全球供應鏈服務標準的競賽,已然鳴槍開跑 。
新一輪中企出海呈現出一大顯著特點,那就是要打造全球化品牌。一個行業共識是“全球化就是本地化”,選擇海外倉儲則成爲推進本地化的重要舉措。
所謂海外倉,是指在跨境貿易中,跨國企業通過大宗運輸將商品運往目標市場國家,在當地建立或租用倉庫,用於儲存商品,並根據當地銷售訂單直接從倉庫進行分揀、發貨等操作的倉儲設施 。
菜鳥在海外倉鏈路上的能力是全流程的:從國內清關、海運,到當地倉儲,再到末端配送,形成完整閉環,幫助企業實現海外出倉。
Bruce指出,通過在目標市場設立海外倉,能顯著提升物流時效,消費端下單後可實現當天或次日發貨;而跨境直郵至少需數天甚至更久。對於體量較大的品牌,海外倉模式的客戶體驗更好,履約既高效又穩定,能支持銷售增長。
菜鳥海外倉讓物流時長成倍縮短。據悉,商家在國內備貨,客戶下單後再從中國發往終端目的地,即便是空運,到達德國也需要5至10天。如今,提前備貨至海外倉,送往柏林的包裹可以做到出庫後次日達或隔日達,與本地物流時效不相上下。菜鳥海外倉2-3日達服務覆蓋歐美、亞太大部分地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做海外倉業務的物流服務商業也可以說是企業品牌出海的護航者。Bruce提到,有一家中國零食門店品牌,2023年初第一次出海,最初對清關、倉儲、配送完全不瞭解,甚至不知道該選擇自營還是加盟。
菜鳥在瞭解這家公司的需求後,根據對馬來西亞市場的瞭解,給出完整解決方案,並協助其解決了清關和配送合規的問題。據悉,這家零食門店品牌很快在馬來西亞30多個大型商場開店,業務增長迅速。
海外倉是菜鳥全球供應鏈業務的重要基礎設施,據悉,目前菜鳥已在歐洲、北美、亞太等區域的18個國家和地區運營超40個海外倉。
值得一提的是,菜鳥亞太供應鏈覆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韓國等10個核心國家和地區,可以爲全球品牌和中國出海客戶,提供本地B2C和B2B倉儲和配送等服務,已經是業內亞太倉配網絡覆蓋最廣的物流公司。
洞察到中國出海企業對海外倉的強烈需求,菜鳥迅速響應,近兩三年來加速在海外佈局本地倉儲網絡,而被視作中企出海熱土的馬來西亞則是重要陣地之一。
Bruce在今年1月被菜鳥集團派來馬來西亞開拓市場。
他告訴華爾街見聞,菜鳥在馬來西亞有其在東南亞最大的本地自營倉,這個倉庫總面積有數萬平方米,位於吉隆坡附近,交通便利,鏈接巴生港口及吉隆坡核心區域,可以實現西馬半島1-3個工作日達,末端派送覆蓋馬來西亞全境及文萊。
該倉庫給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全場景的分銷渠道派送和庫存調撥管理,服務對象包括中國出海品牌以及本地快消企業,現在客戶有阿里旗下的Lazada平臺、國內頭部潮玩品牌、服裝、美妝、日化等品牌、商家。
菜鳥打造智慧物流的能力也在馬來西亞這個倉庫中得到了體現。據介紹,該倉庫配備了智能存儲、智能流水線、智能波次作業、旋轉梯等自動化裝備,還擁有單獨貴品區及獨立電子鎖,加上攝像24小時*356天監控,保護高價值產品的安全,高效保障商品在48小時內安全出入庫。
Bruce表示,這一倉儲的整體技術水平在東南亞處於領先地位。
“我剛來時,這個倉庫只有一半面積投入使用,現在已經全部爆滿,客戶需求非常旺盛。”Bruce透露,菜鳥如今在馬來西亞已有三個海外倉,一部分來自接手老客戶,另一部分是自己開拓的;與此同時整體業務量成倍增長,特別是第三方客戶增長明顯。
據悉,菜鳥新增的客戶一部分來自其它物流服務商,另一部分則通過其本地銷售團隊新開發。“目前很多客戶都是主動找我們合作,尤其是中國品牌出海企業。”Bruce說道。
因爲市場巨大的需求,菜鳥在馬來西亞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接下來會有開拓更多海外倉的計劃。菜鳥在這裏有專門的選倉團隊,這個團隊在國內已有十多年的相關經驗,在馬來西亞開展工作也有兩三年,目前團隊人數逐年增加。
Bruce指出,菜鳥的競爭對手包括本地和國際物流企業,以及順豐、極兔等跨境物流玩家,但菜鳥在東南亞的市場競爭力可以排在第一梯隊,整體壓力並不大。
對於菜鳥海外倉在馬來西亞的競爭優勢,Bruce認爲,首先是菜鳥在中國提供的高品質服務爲其積累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其次是倉庫選址優勢,菜鳥在馬來西亞的倉庫位置靠近交通樞紐,距離市區約20-30分鐘車程,配送效率高;此外,還有菜鳥搭建了成熟的本地團隊,確保服務流程完善,保證時效和體驗。
海外倉只是菜鳥全球智慧物流網絡的一部分。
在“全球72小時必達”的願景下,如今,菜鳥的發展進入了3.0階段,致力於建設真正全球化、市場化的物流網絡,業務覆蓋跨境物流、海外本地快遞、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科技,海外倉則是被劃分在全球供應鏈這一業務板塊。
和整個阿里集團的使命一樣,菜鳥也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時間回到2013年,彼時菜鳥由阿里巴巴、銀泰集團聯合復星、富春控股、三通一達等共同組建,起初是爲了滿足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買賣雙方對物流服務的需求而建立的物流系統平臺,是物流信息的中轉載體。
因此,第一階段的菜鳥定位是一家平臺化的物流科技公司,業務也更聚焦在國內。
進入2018年後,菜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陸續併購整合了四家配送公司和兩家倉儲運營公司,投身直營的物流服務,開展產業化轉型。也是在這一階段,菜鳥深度介入實體物流的運營,拉起了全球物流網絡的雛形。
這是因爲,菜鳥發現,在基本完成數字化轉型階段後,快遞物流需要進一步適應電商形態的快速變化,提供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因此菜鳥在數字化基礎上,加大了物流的產業化運營。
在這一階段,菜鳥實力不斷壯大,甚至一度有了“單飛”的實力。
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按2022年包裹量計算,菜鳥是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並擁有就地理覆蓋範圍而言全球最大的物流網絡。同時,據胡潤研究院《2023全球獨角獸榜》,菜鳥以1850億元的估值,躋身全球獨角獸前十。
在國內物流行業競爭激烈、增長空間有限的情況下,伴隨着跨境電商而蓬勃發展的國際物流,是物流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空間的核心。
在此背景下,菜鳥也加速飛向第三個發展階段。在2023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峯會上,阿里集團就對外強調,菜鳥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着眼全球市場,構建全球化物流網絡”,這一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5日達”產品迅速落地。
同時,市場化也成爲菜鳥發展的”主旋律”。在去年9月的2024全球智慧物流峯會上,菜鳥集團CEO萬霖明確表示:“菜鳥將繼續拓展全球物流骨幹網絡,既服務好阿里電商,也服務好開放市場。”
爲滿足跨境電商企業高效出海的需求,菜鳥持續投入,建立了具有端到端能力的全球智慧物流網絡,並已擁有全球最大的跨境物流倉網。
經過過去兩年的內部變革和“收斂聚焦”,如今菜鳥的戰略方向已愈發清晰,“國際物流”和“科技”成爲兩大主線。未來菜鳥不僅要成爲全球物流網絡的推動者,服務全球商家和品牌,更要持續在技術上加碼,將物流科技能力輸出到全球。
12年一個大週期,曾經以服務阿里爲主的菜鳥,在下一個12年,依託“電商”和“科技”基因,有望成長爲一個更市場化的全球化物流巨頭。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