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43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食品安全
一場看似孤立的食品安全事件,正在牽出中國整個新消費賽道中的治理短板——貼牌代工。
近日,麻六記270g規格酸辣粉被曝粉餅發白、發黴,且有一股刺鼻味道。隨後,多地消費者反映開市客下架麻六記酸辣粉。有消費者向媒體反饋,開市客下架麻六記,或與其產品質量有關。
7月27日,作爲麻六記產品代工廠的四川白家阿寬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發佈《關於麻六記部分批次酸辣粉產品召回的聲明》稱,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中消殺環節存在不足,可能導致部分產品受環境細菌污染,出現溼粉餅保質期縮短或黴變。7月28日,麻六記公開發表聲明向消費者道歉,稱全力推進退貨及妥善的補償方案。
麻六記酸辣粉事件遠非一次普通質量風波,而是暴露出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治理漏洞——當品牌方、代工廠與零售商構成一個三角鏈條,任何斷層都可能成爲食品安全危機的爆發點。
爲何多個品牌共用的代工體系,一出問題就是行業級災難?爲什麼治理寫在合同裏,卻落實不到工廠車間?又是誰在承擔這場信任崩塌的代價?
兩次出賣消費者:品牌端“漂綠”,生產端“失守”
回顧麻六記酸辣粉的危機爆發路徑,可以清晰看到品牌方曾兩次試圖“混淆視聽”。
第一次,是成分信息的標籤與實際內容不符。2023年3·15期間,中國食品安全網指出麻六記以“紅薯粉”爲宣傳點進行售賣,但實則摻雜價格更低的木薯粉、蕨根粉,並添加雖合法但長期風險未明的硫酸鋁銨(俗稱明礬),涉嫌“成分漂綠”,引導消費者誤以爲產品更健康、原料更優質。
第二次,則是這次,2025年6月爆發的大規模產品黴變。事後調查顯示,代工廠四川白家阿寬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存在消殺不足,部分產品受環境細菌污染,直接導致多地Costco消費者投訴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產品集體召回和門店下架。
其中,更令人詬病的是品牌方的治理失位:麻六記並未第一時間發現和披露問題,而是由消費者爆料、Costco主動召回、代工廠率先發佈道歉後,纔在事件發酵一段時間後被動響應。品牌方既未第一時間發現,也未主動披露,用“被動響應”替代治理行爲,暴露出“監管完全依賴外包廠商”的治理真空。
值得警覺的是,白家阿寬這家代工廠並非只有麻六記一家客戶。據公開資料,四川白家阿寬食品除爲麻六記生產酸辣粉外,還爲李子柒、三隻松鼠、百草味等品牌代工。
這種“多品牌共線代工”模式背後,其實運行着一套脆弱的制度生態:
一是多品牌有較大可能共享同一套原料採購、生產人員、質量控制機制,導致代工廠對多個品牌之間的標準差異無法完全區分;
二是品牌方的駐廠監管大多停留在簽約標準和抽檢層面,缺乏現場實時數據、考覈機制、責任追溯,當代工廠問題發生時,品牌無法及時識別、介入甚至止損;
三是品牌方往往只需寫明“委託生產”,但真實的生產廠商、地點、具體生產批次較難被外部追蹤。
這意味着,當白家阿寬一家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不只是麻六記會暴雷,任何使用同條生產線的品牌都可能受到質疑。而信息不透明的結果是,消費者看似購買的是某明星主理品牌,實則喫到的是無法監管的代工“盲盒”。
代工貼牌成ESG治理“裂口”?
回溯歷史,諸如來伊份等同樣以代工模式爲主的食品品牌在近年來也多次陷入食品安全爭議。今年5月,多家媒體報道江蘇一位消費者連續發佈視頻稱,其在來伊份門店購買的蜜棗糉中喫出疑似“帶血創可貼”的異物。
作爲A股上市公司,來伊份有3600+門店遍佈全國百餘座大中城市,旗下嗨喫無骨、伊天益袋等近千款零食曾深受消費者青睞與厚愛,但仍然因代工治理漏洞釀成食品安全危機。
需要指出的是,代工經濟並不天然是風險,其本質上是一種效率優先的商業組織方式,允許品牌方專注於市場、設計與渠道,把生產交由他人完成。但在ESG語境中,它造成了一個關鍵問題:治理責任與價值分配相脫節。
在傳統公司治理理論中,誰擁有控制權,誰就必須承擔監督義務。但代工模式下,品牌擁有溢價能力與消費者信任,卻將生產風險轉嫁給無法在市場發聲的代工廠,形成“道德外包”結構。這意味着,即使環境污染、勞工侵權或食品安全事故出現在供應鏈下游,公衆仍將品牌方視爲責任主體,而品牌在制度上卻未必具備干預與治理的動力或機制。
品牌方看似無過,但實質上控制了產品定義、利潤分配和原料採購等關鍵決策,理應承擔ESG實質性責任。
代工治理“裂口”的另一個風險,在於其隱性網絡結構會將單點風險擴散爲系統性危機。以食品產業爲例,許多網紅品牌並不擁有自建工廠,而是依賴“同廠代工”的通用模板——某一食品工廠可能爲多個品牌同時代工。由於監管資源有限,這些代工廠往往以最“中間”標準運營,遠未達到優質標準。
這會導致兩個後果:
第一,一旦某一品牌因同廠產品出現問題而曝光,輿論對其他共線品牌也會產生信任危機(例如白家阿寬與麻六記事件,連李子柒、三隻松鼠等未涉事品牌也被牽連)。
第二,這種模式缺乏“最小污染單元”,即一環崩壞可導致整條品牌鏈受損,無法“切割止損”,形成系統性信任缺口。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當前很多消費品牌其核心競爭力並不在製造,而在流量與營銷。這種“輕資產+強敘事”路徑,導致其在組織結構上普遍缺乏生產監管的基因。
部分品牌甚至採取平臺模式運營:它們不對產品做全生命週期把控,僅作爲IP或品牌轉授權方,合同關係也不涉及監督責任。這種現象導致治理責任難以界定,即便事故發生,也可能陷入推諉循環。
從法律與ESG標準視角看,這種治理缺位正在成爲企業非財務風險的主因之一。例如,根據《全球報告倡議(GRI)》的供應鏈標準,企業必須對其“有重大影響的上下游環節”承擔可驗證監督責任,這一原則在代工模式下往往遭到踐踏。
食品安全不是良心工程,而是治理工程
麻六記事件無疑警醒了整個行業,貼牌代工如果不納入品牌ESG治理框架,將成爲食品行業最大的“灰犀牛”。
從ESG角度看,要破解這一治理“裂口”,品牌可在以下維度實現“協同治理”——
品牌方責任明確化:ESG治理中需強制披露供應鏈分級管理體系,明確代工廠審覈、抽檢、懲戒機制;
構建“ESG共治協議”:與代工方簽署包括碳排放監控、勞工標準、工藝數據上傳、第三方審計等內容的合規治理協議,納入績效考覈;
打通“生產數據可視化”:利用IoT、AI等技術,建立車間級ESG數據上鍊機制,實現品牌方對代工廠的“軟監管”;
設立“代工風險儲備金”:參照保險邏輯,品牌爲代工安全設置預提金,用於事故應急、賠償及改造。
過去人們常說食品安全靠“良心企業”,但今天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僅靠良心,不足以構築消費者信任的治理體系。
麻六記本次風波不是個例,而是一次代工模式下治理能力錯配的外顯。越是新消費品牌,越不能把重營銷、輕治理當作戰略捷徑。
企業的長遠增長,靠的不是一次次流量爆款,而是一套經得起公開審視的公司治理能力。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