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偷偷賣港口的事,終於出現新轉機。
近日, 長和 實業突發公告,原以爲已經談妥的港口出售案,情況果然來了個大逆轉。從公告語氣看,釋放了三個信號:一是李嘉誠確實想賣,而且是鐵了心要出手,只是原來談的價格和條款可能還得調整。二是財團結構要重組,有望國家隊親自下場。三是隻有最後拿到監管批准,才能真正成交。字裏行間透露的,就是一個最現實的判斷:不改,就過不了;想過,就得改。
這條公告看上去簡短,但釋放出的信號非常明確,原計劃直接賣給美資財團的安排,已經難以順利落地,交易結構必須調整,李嘉誠選擇了主動後撤一步,重新平衡博弈。其每句話背後都在說一個核心意思:這筆港口資產的處理,不是你想怎麼賣就怎麼賣,而是誰來拿、怎麼拿、有沒有監督,必須先把國家利益擺第一。
特別是一句“將邀請中國內地重要投資者加入”等於承認之前的交易方向已經發生實質性逆轉,同時釋放了一個極其清晰的信號,純粹“賣給外國人”的那套方案,現在走不通了。如果最初的交易結構是“外資買港口”,那現在的調整就是“中外聯手接盤”。而且如果傳聞屬實,中遠海運可能會參與其中,港口資源依然握在自己人手裏。
這場交易最早在今年3月官宣,長和擬將旗下和記港口集團大部分資產,打包出售給由 貝萊德 與MSC牽頭的聯合財團,交易估值爲22.8億美元,覆蓋全球23個國家、43個港口,包括在內地運營的一系列關鍵節點港口。如果順利,這筆買賣會成爲李家族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海外資產變現,也被外界普遍解讀爲繼續“撤出中國”信號。但問題就在於,交易對象是美歐資本主導的外部財團,涉及範圍廣、節點深,若按原計劃推進,相當於將部分掌控全球航運物流話語權的資產,讓渡給境外主導的企業集團。港口可是實打實的重資產、硬資源,不像地產可以靈活騰挪,一旦賣出去,就再也不是你的了。
外界普遍猜測, 中遠海運港口 大概率會成爲新的參與方,一旦成真,交易格局將從“外資收購”轉向“中外聯合控股”。這樣一來,不僅能有效化解風險,也爲原財團成員保留了投資空間,是各方都能接受的退讓方案。而李嘉誠的主動調整,顯然不是輕易做出的。對他來說,此前曾數次精準把握資產騰挪節奏,成功實現“高位套現”,但這一次,他必須面對與以往不同的現實。
從更大的盤子看,港口這類資產如今已不只是一個簡單投資項目,它關乎航運控制力、國家戰略安全,任何輕率外售都會觸發紅線。而李嘉誠選擇在這時候低調改口、主動調整交易架構,也側面說明這次遇到的阻力,已經不是錢能擺平的了。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妥協,也可以理解爲他識時務、懂得退場的邊界。換言之,李嘉誠並沒有放棄這筆交易,而是放棄了最初想要獨立完成的那套方式,交易還在進行中,只不過方式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