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蘋果高增長不再,消費電子巨頭們加速逃離蘋果產業鏈已然是大勢所趨。
不過,歌爾股份並不在上述隊伍之中。7月22日,歌爾股份拋出了一份價值104億港元(摺合人民幣約95億元)的天價收購案,瞄準香港聯豐旗下米亞精密與昌宏實業兩家精密製造企業,在消費電子行業復甦尚不明朗的2025年,如此大手筆的收購案震動業界。
在公告中,歌爾股份對收購做出瞭解釋稱,此次收購的核心動因是應對“對精密結構件等零組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行業趨勢。

但是,據侃見財經觀察,本次收購的標的公司與歌爾股份同處蘋果產業鏈。據獵芯網披露,香港聯豐是蘋果手機錶殼供應商;而A股上市公司匯成真空的招股書亦顯示,米亞精密是蘋果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產業鏈的重要廠商。誠然,這筆金額龐大的收購案背後,固然有一定原因是爲了應對“對精密結構件等零組件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行業趨勢,但更重要的或許還是爲了加碼蘋果產業鏈,進一步加深其與蘋果之間的合作。
還記得前幾年,歌爾股份曾遭到過蘋果“背刺”,其曾被蘋果砍掉了部分生產AirPods的訂單,進而引發了業績和股價的雙雙暴跌。財報顯示,2022年歌爾股份的淨利潤從前一年的42.75億元銳減至17.49億元,下滑幅度高達59.08%,全年股價更是大跌了69.42%。明明已經有過慘痛的教訓,爲何歌爾股份還選擇進一步加碼蘋果產業鏈的相關業務?而這筆95億元的天價併購案,又能否幫助歌爾股份進一步加深與蘋果之間的合作?
進一步加碼果鏈業務
作爲千億聲學巨頭,歌爾股份成功背後離不開蘋果的大力支持。
資料顯示,歌爾股份早期業務主要聚焦在電聲組件領域,2010年其以麥克風、揚聲器等聲學組件供應商身份首次進入蘋果供應鏈,爲iPhone提供有線耳機及聲學模組,這是歌爾股份第一次進入蘋果產業鏈,也是其首次感受到蘋果產業鏈的強大。
從業績來看,2010年進入蘋果產業鏈後其業績便翻倍增長:當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26.45億元和2.765億元,增速高達134.7%和176.79%。
2014年,爲了鞏固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地位,歌爾股份收購了丹麥高端音響品牌Dynaudio,提升聲學設計與製造能力;2017年,歌爾股份又斥資2460萬美元參股美國微顯示公司Kopin,以獲取AR/VR光學技術,爲承接蘋果可穿戴訂單埋下伏筆。在參股Kopin的第二年,歌爾股份便成功切入了AirPods整機組裝業務,並拿下了蘋果耳機AirPods 30%的代工份額,一躍成爲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廠,僅次於立訊精密。
對於歌爾股份來說,切入AirPods整機組裝業務是其成爲聲學巨頭的關鍵一步,因爲在蘋果體系中,Airpods是除iPhone外第一個年銷量過億的產品。
從業績來看,2019到2021年期間歌爾股份實現營收351.5億元、577.4億元和782.2億元,營收增速爲47.99%、64.29%和35.47%;實現淨利潤12.81億元、28.48億元和42.75億元,淨利潤增速分別爲47.58%、122.41%和50.09%。在業績高增長驅動下,歌爾股份的股價也猶如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路向上震盪走高。據統計,在2017年時歌爾股份的股價約12元,來到2021年最高漲至57.73元/股,4年時間股價漲了接近5倍。
不過,2022年歌爾股份曾因良品率問題被蘋果砍掉了部分AirPods Pro 2生產訂單,這導致其遭遇業績和股價“雙殺”:2022年淨利潤從前一年的42.75億元銳減至17.49億元,下滑幅度高達59.08%,而其股價更是大跌了69.42%。還好,雙方合作並沒有就此破滅,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2024年11月12日的發文,歌爾股份已成爲蘋果公司2026年智能家居網絡攝像頭和AirPods兩款新產品的NPI供應商,這意味着雙方的合作開始趨於正常化。
如今,歌爾股份更是選擇進一步加碼蘋果產業鏈。7月22日晚,歌爾股份發佈公告稱,擬以約104億港元(摺合人民幣95億元)收購香港聯豐全資子公司米亞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及昌宏實業有限公司100%股權。資料顯示,米亞精密深耕金屬/非金屬材料加工與精細化表面處理,昌宏實業則在精密刀具與金屬零配件領域構建了垂直生產體系,二者與蘋果保持長期合作,尤其在智能手錶鈦合金中框、AI設備輕量化鉸鏈等核心部件供應上佔據優勢地位。
果鏈業務背後的壓力
對於歌爾股份來說,這筆交易意義重大,這標誌着歌爾股份角色定位的根本轉變。
過去十幾年,歌爾股份一直是“聲學專家”的角色,從麥克風、揚聲器到AirPods代工,雖然業務規模越來越龐大,但本質還是零件供應商。
如今,通過整合金屬結構件能力,歌爾股份正在向“子系統集成商”轉變,而這背後其實也有蘋果的出謀劃策。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曾指出:“蘋果通常會授意核心供應商進行戰略性收購,以模塊化整合的方式,簡化供應鏈結構”。根據媒體報道,蘋果COO傑夫·威廉姆斯曾跟隨中國團隊專程造訪歌爾股份的青島總部,對智能製造創新給予高度評價,這被視爲雙方關係修復的關鍵信號,也爲這一次近百億的收購案埋下了伏筆。
不過,雖然這筆收購意義重大,但資本市場對此卻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在公告披露後的第一個交易日,歌爾股份股價高開低走,最終收盤下跌了1.13%,截至7月28日收盤,歌爾股份股價報收23.6元/股,進入2025年以來股價仍下跌了8.03%,同期上證指數上漲了7.34%,歌爾股份的走勢跑輸大盤。
爲何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收購案,歌爾股份的股價卻不漲反跌?這背後跟果鏈業務巨大的壓力有關。對於歌爾股份來說,蘋果產業鏈業務猶如一把雙刃劍,雖然與蘋果的合作能推動業務快速增長,但也必須承受蘋果制定的嚴苛要求。例如,想要跟蘋果保持長期合作,先決條件是良品率和成本優勢,若要一直保持這些優勢,公司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數據顯示,近幾年歌爾股份的研發投入一直在高位,2024年的研發費用更是高達48.82億元。
另外,更值得關注的還有固定資產方面。爲了滿足客戶的定製需求,果鏈上的企業基本上前期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以及每年根據產品的變化調整自身的產線。歌爾股份自然也不會例外,截至2024年,歌爾股份的固定資產規模達到了218億元,固定資產佔非流動資產的比例約爲65.5%,另外同期還有13.97億元的在建工程。由於固定資產投入,歌爾股份的負債長期居高不下,2024年總負債高達486.6億元,資產負債率爲58.83%。
除了上面提到的費用支出以外,與果鏈合作更大的弊端在於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和蘋果的合作減少或者被踢出供應鏈,將計提大量的資產減值準備,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實際上,此前歌爾股份已經有過慘痛的教訓,上面的內容提到,其曾因被蘋果“砍單”引發了業績和股價的雙雙暴跌,即便如今和蘋果的關係已經轉好,但目前歌爾股份的股價其實仍處於低位,還沒有完全走出當時的低谷。
總的來說,與蘋果的合作猶如頭戴皇冠,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對於歌爾股份而言,若這筆95億元的收購案能成功,其在蘋果產業鏈上的地位將更加穩固,但另一邊,其對於蘋果依賴也將越來越嚴重,不確定性也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