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策搖擺下,北美“電池帶”正在萎縮,特別是那些在聯邦撥款和優惠貸款承諾下投資的項目備受打擊。
撰文 |許峯廿
出品 | 零碳知識局
近日,特斯拉與韓國電池廠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簽訂了一份價值43億美元的磷酸鐵鋰(LFP)電池採購協議。這批電池將由LG在美國密歇根州霍蘭德工廠生產,主要用於特斯拉的儲能系統。
在中國廠商強勢競爭的背景下,韓系電池企業正加速佈局LFP技術,並持續擴充美國本土產能,以爭奪市場主動權。
受馬斯克高調政治參與及全球電車需求放緩影響,特斯拉汽車板塊疲軟無力,儲能業務正成爲公司爲數不多的增長引擎。
在關稅影響下,聯手LG新能源成爲特斯拉減少對中國供應鏈依賴,降低政策風險的關鍵一招。
掃清電芯供應難題
“縱然關稅和供應鏈帶來逆風,我們的能源業務依舊快速擴張。”
在二季度財報會上,馬斯克語氣篤定地放出豪言:電池市場終將澎湃成海,眼下所有的想象,都還只是輕淺漣漪。
與“失速”的汽車業務相比,特斯拉能源生產與儲能板塊繼續擴張。二季度季錄得27.9 億美元營收(佔集團12 %),雖同比微跌7 %,但毛利潤環比、同比雙雙增長,達到歷史新高的 8.46 億美元,毛利率高達30.3%,已成爲最賺錢的業務。
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安裝了31.4 GWh儲能系統,能源發電與儲能板塊帶來約101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67%。
Tesla Megapack的可以賣到約¥1.9/Wh,是中國儲能系統價格的三倍還多,但憑着品牌、系統集成、軟件及售後服務的優勢依然供不應求,在2024年初時積壓訂單就排到了2025年。
但是產能不足一直是特斯拉的痛點。
當年Model3的量產問題就遲遲難以解決,日企松下生產的動力電池的價格和產能無法滿足馬斯克要求,馬斯克多次公開吐槽松下放緩工廠運營是限制Model 3產能的罪魁禍首。
他甚至睡在弗裏蒙特汽車工廠的地板上督促和鞭策員工加速生產。
儲能業務也同樣受制於供給,無論是新推出的Powerwall 3還是Megapack都或多或少存在交付問題。
雖然上海 Megafactory 生產的 Megapack解了燃眉之急,但特朗普推出的OOBB法案又將供應鏈分割的七零八落。
特斯拉首席財務官Vaibhav Taneja在上述財報會上表示:“能源業務受關稅衝擊更爲嚴重,因爲我們的LFP電芯主要來自中國,目前公司正加快在美國建設本地LFP產線,但首批設備只能覆蓋現有產能的一小部分,好在近期投產的上海Megafactory可支撐除美國以外市場的需求。
關稅還推高了資本開支,美國本土缺乏成套製造設備產能,關鍵設備仍需進口,尤其是來自中國的設備居多。即便已進行優化,考慮到額外關稅,2025年資本開支仍預計超過100億美元。”
“我們將努力從非中國供應商那裏獲得額外的供應鏈,但這需要時間,”他說。
中國打造了一條近乎壟斷的電池產業鏈,從電解液、隔膜、原材料加工、電池製造均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據:2023年,中國佔全球電池材料出口貿易的53%。2022年,中國生產了全球85%的陽極、82%的電解液、74%的隔膜和70%的正極。2023年,中國佔全球電池組和零部件出口的74%。同年,中國按貨幣價值計算控制了全球近85%的電芯產能。

可以看出,爲了滿足美國政府“能源安全”和“本土化製造”要求,減少對單一電池來源的依賴,特斯拉開始走多元化路線,比起更低的電池價格,其更傾向於在全球幾個主要市場建立區域性供應鏈體系。
韓國人的機會?
2022年以來,在佐治亞、北卡、南卡、田納西、肯塔基、密歇根、印第安納和俄亥俄八州迅速聚集了一條電池生產走廊。

這一被稱爲“電池帶”的產業集羣由傳統汽車“鐵鏽帶”製造業基礎、南部州較低的勞動力與能源成本、拜登IRA法案等激勵共同催生。
本田、現代、起亞等整車廠發展電車,引來LGES、SK On等日韓電池及正負極材料企業貼身佈局,形成了從鋰礦採選(北卡)到電芯、模組、Pack乃至整車裝配的國產化供應鏈。
這條“電池帶”,既象徵美國南北製造版圖的重塑,也體現了通過政策、資源與成本優勢重建新能源產業鏈自主可控的戰略意圖。
之前韓企原本憑高鎳NCA/NCM在高端乘用車市場佔優勢,但北美儲能市場的繁榮與入門級EV對“安全+低價”的訴求爆發,迫使它們加速“換線”磷酸鐵鋰。
今年6月,LGES投資14億美元的新廠在密歇根投產,首期16.5 GWh LFP產能直供儲能項目。
LGES和通用汽車的合資企業Ultium Cells LLC也將升級其位於田納西州Spring Hill的電池製造工廠,以擴大低成本磷酸鐵鋰(LFP)電池的生產規模。Spring Hill的電池生產線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生產LFP電池,預計將於2027年底實現商業生產。
SK On上月與韓國主要電池材料製造商L&F簽署諒解備忘錄(MOU),將爲磷酸鐵鋰(LFP)電池供應正極材料,瞄準北美儲能系統(ESS)市場。
技術轉向不僅壓低材料成本,也削弱了對進口中國電芯的依賴,爲韓企在BESS市場增添競爭籌碼。
同時,韓國電池企業也在材料端去中國化,韓國電池材料製造商浦項制鐵未來6月表示,在光陽投產年產4.5萬噸的前驅體工廠,足以爲約50萬輛電動車供應正極材料,宣稱其已構建起一條不依賴中國的正極供應鏈,與此同時,公司還宣佈將在韓國首次規模化量產球形石墨,進一步擺脫對中國進口的依賴。
從政策環境上看,在OOBB法案持續發酵下,中國電池商要面對原料溯源和政治審查,韓國廠商不被視爲“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政策紅線正把越來越多北美訂單推向韓企。
憑藉這些優勢,韓系電池商在美國正快速擴張儲能項目。然而,“護城河”並非堅不可摧,這條“電池帶”能否長期守住優勢,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研究機構THE BIG GREEN MACHINE最新報告稱,在與政策搖擺下,多州開始推遲或縮減電池廠投資計劃,曾經的投資熱區正在萎縮,特別是那些在聯邦撥款和優惠貸款承諾下投資的項目。
報告顯示,自特朗普就職以來,新公佈的清潔能源製造項目投資大幅放緩,而被暫停、取消或關閉的項目數量卻呈爆炸式增長。當前項目的暫停、取消和關閉速度是2024年同期的6倍,更是2023年同期的30倍。
正如前文所述,供應鏈依賴短時間內難以破解,韓國關稅廳週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韓國共進口石墨25 990噸(石墨是動力電池負極的關鍵材料),其中來自中國的進口量爲25 260噸,佔比高達97.2%,同期,韓國對電池企業需求旺盛的氫氧化鋰的對華依賴度也達到82.3%。
韓企儘管宣佈了多項產能計劃,不過除了LG能進行大規模磷酸鐵鋰電池生產,其他幾家尚沒有商業量產實力。
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陽極石墨徵收93.5%反傾銷稅後,對依賴進口的電池製造商構成重大挑戰。它們也要重新盤算電池材料的供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