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投中網設爲“星標⭐”,第一時間收穫最新推送
這隻"會下金蛋的鵝"爲何突然不靈了?
作者丨餘生
來源丨每日商業必讀
2018年冬季,北京三里屯的加拿大鵝(Canada Goose)中國首店開業,數百米長的隊伍從太古裏北區一路排到工體北路,人們裹着厚外套跺着腳,只爲搶購標價近萬元的"遠征系列"羽絨服。
三天內,所有熱門型號被搶購一空。
這一幕,成爲加拿大鵝在中國市場高光時刻的縮影。然而七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讓中產階層趨之若鶩的奢侈羽絨服品牌,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寒冬。
自2018年市值達到巔峯78億美元(約560億元人民幣)以來,加拿大鵝市值已蒸發超85%,縮水近480億元人民幣,截至8月5日僅剩10.63億美元(約76.63億元人民幣)。
更令市場震驚的是,控股加拿大鵝12年的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正在考慮出售其所持股份。這家曾將加拿大鵝從一個區域品牌打造成全球奢侈符號的私募巨頭,如今已萌生退意。
從排隊搶購到資本撤離,加拿大鵝究竟經歷了什麼?這隻"會下金蛋的鵝"爲何突然不靈了?
貝恩的"造神"與退場
加拿大鵝的故事始於1957年,波蘭移民Sam Tick在多倫多創辦了一家名爲Metro Sportswear的小型代工廠,主要爲工人生產禦寒衣物。
真正讓這家小廠嶄露頭角的,是其女婿David Reiss發明的容積式羽絨灌裝機技術,這項創新讓工廠獲得了"極地科考隊專供"的硬核標籤。
2001年,創始人的外孫Dani Reiss接手工廠,正式將品牌更名爲Canada Goose,並開始嘗試從專業裝備向生活方式品牌轉型。但直到2013年貝恩資本以2.5億美元收購多數股權前,加拿大鵝仍只是個區域性品牌。
貝恩資本的入主徹底改變了加拿大鵝的命運軌跡。這家擅長品牌運作的私募基金髮起三場關鍵變革。
一是產品矩陣裂變式擴張。
從僅有20多種SKU的"極地防寒服"專業戶,加拿大鵝迅速拓展至200餘種產品,新增都市輕量系列、針織衫、鞋靴及配飾線,既守住抗寒性能的核心優勢,又打破了戶外品牌的場景邊界。
二是渠道全球化佈局。
2016年紐約旗艦店開業後,三年內加拿大鵝全球直營門店飆升至50家,同時構建覆蓋歐美亞的電商網絡,讓消費者更直觀觸達品牌。
三是文化營銷符號化運作。
通過植入《後天》《國家寶藏》等好萊塢電影,贊助柏林、多倫多電影節,邀請明星社交平臺分享穿搭,加拿大鵝將紅色北極標從產品標識轉化爲奢侈文化符號。
這套組合拳效果立竿見影。
2018財年加拿大鵝營收同比暴漲46.4%,股價在當年11月衝上72.3美元/股的歷史峯值,市值突破78億美元。貝恩資本用五年時間,將一家小衆工裝廠打造成全球矚目的奢侈品牌。
然而,12年後的今天,貝恩資本卻選擇在加拿大鵝市值僅剩巔峯時期15%的時刻抽身離場。這背後既有私募基金典型的"5-7年持有周期"考量,更折射出加拿大鵝增長神話破滅的殘酷現實。
中國市場的增長瓶頸
加拿大鵝的崛起,中國市場功不可沒。
2018年進入中國後,這個萬元羽絨服品牌迅速成爲中產階層身份認同的象徵。天貓雙11當天,其官方旗艦店1小時成交額即破千萬;2018-2022年間,中國市場營收佔比從12%飆升至35%,四年增長近兩倍。
品牌採取了極具針對性的中國策略。選址聚焦北京SKP、上海張園等一線城市地標商圈,將購物場景轉化爲身份儀式;定價堅守萬元門檻,精準捕捉消費升級紅利。截至2025財年,加拿大鵝全球74家門店中,大中華區達30家,佔比高達41%。
但如今,這套策略正在失效。
2025財年,加拿大鵝全球營收僅微增1.1%至13.484億加元,其中大中華區收入4.27億加元,按人民幣計同比僅增1%,按固定匯率甚至下滑1.7%——與2024財年47%的增幅相比,幾近停滯。
消費理念變革是最深層的原因。
曾幾何時,擁有一件加拿大鵝是身份象徵,消費者甘願爲品牌溢價買單。但如今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回歸理性,更看重性價比和實用性。奢侈品行業分析師Lucas Wang指出:"當股東在寒冬來臨前拋售羽絨服股票,本身就是最明確的預警信號"。
本土競爭加劇同樣不可忽視。
波司登通過"聚焦主品牌"戰略向中高端突圍,旗下登峯、極寒系列價格已上探至萬元區間;高梵憑藉"黑金系列"異軍突起,在3000元以上高端鵝絨服市場佔據18%份額。2024年雙11,高梵天貓渠道4小時GMV破億,最終銷售額超5億元。
更致命的是,加拿大鵝自身戰略失誤不斷。
比如渠道過度集中一線城市,錯失下沉市場機遇;產品單一依賴厚重派克大衣,在南方市場實用性有限;2021年還因"虛假宣傳"和"中外退貨政策雙標"連遭輿論危機。
爲挽回頹勢,加拿大鵝過去四年三換中國區總裁,2025年6月任命ZARA背景的謝霖掌舵;同時推出Snow Goose春夏系列,試圖突破單一冬季產品侷限。但這些舉措至今收效甚微。
高端羽絨服的時代紅利終結?
加拿大鵝的困境,某種程度上是整個高端羽絨服市場紅利消退的縮影。
一方面,全球奢侈品消費降溫大勢難逆。2022-2025財年,加拿大鵝營收增速從21.5%斷崖式下滑至1.1%,與其說是個體失敗,不如說是非必需高端消費整體遇冷的必然。
另一方面,產品本質侷限日益凸顯。羽絨服作爲功能性單品,天然存在季節性強、復購率低的特點。
儘管加拿大鵝已收購鞋履製造商Baffin和意大利針織廠Paola,試圖轉型爲四季品牌,但新品類收入佔比仍微不足道。
更值得玩味的是消費者審美趨勢的變遷。
當下中國年輕羣體正興起"戶外機能三件套"(Lululemon瑜伽褲+始祖鳥衝鋒衣+Salomon運動鞋)的新潮流,用低調專業搭配替代張揚的奢侈羽絨服。這種變化直指加拿大鵝作爲"社交貨幣"價值的衰減。
面對困局,加拿大鵝管理層近年採取多項措施。
比如降低批發依賴,將DTC(直接面向消費者)渠道佔比提升至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連續六個季度實現庫存同比下降;毛利率從2023財年的65.1%提升至2025財年的69.9%。
但這些運營優化,難以抵消戰略層面的根本挑戰。
誰來接盤?
貝恩資本退出後,加拿大鵝將面臨三種可能的命運軌跡。
一是戰略投資者接盤。
若有奢侈品集團或時尚巨頭收購,可能爲加拿大鵝注入設計、渠道等資源,加速產品多元化和年輕化轉型。但這種腳本面臨估值分歧,現市值已較峯值跌去85%,貝恩資本期望的退出價格未必符合戰略買家預期。
二是別的私募基金接手。
新財務投資者或延續貝恩模式,通過進一步全球化擴張和運營優化尋求價值重估。但問題在於,加拿大鵝的增長故事是否還有足夠想象空間?亞太市場(除中國外)雖在2025財年增長31.4%,但基數較小;北美和EMEA市場則持續疲軟。
三是創始人重新掌舵。
Dani Reiss家族仍持有39.5%的多重投票權,若選擇回購貝恩股份,可能迴歸品牌初心,強化功能性定位。但失去資本加持後,能否應對波司登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仍是未知數。
無論哪種路徑,加拿大鵝都需解決三大核心課題——如何突破羽絨服單一品類依賴?如何重建正在流失的品牌溢價?如何在中國這個關鍵市場重獲消費者青睞?
奢侈品行業沒有永恆的王者。加拿大鵝用5年時間書寫了一個傳統品牌奢侈化的奇蹟,又用接下來7年時間演繹了神話破滅的全過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這個價值480億元的教訓,值得所有追逐溢價的企業深思。
本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投中網立場
轉載、合作、加入粉絲羣請聯繫小助理
(微信號:ChinaVentureWeixin)
隨手點贊 ,戳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