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不死的
會讓你更強
在這個人人都想殺死 iPhone 的時代,它卻越賣越好。
今天蘋果公開了第三季度財報,成績堪稱亮眼,實現了自 2021 年 12 月以來的最大收入漲幅。
在財報交出的一系列數字之中,有一個頗具里程碑意義:iPhone 已經售出超過 30 億臺,能武裝地球將近一半的人口。
並且 iPhone 銷售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2007 年 iPhone 問世,九年後的 2016 年銷量達到了 10 億部,五年後 2021 年就達到了 20 億部,而來到 30 億部只用了四年。
從上個十年開始,尤其是生成式 AI 大熱的這幾年,越來越多更前衛的產品相繼登場,懷揣着“幹掉”iPhone 的野心。
但我相信,iPhone 依舊會在我們的未來保有一席之地,賣出下一個 10 億臺。
iPhone 不只是通訊設備
從財報來看,蘋果上季度總收入 940.4 億美元,其中 iPhone 佔了 445.8 億,比其他所有產品加起來還多一倍,依舊是蘋果的頂樑柱。
圖源:App Economy Insights
iPhone 會繼續風光但不會一直風光,這點蘋果已經心知肚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混合現實技術的潛力無限,很可能在幾年內就能催生出完全顛覆智能手機的新產品。
連蘋果老將 Eddy Cue 都有點坐不住了:
在位者的日子不好過……我們不是石油公司,我們也不是牙膏——這些東西將永遠存在……10 年後你可能不需要 iPhone。
iPhone 或者說智能手機雖然不是牙膏,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真的還沒能看到有任何一種新興的產品形態,真的能徹底殺死 iPhone。
十年前的智能手錶不行,蘋果自己也寄予厚望的 AI + AR 智能眼鏡也不行。
Meta Orion 眼鏡,一款 AR + AI 眼鏡原型機
甚至目前蘋果在 AI 方面的持續落後,都沒能影響 iPhone 繼續出貨。
智能眼鏡確實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終端形態,能看你所看,聽你所聽,它是一種比手機更理想的 AI 中介。
Meta Orion 演示畫面,圖源:The Verge
而 AR 或者 XR 混合現實技術,則能讓顯示和交互突破手機屏幕的方寸,還讓現實世界能夠成爲智能交互的對象。
Meta Orion 演示畫面
不管是社交通訊、獲取信息還是內容消費,智能眼鏡都可以是一種比智能手機更強大的設備,還不用從褲兜裏掏出來,雙手也能得以解放。
如果 iPhone 只停留在史蒂夫·喬布斯當年介紹時的“iPod + 手機 + 網頁瀏覽器”形態,那它被眼鏡終結絲毫不冤,但我們當我們將手機翻到背面,那顆碩大的攝像頭,爲 iPhone 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圖源:CNET
現在的智能手機儼然成爲了一種“創作工具”。不僅 iPhone,不少國產旗艦手機都很愛在影像上大作文章,碩大的攝像頭模組不僅能讓大衆用戶能拍攝出優秀的照片和視頻,甚至也摸到了專業創作的門檻:iPhone 能拍 MV,vivo 也能拍短片。
不僅如此,像是 iPhone 16 Pro 全新搭載的錄音棚混音,全新相機按鈕,以及有傳言即將推出的“大師相機”等一系列功能,也反映了蘋果想要進一步讓 iPhone 成爲更專業、集成度更高的創作工具。
而眼鏡這樣的形態,其實已經決定了它不可能做到像智能手機那樣,能夠以更自由豐富的角度和視點進行拍攝。
甚至都不用談到“專業創作”這種場景,簡簡單單的自拍,智能眼鏡都無法實現。
Ray-Ban Meta 是目前智能眼鏡的天花板,搭載的攝像頭素質相當於 iPhone 11
況且眼鏡主打輕薄隨身,也不可能塞下三個乃至四個以上的鏡頭模組。
iPhone 之所以能成爲一種快速席捲全球,並統治了長達十餘年的智能終端模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極其複合的設備形態,既是電話,也是掌上電腦、數碼相機、MP3 播放器。
也因爲這樣的全能性,iPhone 誕生後很快個人電腦就被宣判了“死刑”。
只是直到現在,電腦還是活得好好的,因爲在一些更專業級的場景之中,它們還是那麼具有不可替代性。
既然 iPhone 都無法殺死電腦,那麼眼鏡也不可能將 iPhone 送進墳墓。
畢竟我們爲了讓將更多隨身物品塞進手機裏,已經努力了十年,沒理由在下個十年,重新將微單相機、公交卡這些東西再裝回揹包吧?
很多時候,出門帶一臺手機就夠了,圖源:MakeUseOf
iPhone 會成爲什麼?
當然,智能手機絕對不是我們智能終端形態的終點,越來越欠缺新意的 iPhone,就是智能手機宏大敘事步入尾聲的一個縮影。
但人類的創意和創新不會裹足不前,AI 和 XR 等技術正在掀起一股全新的技術浪潮,那是堪比互聯網的強大推動力,最終必定能改變我們終端的交互方式。
徹底消滅一種大家習以爲常的設備形態這種事情,其實蘋果自己幹過不少。
對比 CD 隨身聽,iPod 的音質可以說是大打折扣,因此並不被音樂發燒友所看好,但由於無可比擬的便利性,iPod 成爲了真正的主流。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 iPhone 取代 iPod,流媒體的 Apple Music 取代下載的 iTunes 上。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從中可以發現,其實大家對體驗這種事沒那麼在乎,便利性的優先度要更高。
這很好理解,好的產品,理應讓人更自由。而我們期待的智能眼鏡,就是一種比手機更自由的產品,還帶來了更豐富的可能性,指向一個智能手機已經力不從心的未來——AI 和 XR。
Project Aura,Google 的 AI + AR 眼鏡計劃
愛範兒一直相信,智能眼鏡具有成爲下一代個人計算終端的潛力。
但成爲下一個 iPhone,不意味着上一個 iPhone 必將走向終結,二者可以共存。
在一段時間裏,我們會在兜裏揣着智能手機的同時,在臉上戴上一副智能眼鏡,而後者作爲一種配件,與手機一同爲我們帶來更好的體驗。
隨着技術浪潮不斷翻滾向前,智能眼鏡或者其他 AI 設備將真正走向成熟,能夠獨立滿足大多數人最日常的使用需求,成爲比手機更優越的感知界面和 AI 中介。
Meta Orion,圖源:The Verge
屆時,iPhone 會成爲類似個人電腦的存在,繼續在眼鏡無法觸達的領域發光發熱,並且很可能都是摺疊的形態,只是不會出現在每個人的手上。
傳聞將於明年推出的摺疊 iPhone
因此,我相信第 40 億臺 iPhone 將在五年內賣出,但很可能,我們不會那麼快見到第 100 億臺 iPhone,或者根本不會見到。
文|蘇偉鴻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