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拉開產業化序幕

Buffett讀書會
08/05

從零到一

‌2025年里程碑‌:工信部扶持的六家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吉利)已啓動全固態電池樣品測試,基礎性能要求爲能量密度≥400Wh/kg、循環次數≥300次。

‌2027年目標‌:裝車指令將提出更高要求(能量密度、倍率、壽命、成本控制),推動中試線建設,供應鏈企業(材料/設備)將逐步明確。

一、工信部全固態電池專項中期驗收加速行業快速發展

2025年5月《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發佈,規範了行業標準,同時新修訂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強化了安全標準,爲固態電池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產業層面,隨着頭部電池廠全固態中試線逐步落地拉通,工信部固態電池專項迎來中期驗收,固態電池設備行業有望率先受益。

政策護航固態電池健康發展

對固態電池的扶持力度持續加碼今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佈《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將固態電池納入重點攻關領域,全力推動鋰電池、鈉電池向固態化方向發展,並提出在2027年前培育3-5家全球領先的龍頭企業,展現出國家對固態電池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

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5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進一步將固態電池寫入全局規劃與前瞻佈局,着重強調推動車用人工智能、固態電池等標準子體系的制定與發佈,加快全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在役檢測等標準的研製進程,通過完善標準體系優化動力電池性能要求,爲產業規範化發展築牢根基。

值得關注的是,固態電池標準體系建設也實現了重要突破。5月22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正式發佈《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團體標準,首次對全固態電池進行了精準定義,有效解決了行業內長期存在的界定模糊、測試方法缺失等問題,爲固態電池技術的升級迭代與產業化應用構建了堅實的標準框架。

二、中下游企業佈局進展

1電池企業加快佈局

寧德時代短期由半固態電池過渡,推出凝聚態電池,固態電池預計2027年小規模量產。

國軒高科計劃2027年小批量裝車,2029-2030年量產。

億緯鋰能計劃2027年小批量裝車,2028年量產,其固態電池2024年已完成第一代技術開發。

中創新航計劃2027年小批量裝車,2028年量產。

2、車企裝車計劃

比亞迪進展領先,2024年已實現60Ah級固態電芯中試下線,能量密度達400Wh/kg,規劃2027–2029年實現小批量裝車,2030–2032年進入量產爬坡期。

上汽清陶已佈局全固態產線,預計2025年投產,目標能量密度406Wh/kg,2027年裝車上市。

廣汽埃安計劃2026年小批量裝車。

一汽、吉利計劃2027年小批量裝車。

長安汽車提出“長安全固鋰量”方案,預計2025年完成樣件開發,2027年實現小批量裝車。

豐田、本田、大衆、寶馬、奔馳、現代等德日韓車企,大多計劃在2027年左右實現全固態電池裝車上市。

隨着企業加快佈局,預計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在未來2-3年內有望實現小批量裝車,2030年左右完全可以實現量產。

三、產業鏈投資機會

高性能、高安全性爲固態電池的核心性能優勢,符合國家對於動力電池的要求。目前在材料端、電池端以及車企端的共同發力下,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材料方面,固態電池採用的固態電解質能兼容更高比容量的正負極材料,如超高鎳正極、富鋰錳基正極、硅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等,率先佈局固態電池及產業相關設備廠商有望受益於產業化進程加快。

1固態電解質

固態電池和傳統電池最大的區別在於正負極之間的物質——傳統電池是隔膜,固態電解質是使用固體電解質來替代傳統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和隔膜,實現離子傳輸和電荷儲存。

固態電解質目前有三種路線: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

聚合物電解質技術較爲成熟,已經率先進行小規模量產。但存在離子電導率太低;在低溫下性能影響較大,通常需要在高溫(60℃以上)下才能正常充放電;化學穩定性較差;電化學窗口窄,性能上限較低等缺點。

代表企業:新宙邦孚能科技璞泰來等。

氧化物電解質具有較好的導電性和穩定性,各項性能表現較爲均衡,目前進展也比較快,是目前國內半固態電池主流的技術路線。但相對於硫化物,其離子電導率偏低,且氧化物非常堅硬,存在剛性界面接觸問題。

代表企業:清陶能源、衛藍新能源、太藍新能源、上海洗霸等。

硫化物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最高,機械加工性強,界面接觸良好、電阻較小,電化學窗口較寬,工作性能表現優異,最適用於全固態電池。但製備難度也是最大,成本也相對高昂。

代表企業: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比亞迪、孚能科技、國軒高科等。其中億緯鋰能主要聚焦於硫化物與鹵化物複合的固態電解質技術,這種組合旨在結合硫化物電解質的高離子導電率和鹵化物電解質的穩定性,通過雙層電解質設計優化電池性能。

在年初固態電池行業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當前要聚焦以硫化物電解質爲主體電解質匹配高鎳三元正極和硅碳負極的技術路線。2025—2027年以石墨/低硅負極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爲主,2027—2030年以高硅負極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爲主,2030年以後,以鋰負極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爲主。

根據高工鋰電,截至2025年4月,佈局固態電解質的企業超75家,規劃產能超10萬噸,已投產產能超萬噸,但產能超3000噸級的企業不足3家,多數企業的產能仍停留在從實驗室到中試的過渡階段。目前恩捷股份廈鎢新能容百科技天賜材料等多家企業已經成功研發出硫化物電解質,主要處於小試、中試階段,部分具備小批量供應能力。

2設備環節的投資機會

在工藝流程上,固態電池與傳統液態鋰電池最大區別在於電解質成膜工藝、幹法電極工藝和組裝方式三大方面。在設備配置上,固態電池與傳統液態鋰電池最大區別在於前段設備和中段設備。因此固態電池生產線需要全新的設備,基本無法通過老的液態鋰電池設備技改完成。

按照電池企業和車企的時間規劃,倘若需要2027年實現小批量裝車,那麼就需要2027年初實現量產,2026年就需要開始工廠建設,2025年便需要向設備廠商下訂單。

根據東吳證券的測算,固態電池行業2025年陸續完成中試,2026-2027年陸續小批量裝車,2028-2029年形成規模化量產,全球固態電池產能有望從2024年的17GWh提升至2029年的190GWh,5年合計新增約173GWh。並且隨着設備規模化生產和良率的提升,單GWh固態電池設備價格將從5-6億每GWh下降至2.5億每GWh。按次推算,固態電池設備需求將從2025年的55億元提升至2029年的200億元,且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新需求的增加,設備需求還會逐步提升。

其中,先導智能利元亨已掌握固態電池整線裝備的製造工藝,具備多項核心技術。先導智能2024年固態電池設備及幹法電極設備已成功發貨海外,並獲得客戶認可和重複訂單,利元亨2024年成功中標第一條硫化物固態電池整線裝備項目,並進入生產調試與參數優化階段。

3、正極材料

固態電池具有更寬的電化學窗口,固態電池正極材料正在向超高鎳、富鋰錳基、高壓尖晶石鎳錳酸鋰等高容量高密度的新型材料迭代。

目前包括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廈鎢新能等正極材料頭部企業已經率先具備固態電池新型正極材料的生產能力或相關技術儲備。

4、負極材料

硅負極到鋰負極:由於固態電池對高能量密度的要求,因此負極材料從當前主流的石墨負極向硅基負極發展,長遠將向金屬鋰負極迭代。

當前石墨負極的比容量約360mAh/g,已接近其理論最大值372mAh/g。而硅基負極的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超過石墨負極的10倍。因此,硅基負極在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上有着巨大的應用潛力。

根據高工鋰電,截至2025年4月,佈局硅基負極的企業超30家。包括貝特瑞、璞泰來、杉杉股份翔豐華等頭部負極企業,以及天目先導、凱金股份、蘭溪致德、索理德等一批聚焦於硅碳材料的創新企業也正在硅基負極產業化痛點上重點攻關。

碳納米管導電劑:導電劑是鋰電池關鍵輔材,碳納米管是最契合硅基負極的新型導電劑。目前碳納米管在鋰電池中的滲透率大概20%,其中以多壁碳納米管爲主。而單壁碳納米管對電池性能的提升效果更爲顯著,更適配固態電池,同時技術壁壘也更高,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規模化生產單壁碳納米管。

四、專家交流

再着重講一下固態電池,固態電池尤其是針對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節奏今年還是有明顯推動的。從今年年中的時間點上來看,之前像工信部補貼過的六家企業,也包括一些其他行業裏的企業,會做一輪全固態電池的整體樣品的測試。也就是說今年其實針對於工信部來說這些企業今年的交付也是有一定的所謂性能的要求,比如能量密度可能是四百以上,循環次數是三百次以上,有一個初步的要求。

當然今年這個指標要求去看,還不是一個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爲本身循環三百次,現在液態一千多次,其實還是比較低的。所以今年也是初步需要把一個東西做出來,往後面去看,尤其比如說到2027年是有一些更加明確的裝車的指令,2017年整體不管是在能量密度,在充電倍率,在循環壽命還是初步要做成本控制,都提出了一些更的高要求。再往後還有更高要求的作業要交的背景之下,從產業的角度也非常明確的從今年到明年,各個頭部的電池企業、主機廠對於固態電池的中試的推動,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可以更加清晰的去看到一些在中試線當中能夠做到導入的供應鏈企業。

未來兩年材料廠、設備廠將貫穿產業鏈進展主線,站在當前時間點去看,固態板塊的行情還是會持續的進行波段式的一個演繹,然後成爲今年到明年持續的一個主線。從具體標的選擇上來看,還是建議去關注一些增量的環節。

後記:剛剛和一個錳系正極材料的創業團隊聊完。錳的優點是惰性金屬穩定,在高鎳三元體系的安全性方面會發揮很大的作用。現在團隊主要下游客戶是電動自行車電池廠。未來有機會可以走到固態電池。有點意思,未來還是要看團隊、看公司的產業化進程和市場競爭格局。如果關鍵客戶放量,至少會成爲上市公司很好的併購標的。創始人有山西煤化所碳纖維專業背景,說到碳纖維我們這話題就收也收不回了。這裏多說一句,從老煤化所人的角度看,常州ZJ公司楊老闆在技術上的功夫是一流的。^ _ ^

在關注成熟上市公司的同時,我們的創投基金也在尋找、跟蹤先進製造方向的創新創業團隊。基金曾斬獲盛弘股份拉普拉斯、新川新材等多個IPO/獨角獸項目,單項目收益最高收益超過百倍。

基金專注科技賽道的股權投資,管理團隊堅持長期主義,聚焦未來產業和全球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專注有全球視野、有底層技術和產業資源的”硬科技”科學家團隊,投資策略以行研主導價值發現,以投後產業資源賦能,推動產業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最終實現價值提升。

基金管理團隊系周立秋主導,核心合夥人在先進製造行業從業超過20年(平均),有豐富的產業資源,可以實現對投資項目的前期驗證把控和後期賦能,甚至退出。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加入,攜手共創未來。

特別提醒:本文爲投資邏輯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

萬水千山總是情,

點個【在看】行不行?

巴菲特讀書會

價值投資理念、知識經驗交流、投資風險教育傳播平臺。發現價值,踐行價值。讀書會長期開展獨立投研活動,定期發佈原創研究報告,組織線下分享活動。“行穩致遠”,秉持“專業、謹慎、誠信”的精神,努力與會員和客戶共同實現長期價值穩步成長。

預約線下活動請掃碼聯繫讀書會小蜜蜂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