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以來,科技創新熱潮推動港股領漲全球,內地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熱度攀升。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31日,年內全市場共有178家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其中科技企業68家,佔比38.2%。
記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多家A股上市公司或其分拆子公司在香港發行IPO ,“A+H”案例較多。此外,有一些企業是由於在A股上市失敗,轉而謀求港股上市;還有一些企業近年來經營業績堪憂。
對於近期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近期內地科技公司加速赴港上市,原因在於港股市場對高成長性企業的包容性高,並且具有國際資本的流動性優勢。港股允許未盈利科技企業通過“創新板”或“18A”規則上市,且對同股不同權結構、紅籌架構更友好,契合科技企業輕資產、高估值特徵。赴港上市可助力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和優化股權結構。
記者注意到,在近期赴港上市的內地科技企業中,有幾家公司業績表現並不理想,有的甚至跟公司的高昂估值形成強烈反差。近期赴港上市的芯邁半導體技術(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邁半導體”),2022—202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爲16.88億元、16.4億元、15.74億元;同期虧損分別爲1.72億元、5.06億元、6.97億元。
今年1月27日,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星宇航”)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於香港主板上市,衝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該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業績方面,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國星宇航收入分別爲1.77億元、5.08億元、2.37億元;同期分別錄得淨虧損9090.7萬元、1.39億元、2.14億元。據港交所披露,國星宇航遞交的港股招股書已滿6個月,於7月27日失效。
格上基金研究員畢夢姌表示,港股上市確實能爲業績承壓的科技企業提供短期資金支持。根據港交所規則,符合18C章(特專科技公司)或18A章(生物科技公司)條件的企業,即使未盈利也可上市融資。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爲企業爭取了技術迭代和市場拓展的窗口期。“不過,融資效果與資金使用效率高度相關。若資金用於低效擴張,可能加劇業績壓力。”畢夢姌說。
記者瞭解到,一些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原本計劃在A股上市,卻由於各種原因上市失敗,繼而另謀出路,轉向港股上市。 成立於2009年的天域半導體,是碳化硅外延片供應商,公司曾計劃2024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同年終止了公司的A股上市輔導。2025年7月22日,天域半導體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2024年10月,在經歷北交所三輪問詢後,勝軟科技撤回A股上市申請。今年1月,勝軟科技轉戰港交所,提交IPO申請。
畢夢姌表示,雖然港股上市對企業的包容性較大,上市效率較高,但仍有潛在的估值折價問題,2025年中資港股較A股平均折價23.35%,其中消費電子、傳媒等行業折價率超30%。
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A+H”案例不在少數。7月22日晚間,科創板上市公司中微半導(688380.SH)披露,公司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 協創數據(300857.SZ)也於7月21日發佈公告稱,公司於2025年7月21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