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金融領域的反洗錢監管擬再度升級。
近日,央行等三部門聯合起草了《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並於8月4日~9月3日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反洗錢法》正式施行,此次徵求意見稿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應運而生。文件指出,《辦法》是爲了預防和遏制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規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行爲、維護國家安全和金融秩序而制定。
從總體內容來看,《辦法》首先劃定了需履行反洗錢義務的金融機構範圍,又對金融領域客戶盡職調查流程、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等提出多項操作規範,爲金融機構提供了制度指南。
取消現金存取業務盡職調查相關表述
事實上,早在三年半之前,監管部門就曾發佈過一版《辦法》。與2022年版《辦法》相比,此次徵求意見稿中的部分細則有所變化調整。
2022年1月,《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22〕第1號發佈)》發佈。上述文件在第二章第十條中明確提出,“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爲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並覈實客戶身份,瞭解並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彼時該條規定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個人存取現金超5萬元需登記資金來源”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認爲此舉讓存取款手續更爲繁瑣,給業務辦理帶來麻煩;也有網友認爲這會侵犯居民的隱私。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有關司局負責人曾在當時回應稱,從統計上看,目前我國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現金存取業務筆數僅佔全部現金存取業務的2%左右,《辦法》第十條的規定總體上看對客戶辦理現金業務影響較小。金融機構執行該規定不會影響居民正常現金存取款業務,業務便利程度亦不會受到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最新的徵求意見稿中,已取消針對5萬元現金存取款需“瞭解並登記資金來源和用途”的相關表述,現金存取業務的盡職調查要求有所降低。
對此,資深金融政策專家周毅欽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徵稿》中刪減,體現出金融監管部門在平衡反洗錢與便利公衆金融服務之間做出的調整。此前規定引發市場關注和一定爭議,在執行中也給部分民衆帶來不便,此次調整更加務實。”
不過,他同時強調稱,這並不意味着反洗錢監管放鬆,“《辦法》在其他方面強化了客戶盡職調查總體要求,要求對‘明顯異常’的大額交易加強審查,與反洗錢國際趨勢接軌。”
時代財經注意到,除了現金存取業務,對於銀行機構爲客戶提供現金匯款、現鈔兌換、票據兌付、實物貴金屬買賣、銷售各類金融產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務且交易金額人民幣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等業務,新版《辦法》仍有相關規定。
“應當開展客戶盡職調查,並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複印件或者影印件。”《辦法》指出。
截至目前,《辦法》仍在徵求意見階段,能否真正施行尚未可知。不過徵求意見稿同時指出,擬將自施行之日起同步廢止之前的相關文件。
責任編輯:秦藝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