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珍知酌見05期
2025年7月17日,張雪峯參加完江蘇省人大代表的年中專題調研會,從姑蘇區騎了半小時電動車,趕回峯學蔚來公司總部,與新浪財經CEO鄧慶旭進行了一場長達四個小時的對話。
在蘇州,張雪峯的日常通勤工具就是小電驢。他不買房,也沒有配車,過着物質意義上極爲簡單的生活。對此,他在採訪中表示:“我個人消費沒有任何慾望。”
而在故事的另一面,今天的張雪峯,正處在“高考志願填報”這個不斷升溫的行業中心。峯學蔚來旗下的志願填報服務供不應求,屢屢創造行業銷售神話。張雪峯本人的一舉一動,更是隨時牽動着媒體和公衆的神經,每一句話,都有可能登上熱搜,被切割、放大, 成爲折射時代情緒的棱鏡。
有人認爲他揭示了教育體系裏少有人明說的真相,爲普通家庭釐清利弊;也有人批評他太過功利,是販賣焦慮、利用升學競爭斂財的投機分子。
外界衆說紛紜,而張雪峯的存在本身,從很多意義上而言,已構成一種時代現象。圍繞他而生的熱議背後,是複雜的教育體系所承載的不安和希望,以及無數家庭對子女人生路徑的焦慮與想象。
1.規劃未來的生意
2016年,一條題爲《七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的視頻橫空出世,令彼時還是一普通考研講師的張雪峯一戰成名。訪談中,他回憶起當時情狀,仍有歷歷在目的感慨:“當時我是在太原,坐飛機到上海虹橋,上飛機的時候還沒事,下了飛機的時候就不行了。因爲我有一個微信號是專門加學生的,從50%多的電震到沒電。”
自此,張雪峯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持續擴大,事業也一路高歌猛進。2021年,他創辦峯學蔚來,深耕高考志願填報,並以此爲基礎逐步拓展自己的商業版圖。
高考,一向被視爲中國家庭裏的大事。除了拼分數,填志願同樣關鍵,正所謂“考得好,還要報得巧”。
而自 2014年起推行的新高考改革進一步提升了志願填報的地位。一方面通過“3+3”或”3+1+2”選科模式取代傳統文理分科,極大拓寬了學生的學科組合選擇空間;另一方面新高考“院校專業組”和“專業+院校”志願填報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在志願填報時的選擇自由度與匹配精度。但自由的背後,是幾何級數上升的複雜度。面對數十甚至上百個志願選項,許多學生和家長深感無措,對志願填報服務的需求也就應運而生。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預計達到10.9億元,超過九成考生有意願尋求專業幫助。張雪峯和他創立的峯學蔚來,就是這一波志願填報服務潮流中的典型代表。
不過,拋開時代機遇,張雪峯能夠在行業中嶄露頭角,也確有其自身的過人之處。
早年做線下考研講師時,張雪峯便自發利用業餘時間,把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所有學校的招生專業目錄整理成清晰的Excel表格:“我又不會其他系統的什麼爬蟲,那時候沒有python,什麼都沒有。我就自己拿着鼠標複製,然後譁右鍵然後粘貼複製,然後分成我自己的Excel表格。光內科學就1081頁,外科學是1082頁,白天趕路,晚上講課,大半夜我就幹這個事。”
憑藉這些苦功,張雪峯一點一滴建立了對院校的系統認知,也逐步積累起自己在行業中的專業資本。這個“笨辦法“也延續到了峯學蔚來。按照張雪峯的培訓要求,新員工入職,第一課便是啃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14個學科門類,100多個一級學科,500多個本科專業,一個星期之內我隨便給你說一個專業,你必須告訴我它是屬於哪個一級學科。我隨便給你說個學校,你必須告訴我學校所在地在哪裏,它有幾個校區它要做大量的工作,一個月考覈完不成,學校專業學知識學不到位,學校學不到位,淘汰了。”
大規模的信息整理與系統培訓,的確讓張雪峯及其團隊在志願填報行業中脫穎而出。然而,隨着這一賽道愈發火熱,入局者不斷增多,信息差正在迅速縮小。尤其到了近兩年,人工智能崛起和大公司進場讓不少人預測:AI遲早會取代張雪峯,畢竟它更快、更全面,也更便宜。
對此,張雪峯卻並不太憂慮,因爲與人生規劃相關的問題,往往不存在基於算法的標準答案:
“如果說你經常看我直播的話,你會發現在網上經常在我直播間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問題呢?張老師我們家孩子在河北高考考了580分,報什麼學校最好,你覺得這有答案嗎?”
更有一些時刻,服務的價值早已超越考學本身。像有一回,張雪峯團隊服務的一個孩子高考失利,電話那頭孩子一直哭,媽媽緊緊拽着孩子的衣服,生怕孩子會有什麼極端念頭。在危機時刻,張雪峯花了整整兩個小時安慰孩子,誠懇地跟孩子討論怎麼去面對未來的人生:“我們就沒聊報志願的事兒。”
2.在永恆的波動之中
張雪峯的家鄉在黑龍江省富裕縣。與“富裕”這個地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直到2017年,該縣才從國家級貧困縣序列中退出。
如今,他爲無數考生提供人生規劃的參考,但將時間倒轉回當年,張雪峯自己的求學經歷,卻頗有些摸着石頭過河的意味。高考之後,他在懵懂中填報志願,最終被錄取到鄭州大學給排水專業:“那是我第一次出齊齊哈爾,我高考完,至於說你後來說說你有沒有想過你將來會幹什麼或者怎麼樣的,我完全沒想過。”
成名於信息不對稱的夾縫,又被裹挾在情緒的洪流之中,如今,張雪峯早已不是當年初出茅廬的小鎮青年。他的短視頻片段在網絡上病毒式傳播,頻頻登上熱搜,即使不甚瞭解張雪峯也不關注高考的人,都對諸如“別報新聞”、“文科就是服務業”的言論有所耳聞。
名聲爲他帶來了真金白銀的利益,當然也有負累。有一次張雪峯去澡堂,脫得赤條條的,被旁邊大哥認出來拉着他合影,“很尷尬”。這類生活插曲尚屬無傷大雅,然而在互聯網上,輿論顯然沒有那麼平和。
針對張雪峯的評論似乎總是很激烈,一面是支持者甚衆,另一面,是從未間斷的批評甚至攻擊,這也許並不意外——與他相關的話題,總能精準踩中公衆最敏感的神經。對於罵聲,張雪峯顯得淡然: “你不要指望你所有人都會喜歡你,那不可能的”。
但他也無法全然超脫物外:“我中國有一句話叫人在做,天在看,我覺得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媽不行。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就經常去還得去安慰她。”
這或許就是做互聯網紅人必經的修煉,恰如張雪峯所言,“你掙的就是這個錢”。
張雪峯的確掙到了錢。盛名之下,峯學蔚來的高考志願填報服務從來不愁銷路。據媒體報道,2025年峯學蔚來旗下高考志願服務項目夢想卡和圓夢卡售價分別達到12999和18999元,較去年各上漲1000元。
盛況之下也有隱憂。張雪峯本人強烈的品牌效應,在爲公司帶來利潤的同時,也意味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巨大不確定性。互聯網世界飛速旋轉,潮水瞬息萬變,昨日萬衆矚目的網絡紅人,今天可能就因爲一句話、一件事而“塌房“。恰如張雪峯所言,許多網紅最終都會在流量焦慮。而從那條7分鐘視頻開始,張雪峯已經紅了九年,許多在他之後湧現的網紅都已銷聲匿跡,類似的焦慮想必同樣存在他的心頭。
流量終有耗竭,個人精力也存在邊界。談到公司未來的規劃,他直言:“(去張雪峯化)這是一定要做的,你看我們現在做圖書也好,包括做網劇也好,就是要把所謂的名氣和名稱做產品給它積累下來。”
把握公司戰略方向,尋找新的機會和增長點,是如今作爲管理者的張雪峯對自我的定位。談到由單打獨鬥向創業的轉變,他不止一次提到“商業嗅覺”的重要性。而這的確是他的長板。早在2014年高考改革文件發佈伊始,張雪峯就敏銳捕捉到其中的巨大潛力,提前關注起志願填報的變化。同樣,2016年那條視頻大放異彩,他即判斷短視頻將重塑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於是開始着手製作內容緊湊、觀點鮮明的視頻內容,逐步建立起自己在網絡世界的影響力。接下來,在行業愈發錯綜複雜的競爭格局中,張雪峯需要爲峯學蔚來繼續尋覓下一個風口。
“只有你做了企業以後,你纔會真正的感覺到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3.人生的意義是體驗
“明年我們公司要做到什麼程度,這對我來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開心。”
“開心”這個詞,在訪談中反覆出現。談到女兒的成長,張雪峯說的是“她開心就行,我對她沒有任何要求”;言及企業經營,他也毫不掩飾:“讓我最開心的,就是我們這幫公司的員工大家開心。”
張雪峯的“開心哲學”,體現在企業管理大大小小的具體實踐中:峯學蔚來推行“上四休三”,設立寒暑期,每月還有三天小長假。作爲一家經營單位,不設KPI這一條,更是讓不少企業家瞠目。
在以績效爲導向、不進則退的商業世界中,這樣的理念顯得格外理想主義。但事實勝於雄辯。儘管張雪峯聲稱自己不看數據,峯學蔚來的業績卻一路上揚:團隊規模擴展至數百人,業務也從志願填報逐步拓展至教輔、研學、內容製作等多個方向。
在峯學蔚來內部,張雪峯發展出一套近似烏托邦的信任和激勵機制:“我會給(員工)很多的機會。我就經常跟我們公司員工講,因爲你來的晚,升職是不太可能,但是我可以想辦法讓你加薪。”
這種管理模式或許也正是張雪峯個人風格的自然延伸。除了公事,張雪峯會切實地關照員工們的私人生活。對於資深員工,峯學蔚來提供無息借款買房,支持大家讀書深造,頗有東北式企業講人情、重集體、爲員工包辦一切的遺風。某種意義上而言,張雪峯不是單純地將企業當作組織來運營,也像是在經營一個大家庭。
聽這些事,或許會覺得反差——外界對張雪峯的印象往往是“實用主義者”:他因志願填報諮詢中的直言快語走紅,因強調專業與就業的匹配而被廣泛關注,也因此常常被批評只關注薪資和前景,忽視了興趣和熱愛。何以如今又大談“開心“,在許多事上表現出不以目標爲導向的反叛精神?
當然,這可以被解讀爲財富自由後的率性而爲。像是那句儘管常常被誤用、但的確在很多人心裏留下刻痕的引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背後是一個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中十分古典的許諾:眼下考慮現實問題是爲了換取今後追求理想的自由。一言以蔽之,有錢了想幹嘛幹嘛。
又或許,觀者可以對之做更寬和的想象:所謂理想與現實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辯論,而是在不同境遇、不同階段中永恆流動的課題。就像張雪峯所言,不希望年輕人被某一種成功的標準、某一個名校的光環綁架,而是尋找到實現自我的內在動能:
“你在評價一個人,他所謂的好壞也好,或者說是怎麼樣也好,我覺得這個標準它不應該是唯一的。如果說你以一個標準爲唯一標準的話,一定有人是不合格的,但是如果說我們的評價標準換一個,他也許不一樣。”
尾聲
訪談接近尾聲時,又聊起了當年他報考鄭州大學的經歷。關於那個“給排水專業”,張雪峯已經記不清到底是自己填的,還是被調劑進去的了:“我記得是沒報,我媽非得說我報了,反正也無所謂不重要。”
這是一個很有深意的時刻——當時間的跨度足夠長,即便是一個以志願填報聞名的人,在回看當初的選擇時,也可以淡然地說出一句:“無所謂,不重要。”
或許這正是張雪峯在多年之後想傳達的態度:選擇固然重要,但人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這也像訪談結束時他送給年輕人的話:“Enjoy your life!”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爲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