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緊跟實體需求 築牢產業培育根基

期貨日報網
08/05

敲定一次企業套期保值的培訓計劃,要花多少心思?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去年7月,“DCE·產業行”走進貴州活動得到了參加人員的一致好評,可臺下聽課的企業人士似乎還不滿意,圍着交易所工作人員要聯繫方式,希望能再聊聊商品期權的應用案例。瞭解到企業的需求後,在今年“DCE·產業行”走進貴州的活動中,大商所在培訓中又加入了期貨期權工具服務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內容。

“變了又變”的,不止於此。農業產業鏈龍頭企業希望能夠了解期貨市場聯動帶農的新模式,培訓計劃就根據“點單需求”進行調整;化工產業企業希望瞭解純苯期貨和期權的合約規則,交易所商品部門品種設計人員就走上一線講臺;一些尚未參與期貨市場的企業,想通過“企業風險管理計劃”邁出期現結合“第一步”,培訓就邀請產融基地現身說法進行案例分享……

爲何這樣反覆調整?大商所用實踐給出了答案:只有真正摸清產業客戶的痛點和需求,動態調整“培訓菜單”,才能打造出實用、對路、耐琢磨的“套保課程”,對企業而言纔有滋味、對口味、耐回味。

內容定製化:

從“標準菜單”到“對症藥方”

“理論和案例很全,但我們的現貨採購節奏特殊,要想用好這些策略還有不小的難度,能不能再給我們深入講一講?”這是大商所爲大連某糧油集團首次開展套保培訓時,企業負責人直截了當的反饋。

此後,大商所聯合會員單位與企業反覆溝通,將其特有的採購週期案例納入培訓內容。調整後的課程直擊企業痛點,討論環節氣氛熱烈。

這樣的“定製化調整”並非個例。在與寶鋼資源有限公司的溝通中,大商所瞭解到企業對套保會計、鐵礦石交割等業務的需求迫切,隨即在課程中重點增加相關內容。“這些培訓爲我們擴大期現業務規模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寶鋼資源有限公司期現部部長袁倩的評價道出了定製化內容的價值。

從過去期貨、期權基礎知識和應用模式介紹,到如今期轉現、基差交易、含權貿易“齊上陣”;從單純的期貨、期權工具講解,到套保會計、監管政策、審計要點等多維知識傳遞……大商所的產業培育始終緊跟市場變化與企業訴求。正如某企業學員所言:“現在的課程不只是知識普及,更是直擊行業需求的解決方案。”

方式多元化:

從“大班授課”到“精準滴灌”

“以前上大課比較多,現在能根據我們的需求‘點單’,培訓效果完全不一樣。”參與過大商所培訓的某企業學員告訴期貨日報記者。近年來,大商所的產業培訓減少了“一鍋燴”的大班集體模式,更多轉向多元化、精準化的“定製服務”。

2024年,大商所培訓服務產業企業超5000家次,多元模式成效顯著:龍頭企業“一對一”培訓深入70家大型企業,開展188場定製化課程,覆蓋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幹4500餘人;39家產融基地聯合19家期貨公司組成期現團隊,通過“N×(2+1)”牽手工程爲85家企業提供“家教式”輔導;產融基地錨定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舉辦121場主題培訓活動,覆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3300餘家次、人員5800餘人次;“DCE·產業行”聚焦不同地區產業優勢和結構特點,舉辦15場期貨市場服務地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培訓活動,培育企業超750家,參訓超1800人次。

“培訓形式豐富後,更貼近企業實際需求,企業能更快地將知識轉化爲操作能力。”浙商期貨總經理張英軍的評價道出了形式創新的核心價值。

在山東生豬養殖產業集中區,針對養殖戶對“保險+期貨”操作的疑難問題,大商所的專場培訓場場爆滿;在龍頭企業“一對一”培訓中,專家將企業真實庫存數據脫敏後作爲教學案例,直擊套保工具應用、風險控制等實際難題,讓參與者直呼“對症下藥解頑疾”。

合作廣泛化:

從“單一協作”到“多方合力”

培訓質效的提升,離不開合作網絡的拓展。從主要與會員單位合作,到構建“多方參與、百花齊放”的培訓生態,大商所的合作版圖持續擴大,爲培訓注入多元活力。

如今,大商所的培訓合作體系已形成“朋友圈”效應:與產融基地合作開展“以企業培育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培訓,推進“N×(2+1)”項目落地;與現貨行業協會聯手舉辦產業培訓,打通行業交流渠道;在國務院國資委等指導下開展央企培訓,強化重點領域服務;與地方政府、期貨業協會合作推進區域性培訓,精準對接地方產業需求;與高校攜手實施“百校萬才工程”,夯實人才培育基礎。

“區域性培訓既讓企業對期貨衍生品的認識更深入,也搭建起交易所、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互動平臺。”四川省證券期貨業協會會長冉雲的感受頗具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大商所在2024年龍頭企業“一對一”培訓中創新引入“打擂臺”機制,對未指定培訓單位的龍頭企業,組織產融服務基地按需制定方案,由企業擇優選用。這一機制得到了企業的積極反饋,讓合作效率與培訓精準度同步提升。

以“變”求進:

從“送知識”到“種能力”

培訓計劃的“變了又變”,背後是大商所對“培訓爲企、培訓惠企”的不懈追求。從“期貨知識搬運”到“貼身診療”,從企業“當聽衆”到“唱主角”,大商所的產業培訓已突破單向輸出的傳統模式,轉向供需共創的深度服務。

如今,產業企業對培訓的需求已逐步越過“掃盲階段”,核心是解決“用不用得上”“敢不敢下手”的問題。大商所以持續的調整與創新,回應着這份期待:企業內容豐富的結業筆記、微信羣裏頻繁的技術諮詢,見證着培訓實效的落地;龍頭企業期現業務規模的擴大、產業客戶參與度的提升,彰顯着培訓價值的延伸。2025年上半年,大商所產業客戶數量和持倉量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5%和31.4%。

產融結合,貴在知行合一。大商所產業培訓的終極目標不在於課程表的完美,而在於不斷提高解決方案的“靶向命中率”。當“送知識”進階爲“種能力”,當每個行業都能找到自己的“套保導航員”,這些“變了又變”的計劃表單,終將成爲助力企業構築風險防控屏障的堅實基石,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