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華社
除了英偉達(NVDA.US),AI芯片供應鏈上的熱門股最近都紛紛遭遇“雷擊”。
英偉達在GPU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超微公司(AMD.US)公佈了表現低於預期的2025年第2季業績,股價在盤後交易時段大跌6.28%;與英偉達合作的AI數據中心液冷解決方案供應商超微電腦(SMCI.US)也在盤後公佈6月財季業績,表現同樣不如預期,股價在盤後交易時段大跌16.33%。
AMD:業績沒驚喜
AMD截至2025年6月28日止的第2季業績顯示,收入按年增長31.71%,按季增長3.32%,至76.85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的74.1億美元。
然而,AI芯片貢獻所屬的數據中心分部錄得季度收入32.40億美元,按年增長14.33%,低於市場預期的33.1億美元。
CEO蘇姿豐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其營收增長得到了服務器和PC處理器銷量創紀錄的推動,其中計算和AI產品組合的需求十分旺盛,預計在AMD Instinct MI350系列加速器產能爬升以及EPYC(霄龍)和Ryzen(銳龍)處理器市場份額持續增長的推動下,AMD在今年下半年能實現顯著增長。
第2季,AMD非會計準則毛利率只有43.28%,按年下降9.87個百分點,按季下降10.39個百分點,其中其數據中心分部錄得分部經營虧損1.55億美元,相較上年同期爲經營溢利7.43億美元,而上個財季爲9.32億美元。
受此拖累,其第2季非會計準則淨利潤按年下滑30.64%,按季下滑50.13%,至7.81億美元;非會計準則每股攤薄後盈利爲0.48美元,按年下降30.43%,按季下降50.00%,但稍微高於市場預期的0.47美元。
蘇姿豐表示,第2季業績受到了美國對其MI308產品實施出口至中國的限制所影響,這導致了大約8億美元的庫存及相關費用,若扣除這些費用,非會計準則毛利率約爲54%。
值得留意的是,英偉達的H20也受到了同樣的限制,而於截至2025年4月27日止的2026財年第1季錄得45億美元的存貨減值和購買承諾相關支出,相當於其季度稅前利潤的20.54%。
不過,隨着特朗普近日放寬部分限制,英偉達的AI芯片有望復供中國市場,而AMD也於7月也透露將會復供中國市場,且該公司表示會專注於開發新一代芯片。
蘇姿豐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看到了MI350系列和ROCm7在AI方面獲得了廣泛採用,越來越多雲服務供應商和企業客戶擴大了部署規模。
她認爲,這將推動AI業務年收入擴大至數百億美元。同時,她對下一代MI400系列滿懷期待,認爲這個系列在芯片、服務器和機架層面均實現領先性能,期望在2026年能支持客戶的大規模部署。
管理層預計,若不考慮MI308出口限制問題和當前美國正在審批的出口牌照,其第3季營收約爲87億美元(有3億美元的上下浮動幅度),主要受到客戶和遊戲以及數據中心分部雙位數增長帶動。第3季非會計準則毛利率約爲54%。
儘管其季度業績稍微高於市場預期,但也沒有帶來太大的驚喜。在AMD公佈業績之前,其股價曾漲了一輪,也因此在公佈了沒有太大驚喜的季度業績之後,股價出現回調。
超微電腦:業績低於預期
被指站在巨人英偉達肩膀上的“賣鏟人”,超微電腦理應得益於英偉達AI產品出貨量增長的趨勢,但是其最近公佈的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2025財年第4財季的業績表現仍低於預期。
季度收入按年增長7.51%,至57.57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58.90億美元;非會計準則毛利率按年下降0.7個百分點,至9.6%;經調整EBITDA利潤率則按年下降1.3個百分點,至5.9%,盈利能力明顯下降;非會計準則淨利潤(包括可轉票據利息費用)按年下降26.17%,至2.61億美元;非會計準則每股攤薄後盈利爲0.41美元,按年下降24.07%,低於市場預期的0.44美元。
CEO梁見後表示,盈利下降主要因爲關稅影響,同時他進一步闡述了兩個原因:
1)是由於其之前未能及時提交經審計的2024財年10-K報表,資金受限,制約了其快速擴大生產的能力;
2)其一家重要新客戶因新增部分功能而調整了產品結構,導致收入確認延遲。
對此,他表示在提交了2024財年的10-K報表後,資金限制問題將不復存在,而該大客戶的訂單目前計劃在9月和12月季度確認收入,其已與客戶的未來需求更新保持一致。
展望未來,該公司預計其截至2025年9月末止的2026財年第1財季收入將介於60億美元至70億美元之間,受AI和其“即插即用”解決方案、數據中心構建模塊解決方案(DCBBS)以及軟件和服務業務領域的持續增長帶動。
超微電腦預計2026財年總營收將至少有330億美元,相比之下,2025財年的總營收爲219.72億美元,全年營收數據指引也高於市場預期的299.4億美元。
即便如此,在公佈業績後,超微電腦的股價在盤後交易時段仍大跌16.33%。
結語
整體來看,AMD與超微電腦的業績表現雖各有亮點,如AMD營收略超預期、超微電腦全年營收指引樂觀,但均因業績不及市場更高期待或短期問題引發股價大跌。
這既反映出AI芯片供應鏈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壓力,也凸顯了市場對相關公司業績表現的高敏感度,後續其業務進展與市場動態仍值得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