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36氪)
文|邱曉芬、王方玉
編輯|蘇建勳
剛剛結束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具身智能可謂是熱到發燙。
展商層面,去年WAIC只有“十八羅漢”(18個人形機器人),今年有90餘款形態各異的機器人蔘展。
嘉賓陣容上,美國明星具身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的聯創Sergey出現在智元機器人的論壇,具身領域的“伯克利四子”——吳翼、高陽、許華哲和陳建宇更是難得同臺。
進軍具身智能,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不甘示弱。
騰訊這次難得把Robotics X實驗室負責人張正友請出山。
張正友是騰訊首位17級(騰訊歷史上最高的專業職級)傑出科學家,也是Robotics X從 0 到 1的組建者,曾提出機器視覺的“張正友標定法”。
爲了給自家的具身業務站臺,鮮少出席媒體活動的張正友在騰訊WAIC論壇上宣佈:“騰訊要成爲機器人廠商的合作伙伴”。

在AI大模型這一波浪潮中寂寂無名的京東,更像是要急切證明什麼似的。在WAIC期間,京東不僅發佈了集團層面的AI業務品牌“JoyAI”,在WAIC前後三個月,京東連續五次官宣領投具身智能公司的消息。
《智能湧現》瞭解到,爲了擴大投資動作的影響力,京東還要求被投企業,在宣傳時一定要打上“京東投資”的標籤。
“京東要求我們一定要寫進融資稿件的標題裏。”一位近期被京東投資的企業人士告訴《智能湧現》。
此次WAIC上,騰訊和京東都公佈了他們切入具身智能的策略——兩家巨頭的共性是,短時間內都不打算直接造機器人,而是充當軟件平臺的角色,將過往的技術儲備做整合,搬運到機器人裏。而模型、算力這些基礎設施,是大家共同盯上的領域。
這種策略顯然也是明智的。
尤其是,當大模型帶動雲上AI算力井噴式增長,大模型客戶早已成爲雲計算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們爭搶的新蛋糕。尚處於發展早期的具身智能,無疑將是巨頭們的新增量和發展方向。
而在機器人賽道爆發前夜,做產業鏈的“賣水人”,顯然比直接下場做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速度更快。未來不管機器人終局如何將收斂,機器人廠商對於模型、算力的需求始終旺盛。
騰訊和京東的大手筆入局或許標誌着,具身智能客戶爭奪戰已經吹響號角。
京東:不僅是渠道,想滲透進機器人研發
在具身智能領域,京東不想只當一個電商渠道,還想更進一步,滲透到機器人深層次的研發當中。
而京東選擇的切入點是,幫助機器人廠商提高人機交互的能力,提供相應的模型服務。
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向《智能湧現》在內的媒體表示,他們觀察到,目前很多機器人廠商雖然能做好控制、運動,但基本上很少針對性開發大模型、語音技術和對話智能體。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大家早已不再只滿足於“能動的機器人”,反而更需要“懂我的機器人”。
爲此,京東在具身智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附身智能”的概念,發佈了JoyInside平臺。顧名思義,讓機器人具備基於大模型驅動的人機交互能力。這一平臺背後使用的數據,除了通用數據,還有京東多年積累的客服、數字人、導購的數據。
據介紹,京東JoyInside平臺的架構是——在底層,通過京東雲構建了智算基礎設施,整合了RAG、TTS、ASR、LLM等多模態能力,讓企業能夠開箱即用。
在支持系統層,JoyInside平臺支持主動對話、情緒檢測、長期記憶等功能模塊。
目前,京東已經將這套能力,快速落地到十幾家機器人廠商的產品上。
比如,AI潮玩Fuzozo芙崽通過接入京東JoyAI大模型,實現了情緒感知和擬人化反饋,具備長期記憶、言行高度一致。這也使其成爲近期AI玩具品類的爆品之一,被稱爲“AI版Labubu”。

在WAIC 2025上,京東爲了展示他們的機器人“朋友圈”,專門拉來了一衆廠商站臺——包括,陪伴類近期最火的Fuzozo芙崽,教育機器人元蘿蔔,具身智能廠商衆擎、雲深處、魔法原子等等。
當然,京東除了提供模型上的支持之外,還時給一衆機器人廠商提供了渠道支持。珞博智能創始人孫兆治向《智能湧現》在內的媒體表示,Fuzozo在京東首發,“獲得了京東大量的支持,現在產品已經賣斷貨了”。
也正如京東此前的數據所顯示的,“618”期間,京東智能機器人自營銷售額同比增長3倍,具身智能機器人銷售額增長17倍。
騰訊:給機器人廠商,遞一個“鈦螺絲”
騰訊不是完全不碰硬件。
在Robotics X實驗室成立至今的七年時間裏,他們先後做過平衡自行車(2018年)、腿輪一體化的四足機器狗(2021年)、靈巧手TRX-Hand(2023年)、養老機器人小五(2024 年)。
不過,這些產品主要是用於內部研究,並不打算推向市場,相對於硬件來說,騰訊更看重機器人軟件平臺。
在WAIC的論壇上,騰訊發佈了Tairos具身智能開放平臺,中文名爲“鈦螺絲”——名如其實,主要是給機器人本體廠商、應用開發商提供軟件開發能力。
據張正友介紹,“鈦螺絲”平臺主要分爲模型算法和雲服務兩部分。其中,騰訊將模型部分稱爲“SLAP3”體系,囊括了三類大模型——
一是,規劃大模型(右腦),主要是幫助機器人理解複雜目標是什麼,並拆解成一個個可以執行的步驟;
二是,感知大模型(左腦),用於讓機器人理解外面世界的情況、以及機器人身體的狀態信息;
三是,感知行動聯合大模型(小腦),用於幫助機器人從“看到”到“做到”,將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爲能實行的行動指令。
雲服務部分,騰訊則希望通過這一開發平臺,讓機器人廠商能在其上完成仿真、訓練、數據管理等全流程環節,能通過SDK或API靈活對接硬件。

之所以從模型和雲服務方面切入,張正友表示,主要是因爲,騰訊觀察到了具身智能落地痛點,“從基礎模型到真機部署,每一個環節,都藏着“坑””。
比如,在基礎的模型方面,初創公司的模型能力普遍較弱,而模型訓練需要巨量的資源投入。
在機器人的數據收集層面,監督微調的數據效率低、成本高,且難以規模化,需要一個更中立完整的平臺。
對於騰訊通過戰投的方式與機器人公司達成合作,張正友告訴《智能湧現》 ,他不負責投資,但是通過投資讓整個生態發展起來,這是最重要的。
雖然是扮演軟件平臺的角色,騰訊並不打算大包大攬,而是提供模塊化的服務。
張正友表示,每一個廠家都可以根據自身技術長短板選取想要的模塊。“例如,若廠商的感知(左腦)技術強大,可僅使用騰訊的規劃(右腦)或行爲(小腦)模型。”
不過,智能湧現瞭解到,目前統一的端到端VLA大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已經成爲具身模型領域的主流技術路線,部分模型廠商可能難以接受模塊化的方式。
張正友甚至對《智能湧現》直言,“如果機器人企業能夠自主完成端到端模型的研發,就不是騰訊的潛在合作伙伴。”
爲了保持平臺的中立性,張正友反覆強調,Tairos平臺的目標不是爲了賺錢,“我們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把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起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