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黃金需求走高 全球黃金ETF流入量達170噸

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08/05

  □本報記者吳彬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2025年二季度《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高金價環境下,二季度全球黃金需求總量(包含場外交易)達1249噸,同比增長3%。隨着地緣政治環境疊加金價勢能持續支撐投資需求,強勁的黃金投資流入成爲推動該季度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

   ETF與金條金幣需求增長明顯

  《報告》顯示,全球黃金ETF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強勁需求,這是助推二季度整體需求增長的關鍵因素,二季度流入量達170噸,與2024年二季度的少量流出形成對比。其中,亞洲地區上市基金貢獻突出,流入量達70噸,與北美地區基金73噸的淨流入量基本持平。在一季度創紀錄的流入量支持下,上半年全球黃金ETF需求總量達397噸,創下自2020年以來的最高上半年紀錄。

  從中國市場來看,其黃金ETF創有記錄以來最強勁的季度表現,二季度流入464億元人民幣(合65億美元),持倉增加61噸。上半年,其資產管理總規模(AUM)飆升116%至1525億元人民幣(合213億美元),總持倉躍升74%至200噸。

  與此同時,二季度全球金條與金幣投資總量亦同比增長11%至307噸。其中,中國投資者領跑全球,金條與金幣需求同比激增44%至115噸;印度投資者繼續增持,二季度需求達46噸。西方市場則呈現分化趨勢:歐洲地區二季度淨投資需求增長逾一倍至28噸,而同期美國的金條與金幣需求則減半至9噸。

  此外,全球央行購金態勢延續但節奏有所放緩,2025年二季度共增儲166噸。儘管購金增速放緩,但在持續的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條件下,全球央行購金量仍處於顯著高位水平。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顯示,95%的受訪央行預計未來12個月內全球央行黃金儲備將進一步增加。

  從金飾消費市場來看,金飾需求持續萎縮,二季度消費量同比下降14%,逼近2020年疫情期間的低谷水平。中國與印度的金飾需求量同比下滑20%與17%。但以價值計,全球金飾消費金額依然上漲,二季度達360億美元。

  從供應端來看,隨着金礦產量小幅增長並創下二季度歷史新高,黃金總供應量同比增長3%至1249噸。回收金供應量雖同比增長4%,但在高金價環境下仍顯得相對低迷。

  全球黃金季度供需各板塊情況(單位:噸)

  資料來源:金屬聚焦公司,洲際交易所(ICE)基準管理機構,世界黃金協會

  金價上漲、資產荒、央行購金共推投資熱

  世界黃金協會分析,上半年,三大關鍵因素支撐了金條與金幣需求的火熱。首先,金價的強勁勢能引發市場關注。在全球地緣與貿易風險飆升、美元走弱與全球投資需求持續改善等因素的推動下,上半年國內人民幣金價飆升24%,創2016年以來的最佳上半年表現,吸引了國內投資者的目光。

  同時,有限的投資選擇進一步增強了黃金的吸引力。其他投資渠道表現欠佳:滬深300股指上半年收平;國債收益率波動加劇;存款利率也顯著下調;房價仍可能出現下跌;黃金成爲少數表現亮眼的升值資產之一,因此持續吸引投資流入。此外,央行購金也發揮影響力。中國人民銀行1月至6月持續發佈購金公告,帶動了國內投資者跟進。

  世界黃金協會資深市場分析師Louise Street認爲,2025年全球黃金市場經歷了動盪開局:貿易摩擦加劇、美國政策反覆無常、地緣政治熱點事件層出不窮。上半年所觀察到的強勁投資活動,彰顯了黃金在對沖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方面的作用。持續的市場波動,加上近幾個月來金價的亮眼表現,共同形成了強勁的市場勢能,吸引全球大量資本湧入黃金市場。

  “上半年美元金價漲幅高達26%,跑贏多數主流資產類別。如此強勢的開局,意味着今年下半年金價可能會在相對窄幅的區間內震盪。另外,宏觀經濟環境前景仍高度不明朗,這或許將爲黃金提供進一步支撐。若全球經濟或地緣政治局勢出現任何實質性惡化,黃金作爲避險資產的吸引力都可能被進一步放大,推動金價再度走高。”Louise Street說。

  世界黃金協會認爲,若中國進一步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國內投資者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則有望繼續下降;若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宣佈購金,則可再次爲國內投資者傳遞有力信號。

  “2025年上半年的一項重要進展是監管政策調整後,中國保險資金被允許進入黃金市場。參與試點的4家保險公司於3月獲得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資格並開始交易黃金合約。保險機構的入場標誌着結構性轉變的出現,有望爲未來的黃金投資需求提供長期支撐。”世界黃金協會相關人士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