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一片火熱景象,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也悄然掀起了一場機器人制造的競速賽。
近期,立訊精密(002475.SZ)宣佈投入50億元加碼機器人總部基地,藍思科技(300433.SZ)則在港股上市募集的資金用於推進機器人產能配套工作,領益智造(002600.SZ)發佈了“三位一體”機器人戰略,而長盈精密(300115.SZ)則與國內外多家人形機器人頭部品牌合作,並已有訂單開始量產,歌爾股份(002241.SZ)也有機器人相關專利公開披露。
蘋果供應鏈(以下簡稱“果鏈”)企業們正將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精密製造技術延伸至機器人賽道,試圖在這片新藍海中搶佔一席之地。
國泰海通資深分析師李軒對《中國經營報》記者分析,規避單一客戶的風險,果鏈企業長期積累的精密製造的經驗可以複用到更大體積的機器人上,同時其長期與海外頭部企業的合作使得拓展北美業務更加方便,是果鏈企業正在加碼機器人產業佈局的關鍵因素。
記者留意到,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在這場機器人佈局的競爭中雖具備一定優勢,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如盈利週期漫長,從技術研發到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紛紛押注機器人賽道
2025年以來,果鏈企業們在機器人領域動作頻頻。
作爲果鏈龍頭,近日,立訊機器人投資50億元的總部基地項目在江蘇常熟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將用於工業自動化成套裝備、各類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和銷售,釋放出立訊精密加碼機器人賽道的明確信號。
此前,立訊精密成立立芯精密智造這些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機器人的研發製造。相關資料顯示,立訊精密旗下立訊機器人西安未央研發基地投資6.75億元,目標爲年產分揀機器人整機將達到2萬臺。同時,立訊精密還在研發輕量化關節模組,適配人形機器人靈巧操作需求。
不僅是立訊精密,其他果鏈公司也紛紛佈局機器人領域。
7月9日,果鏈另一巨頭藍思科技宣佈在港股上市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推進包括機器人產能配套等領域工作。藍思科技自2016年起便佈局成立藍思智能機器人,自主研發六軸機器人、AOI視覺檢測機器人及複合型AGV,應用於精密製造環節。2025年1月,該公司已向智元機器人批量交付“靈犀X1”整機,提供關節模組納米鍍膜技術。
領益智造6月發佈“核心零部件+硬件服務+應用落地”三位一體機器人戰略,鎖定全球具身智能硬件前三目標。同月,調撥0.5億元募集資金用於“人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及整機代工能力升級項目”。
長盈精密於2024年6月設立全資子公司長盈機器人,專注人形機器人領域佈局。關節齒輪、軸承等精密零組件已獲Figure AI及特斯拉兩大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認證並批量供貨。2025年7月30日,該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披露,相關訂單已轉入量產階段,人形機器人產線可與既有業務共用,後續將緊跟客戶需求與市場動態,培育新業績增長點。
博衆精工(688097.SH)自2010年成爲蘋果供應商,並於2015年分拆設立靈猴機器人,主營機器視覺系統、直驅系統、工業及移動機器人。2025年7月30日,靈猴機器人在官方微信公衆號披露,自2024年年底啓動具身智能業務至2025年年中,具身智能業務累計訂單總額已突破人民幣1億元。
2025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信息顯示,歌爾股份申請了一項名爲“機器人行走方法、裝置、存儲介質及機器人”的專利。同年5月,歌爾股份另一項名爲“陪伴機器人語音識別方法及系統”的專利亦獲公開。歌爾股份方面向記者表示,公司始終積極關注相關精密零組件產品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情況。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然對記者表示,頭部果鏈公司當前佈局機器人業務存在技術的差異化,立訊精密側重硬件集成與規模化量產,藍思科技、領益智造聚焦核心部件突破,歌爾股份則通過傳感器構建技術壁壘。
多重邏輯驅動下的戰略選擇
當前,全球機器人市場正持續擴張,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佔據近半份額。
一位果鏈產業鏈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生成式AI推動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技術突破、產品應用落地是諸多果鏈公司加碼機器人產業的核心因素之一。
從產業邏輯來看,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顯著提升了人形機器人在感知、認知、交互與決策方面的能力,使其從“機械執行”走向“智能體”階段。這一躍遷不僅降低了研發門檻,也打開了商業化路徑,吸引大量資本和產業鏈公司入局。
長期以來,果鏈企業依賴蘋果訂單,若市場需求波動或合作關係生變,企業經營便可能受到衝擊。佈局機器人新產業,可以爲這些企業拓展業務邊界、降低客戶集中度。此前,這些果鏈企業們已經紛紛加碼新能源汽車、AR/VR智能硬件等產業了。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看來,果鏈企業正在加碼機器人產業佈局也有諸多優勢。
“機器人關節多爲金屬件。”上述果鏈產業鏈人士表示,如藍思科技金屬結構件能力強,2021年收購泰州可成,其鋁合金加工能力在全球領先,爲較早切入機器人領域奠定了基礎,此外,藍思科技在2016年就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其經驗可複用至人形機器人底層技術。再例如,長盈精密、領益製造等果鏈企業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練就的“微米級”加工精度、對金屬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的經驗,也可以應用到人形機器人的零部件製造中。
“國內果鏈企業具備量產能力和精密製造經驗,適合承擔機器人量產落地的任務,而機器人公司則專注於0—1的研發和解決方案。”上述果鏈產業鏈人士表示,消費電子的成本控制能力有望遷移,成爲進軍機器人行業的巨大優勢。
2025年2月,蘋果被曝正在研究人形和非人形機器人項目。這一消息似乎也讓深度綁定蘋果的供應鏈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機會。
在喬安然看來,果鏈公司加碼機器人產業,除了果鏈公司基於可將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精密製造、傳感器、AI 算法等技術直接遷移至人形機器人產業之外,另外也是蘋果戰略下的供應鏈協同。此外,當下人形機器人產業處在商業化初期階段,果鏈公司較早進入新興行業有利於公司打開新增長曲線。
開源證券指出,AI大模型將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加速落地,消費電子行業估值體系面臨重塑。
仍處早期階段
消費電子產業鏈公司在切入機器人制造領域時,雖具備精密製造、成本控制和供應鏈整合等優勢,但也面臨多重挑戰。
IDC中國研究經理李君蘭對記者表示,機器人本體制造是基礎,而實現具身智能的關鍵在於構建感知—學習—決策—執行的智能化閉環,這對控制系統、AI算法、仿真能力及軟件架構提出更高要求,而這些正是消費電子企業的技術短板。
機器人這塊蛋糕着實誘人,但目前仍處於產業化的早期。李君蘭表示,機器人產業仍處於早期階段,市場需求尚不明朗。產業鏈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易導致產能閒置。若企業由代工轉向整機業務,還可能與現有客戶產生競爭,影響原有合作關係。
李軒亦對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仍處早期階段,前期研發及產線投入高昂,短期訂單規模尚不足以攤薄成本。同時,技術路徑仍舊會變更,若佈局錯誤,更難收回研發成本。
上述果鏈產業鏈人士亦對記者表示,果鏈企業佈局機器人賽道,現在談盈利還爲時尚早。
長盈精密自2024年起爲全球兩大頭部人形機器人提供關節齒輪、軸承等核心零組件,訂單穩定增長,但2024年全年,公司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業務對整體營收佔比仍低,僅0.17%。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