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m芯片決戰2026!聯發科、三星搶發

國際電子商情
昨天

當半導體工藝進入 2nm 時代,一場關於技術突破、市場卡位與商業落地的競速賽正席捲全球。2025 年 7 月,聯發科宣佈其 2nm 芯片將於 9 月完成流片,三星則劍指 "全球首發",計劃在 Galaxy S26 系列搭載自研 2nm 芯片,臺積電已啓動 2nm 訂單承接,高通蘋果等終端巨頭亦加速佈局。這場圍繞 2nm工藝的角力, 2026 年或將成爲這一先進工藝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商用的關鍵節點。

三星:押注首發,良率瓶頸待破

作爲全球少數具備 2nm工藝研發能力的廠商,三星正全力衝刺 "首發" 標籤。7 月 30 日,據數碼博主爆料,三星 Exynos 2600 芯片已進入質量測試階段,計劃於 2025 年 10 月完成基於 HPB 方案的驗證,若進展順利將立即啓動量產,並由 Galaxy S26 系列首發搭載。

這款 Exynos 2600 芯片意義非凡 —— 它是全球首款 2nm 手機芯片,基於三星自研的 SF2 工藝打造,也是三星首代 2nm工藝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Galaxy S26 系列將延續 "雙平臺" 策略,除 Exynos 2600 版本外,還將提供搭載驍龍 8 Elite 2 的版本,這一策略既爲 2nm 芯片首發鋪路,也爲應對技術風險留有餘地。

然而,三星的 2nm 之路並非坦途,良率問題始終是其最大挑戰。資料顯示,三星 2nm工藝採用第三代 GAA 架構與 BSPDN 背面供電網絡技術,理論上較 3nm 提升 12% 性能、降低 25% 功耗,並縮小 5% 芯片面積,但目前試產良率僅 30-40%,遠低於臺積電 2nm工藝 60% 以上的良率(部分數據顯示接近 70-80%)。即便是針對特斯拉 AI6 芯片的 SF2 工藝,其良率也僅 40-45%,落後於臺積電 N2 的 70% 與英特爾 18A 的 50-55%。

儘管如此,三星仍在擴大 2nm 應用場景。7 月 28 日,三星與特斯拉達成價值 165 億美元的多年期協議,計劃在得州新廠爲特斯拉生產下一代 AI6 芯片,該芯片預計 2027 年量產,同樣採用 SF2 工藝。特斯拉 CEO 馬斯克直言 "將親自參與提升生產效率",而這場合作被業內視爲三星探索 "客戶參與制造" 新商業模式的嘗試。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爲,與三星的合作爲特斯拉和馬斯克創造了很好的機會,能以極低的成本實際參與晶圓代工業務。要是臺積電,該公司是不可能接受這種要求的。合作不僅能提升芯片設計的能力(特別是在量產性方面),還因爲更熟悉製造技術訣竅,未來也有助於提高特斯拉對晶圓廠的議價能力。馬斯克旗下的各項事業未來只會使用更多更先進的芯片,從長遠來看,掌握更多芯片製造的核心技術將是一種戰略優勢。

“如果AI6的生產不如預期,對特斯拉而言最壞的情況就是將訂單轉回臺積電,並承受AI6延期所帶來的影響。”“對三星來說,反正目前的狀況已經是最差的了,也不會更糟,不妨一試。因此,這樣的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風險可控的,而一旦成功,雙方都將顯著受益。”

臺積電:良率領先,搶灘高端訂單

在 2nm 賽道上,臺積電憑藉穩定的良率與客戶基礎佔據先發優勢。2025 年 3 月 31 日,臺積電在高雄廠舉辦 2nm 擴產典禮,並於 4 月 1 日起正式接受 2nm 晶圓訂單,成爲全球首家啓動 2nm 量產準備的代工廠。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透露,市場對 2nm 技術的需求已超過 3nm,潛在客戶包括蘋果、AMD、Intel博通等行業巨頭。其中,蘋果被視爲最核心的合作伙伴 —— 預計 2026 年下半年上市的 iPhone 18 系列所搭載的 A20 處理器,將全球首發臺積電 2nm 工藝,這也是蘋果首次將最先進工藝應用於手機芯片。

技術層面,臺積電 2nm工藝良率已達 60%,遠超三星的 30-40%,這意味着其能以更低的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不過,2nm 芯片的高昂成本仍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單片 2nm 晶圓成本約 3 萬美元,若疊加美國建廠、關稅等因素,終端產品價格可能上漲,最終由供應鏈與消費者承擔。

除蘋果外,高通也被傳計劃採用臺積電 2nm 工藝。儘管高通已與三星合作開發基於 2nm 工藝的驍龍 8 Elite Gen 2(專爲三星摺疊屏手機設計,2026 年第三季度推出),但行業普遍認爲,其主力旗艦芯片仍可能選擇臺積電代工,以平衡性能與良率。

聯發科:雙線突破,從手機到雲端

聯發科在 2nm 賽道的表現同樣亮眼,呈現 "手機 + 雲端" 雙線並進的態勢。7 月 30 日,聯發科 CEO 蔡力行在法說會上宣佈,公司 2nm 芯片預計 2025 年 9 月完成設計定案(流片),計劃 2026 年商用,成爲率先推出 2nm 芯片的廠商之一。

在手機領域,聯發科旗艦芯片業務增長迅猛。蔡力行預計,2025 年天璣旗艦手機芯片營收將達 30 億美元,同比增長超 40%;即將在三季度量產的天璣 9500 芯片,將進一步強化其在高端手機市場的存在感。而 2nm 芯片的研發,將幫助其在性能與 AI 算力上實現躍升,直接對標高通與蘋果。

注:2025年第二季度聯發科產品類別營收佔比

更值得關注的是聯發科在雲端 ASIC 芯片的突破。近日有消息稱,聯發科已取代博通,拿下 Meta 代號爲 "Arke" 的 2nm ASIC 芯片訂單。這款芯片專爲 AI 推理任務設計,將用於智能語音助手、圖像識別等場景,是 Meta 調整芯片戰略的重要一環 —— 從單純依賴高端訓練芯片,轉向兼顧成本與效率的場景化定製。

事實上,這並非聯發科首次在雲端市場突破。其與谷歌合作的 TPU v7e 芯片計劃 2026 年末量產,預計 2027 年貢獻 15-20 億美元營收,2028-2029 年增至 30-40 億美元,佔總營收比重將超 10%。聯發科的優勢在於平衡高性能與低成本的能力,這與當前雲端服務商重視 "交付效率、成本控制及易部署性" 的需求高度契合。

此外,聯發科在車用芯片領域也有佈局,與英偉達合作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C-X1 將於 2025 年下半年送樣,2026 年開始貢獻營收,爲 2nm 技術的多元應用埋下伏筆。

技術與競爭:2nm 時代的核心命題

2nm工藝之所以成爲全球廠商的必爭之地,源於其對性能的顛覆性提升。相較於 3nm,2nm工藝普遍能實現 12-15% 的性能提升、20-25% 的功耗降低,同時縮小芯片面積,這對手機、AI、汽車等算力需求激增的領域至關重要。

技術路徑上,GAA(全環繞柵極)架構成爲 2nm 的主流選擇。三星採用第三代 GAA 架構,並引入 BSPDN 背面供電網絡;臺積電則在 GAA 基礎上優化了晶體管結構,兩者均試圖通過架構創新突破物理極限。

但良率與成本仍是繞不開的挑戰。三星 30-40% 的良率意味着每生產 100 片晶圓,僅 30-40 片能達到商用標準,直接推高生產成本;而臺積電 60% 的良率雖具優勢,但 3 萬美元的單晶圓成本仍讓中小廠商望而卻步。這也解釋了爲何 2nm 初期客戶多爲蘋果、特斯拉、Meta 等巨頭 —— 只有它們能承擔高額研發與生產成本,並通過規模化出貨攤薄費用。

從競爭格局看,2nm 將加劇市場分化。臺積電憑藉良率與客戶優勢,有望鞏固其在代工市場的主導地位(目前佔據 67% 全球份額);三星則試圖通過與特斯拉、高通的合作打開局面,但其 8% 的代工份額仍需突破;聯發科則藉助雲端與手機的雙線佈局,挑戰博通等傳統巨頭的地位。

2026 年:商用爆發與產業重塑

隨着各家廠商的推進,2026 年將成爲 2nm 芯片商用的關鍵年份。三星 Galaxy S26 系列、蘋果 iPhone 18 系列、聯發科天璣 2nm 芯片、高通驍龍 8 Elite Gen 2 等產品將集中落地,標誌着 2nm 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消費終端。

對消費者而言,2nm 手機可能帶來更持久的續航、更強的 AI 功能與更流暢的體驗,但價格上漲或成必然;對行業而言,2nm 將加速 AI 算力下沉,從數據中心到邊緣設備,智能汽車、AR/VR 等場景的性能瓶頸將被打破。

長期來看,2nm 競爭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生態的較量。掌握 2nm工藝的廠商將在產業鏈中獲得更大話語權,而未能跟上節奏的企業可能被邊緣化。

在這場競速賽中,誰能率先突破良率瓶頸、平衡成本與性能、拓展多元應用場景,誰就能在 2nm 時代佔據先機。而這場較量的結果,或將在 2026 年的商用浪潮中初見分曉。

責編:Amy.wu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