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融創中國,何時能再站起來?
8月5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發佈了截至2025年7月底的未經審覈營運數據。
公告顯示,2025年7月,融創中國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15.3億元,較6月的75.5億元下降約80%,合同銷售面積7.1萬平方米,銷售均價約21550元/平方米。
這一數據使得融創1-7月累計合同銷售金額止步於250.8億元,累計銷售面積79.2萬平方米。據觀點指數發佈的“2025年1-7月房地產企業銷售表現”報告,融創在同期房企全口徑銷售金額排名中僅位列第18位,權益銷售金額則以142.79億元排在第22位。
從全年走勢看,融創月度銷售呈現劇烈波動:1月以68.4億元開局,2-4月持續下滑至11億元低谷,5-6月因推盤節奏回升至48億、75.5億元,但7月再度驟降,形成“衝高回落”的曲線。
儘管整體銷售回落,但融創近期在上海的推盤情況也值得關注。
據悉,融創旗下上海壹號院仍表現亮眼,也顯示出其在覈心城市項目去化表現良好。據觀點新媒體報道,該項目上半年累計銷售額突破170億元,6月份四批次開盤2小時即售罄,提前登上全國單盤銷售額第一的寶座。
作爲黃浦區老城廂核心區高端項目,上海壹號院的成功難以掩蓋融創所面臨的整體壓力。數據顯示,融創7月銷售均價21550元/平方米,較6月58530元/平方米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上海壹號院的熱銷所導致,反映高單價項目對7月數據的支撐減弱。
銷售大幅波動背後,是融創持續的債務化解壓力。
從2025年動態來看,融創並未採用積極拿地策略,土地儲備增量主要依賴存量項目盤活及債務重組中的資產整合。例如2025年1月,融創與長城資產達成重慶灣項目合作,通過注資24.76億元完成債務重組,該項目位於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總建築面積約80萬平方米,屬於存量資產盤活的典型案例。
在現金流管理方面,融創則聚焦於債務重組帶來的現金流優化。
據觀點新媒體此前報道,截至2025年7月,融創通過“現金回購+債轉股”等方式,將境內債券餘額從年初154億元縮減至58.13億元,半年內削減近百億。
債務重組消耗了大量流動性,導致融創在項目營銷、供房節奏上被迫收縮。有市場分析指出,房企資金鍊緊張時,往往優先保障保交樓項目,而暫緩非核心區域推盤。
綜合來看,融創2025年的土地策略呈現三大特點:一是以存量盤活替代新增拿地,通過債務重組和AMC合作優化資產結構;二是聚焦核心城市高價值項目去化,優先保障現金流回正;三是通過境內外債務重組大幅降低利息負擔,爲現有土儲的持續開發創造空間。
從整體行業格局看,據觀點指數報告,2025年1-7月前100房企權益銷售金額同比下降15.46%,7月單月前100房企實現累計權益銷售金額1436.52億元,同比下降約30.6%,環比下降40.82%。
前100房企1-7月累計全口徑銷售金額18779.67億元,同比下降約15.25%,反映出市場仍持續承壓。
體現在融創方面,1-7月權益銷售和全口徑銷售中排名均落後於頭部房企,且與自身上半年高端項目的熱銷形成反差。不過,上海壹號院的案例也證明,核心城市高端項目仍具韌性。
數據顯示,上海上半年新房市場5000萬+豪宅網籤數量達到518套,是2024年同期255套的兩倍,已超過2024年成交總量的八成。
總體而言,融創7月銷售環比降八成,是債務壓力、市場環境與產品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房地產深度調整期,融創當前的波動既是其個體的挑戰,也折射出房地產行業當前分化加劇情況下,民營企業在困境中求生存,尋突破。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