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醫療器械行業的東風還未吹起。
行業的“BD時刻”也未來臨,但作爲醫藥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療器械行業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底部也已夯實。
進入2025年以後,行業龍頭的業績開始止跌回暖,對於行業的底部,有人選擇堅守,也有人選擇拋售。例如“國產設備影像之王”聯影醫療,在業績回暖之際,卻遭到了重要股東——員工持股平臺的減持。
8月3日,聯影醫療發佈公告稱,公司於8月1日收到員工持股平臺關於股份減持計劃的告知函。
公告顯示,員工持股平臺公司寧波影聚、寧波影力、寧波影健、寧波影康及上海影董擬通過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1337.66萬股,佔總股本的1.62%。
若按照最新收盤價計算,若完全減持,該員工持股平臺套現金額約爲17.7億元。
相關資料顯示,寧波影聚、寧波影力、寧波影健、寧波影康及上海影董,目前持有公司5458.43萬股,佔總股本的6.62%,且上述公司的執行事務合夥人均爲聯影科技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
需要說明的是,此次減持並非員工持股平臺公司的第一次減持。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IPO前,員工持股平臺公司一共取得了6205.59萬股,持股比例爲7.53%,2023年8月22日,該部分股票開始上市流通。
2024年3月,聯影股份員工持股平臺公司即拋出了減持計劃。根據公告顯示,員工持股平臺擬減持不超過824萬股,佔總股本的1%;最終該員工持股平臺一共減持約747萬股,套現8.9億元。
據悉,2025年8月22日,聯影醫療還將有2.3億股解禁,佔總股本的28.01%,類型爲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
短期來看,鉅額的解禁必將使公司股價承壓。
從股權架構來看,公司控股股東爲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爲20.33%;股權穿透顯示,其背後的實際控制人爲公司的創始人薛敏,最終持股比例約爲24.27%,若以最新收盤價格計算,該部分持股市值約爲264億元。公司董事長、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則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國產設備影像之王
聯影醫療崛起,離不開靈魂人物薛敏。
1957年,薛敏出生於湖北麻城,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物理專業,後取得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磁共振物理專業碩士學位。
畢業之後,薛敏曾在武漢物理所工作,並擔任關鍵研發項目負責人。
1988年,31歲的薛敏決定繼續讀博。不久之後,他就遠赴美國,在凱斯西儲大學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
1995年,薛敏順利留任CCF研究院,並獲聘醫學影像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但國內經濟的騰飛,也讓這一批留學生看到了巨大的機會,薛敏也不例外。
當時,由於國內幾乎所有大型醫療儀器設備的核心技術高度依賴進口,而自己從事的磁共振行業、醫學影像設備領域則一直被GE、飛利浦和西門子所壟斷。因此,他毅然決定回國創業。
1998年,41歲的薛敏在深圳成立了深圳邁迪特儀器有限公司。國外的經歷加上自身的行業的專業度,讓這家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就研製出了國內首款1.5T超導磁共振系統,打破了國外在高場磁共振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此後,薛敏在行業內開始聲名鵲起。
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在設備上有所突破,關鍵的零部件還是存在“卡脖子”現象,於是這給後來的被收購埋下了伏筆。
2002年,西門子收購了邁迪特,而薛敏則進入西門子,成了一位職業經理人。在西門子工作期間,其認識到了人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張強,其相似的人生經歷,註定了兩人後來的攜手創業。
2010年醫改,給兩人創造了重新創業的契機。2011年,薛敏和張強在上海創辦了聯影醫療。爲了避免再次被“卡脖子”,薛敏選擇了覆蓋全線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這條路,且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自主研發。
確定方向之後,他們開始從大學招聘,到了2013年,聯影醫療就推出了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64排CT。此後,聯影醫療更是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T超導磁體,推出聯影PET/CT、PET/MR等高端設備。據悉,聯影醫療打破GE、飛利浦和西門子壟斷之後,價格也普遍比這些大公司產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且隨着國產替代的浪潮,聯影醫療也成功地站穩了腳跟,並且於2022年8月,正式登陸科創板。
根據聯影醫療的招股書顯示,公司的研發人員超過了2000名,佔公司總員工數超過了35%。
截至目前,聯影醫療已成爲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放射治療產品、生命科學儀器及醫療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全覆蓋的公司。公司產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統(MR)、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X射線成像系統(XR)、分子影像系統(MI)、醫用直線加速器系統(RT)、動物MR、動物PET/CT、聯影雲平臺、雲膠片、雲PACS、數字化醫療解決方案等。
週期之“困”
海吉亞醫療董事長朱義文曾經說過,醫療行業沒有低迷期,也沒有周期。
從需求的角度而言,市場需求一直存在,的確有些手握大單品的醫藥公司對週期影響並不敏感。但從行業發展角度而言,絕大部分的企業週期“困境”比較明顯。
從業績反饋來看,2019年至2023年,聯影醫療營收從29.79億元暴增至114.11億元,淨利潤則從虧損7351.98萬元暴增至19.74億元。上市之後,市場也給予了非常正面的反饋。股價一度達到了217.35元/股,市值突破了1700億元。
進入2023年之後,行業週期明顯處於下降階段,聯影醫療也未能躲過週期的襲擾。到2024年,聯影醫療營收下降至103.00億,同比下滑9.73%;淨利潤下降至12.62億元,同比大跌36.08%。其股價在2024年9月,一度跌破100元/股,市值一度跌破800億關口。
股價的下跌、業績的下滑,聯影醫療實際控制人薛敏的身家也遭到一定程度縮水。
根據胡潤2025年全球百富榜數據顯示,薛敏以250億元身家位列全球第1083名,排名較去年下滑183位。
進入2025年,醫療器械行業開始止跌回升。聯影醫療作爲行業的龍頭企業,復甦相對明顯一些。根據其一季度財報顯示,聯影醫療一季度營收爲24.78億元,同比增長5.42%;淨利潤爲3.70億元 ,同比增長1.87%。值得注意的是,其業績回暖的同時,股價也開始企穩。
根據統計顯示,年內聯影醫療漲幅爲4.62%,市值站穩1000億元關口。
此外,政策層面,醫療器械行業也將得到支持。
7月中旬至下旬,國家醫保局連續召開五場座談會,專門聚焦醫保支持創新藥械。從參與對象來看, 包括國家醫保局在內的政府部門,聯影醫療、術銳機器人等業界代表,以及頭部醫療機構和科研單位,基本涵蓋了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進院-支付”過程中涉及的所有節點。
近期,國家藥監局以全鏈條支持舉措加速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轉化。爲創新醫療器械產業鏈提供了系統性的支持,進一步激發行業的創新活力,推動產業升級。
且最近,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報量正式啓動,此次集採涉及55個品種,均爲競爭充分的成熟品種。除了報量規則的優化,第十一批集採還特別強調“反內卷”的原則。
侃見財經認爲,醫療器械行業的週期底部已經探明,未來隨着真正創新需求的爆發,市場對於頭部的創新醫療器械企業估值將會重構。屆時,隨着聯影醫療業績放量,其股價將會修復。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