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淘寶直播業務負責人道放再創業,要用AI做消費者的“賽博閨蜜”丨智能湧現獨家

市場資訊
08/0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36氪)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智能湧現”,作者:鄧詠儀,36氪經授權發佈。

文|鄧詠儀

編輯|蘇建勳

每一次點進直播間,你的選擇已經在深刻改變着商業生態。

如今直播生態已經趨於成熟。直播間、社交媒體上的“達人”,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個品牌的店面,人設代表着受衆羣體、風格和定位,達人負責捕捉新一季的時尚元素,快速出設計圖、打樣,國內工廠在半個月內就能完成生產和出貨。

這套被稱爲“小單快返”的模式如此運轉多年,催生出了類似SHEIN這樣的跨境巨頭,已經成爲國內市場的標配。

但在廣袤的海外市場,電商的基礎設施參差不齊,物流、生產供給的缺乏、更多元化的用戶羣,藏着大量可以被AI改造的空間。

這是曾經負責淘寶直播業務的道放,離開阿里後,最想做到的事。

他出生於1983年,經歷過移動互聯網的所有風口——2008年畢業後,加入百度、360等公司,擔任算法專家;2013年加入阿里後,一待就是11年。他曾經從0到1做出過億用戶的印度短視頻平臺VMate,負責過“點淘”APP,2021年開始統管淘寶直播業務。

“從達人的審美,到設計師的桌子,再到工廠再到消費者手中,這個過程太長了,信息嚴重扭曲。”道放說。

在電商還沒有那麼發達的其他市場,他希望能在其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AI電商服務體系,橋接國內供應鏈和海外達人生態。

貨跟着流量在動,也直接重塑了供應鏈生態。比如,傳統的服裝供應鏈中,銷售體系可能就會分爲5到9級不等,商品流轉週期很久,加價倍率也很高,品牌需要提前半年,就要把所有的商品設計出來、打樣、下單,導致傳統女裝的爆款預測準確率較低,產生庫存難題。

而在消費者端,因爲大模型的發展,每個人獲得一對一的服務,也變成了可能,這成爲道放創業新項目Infimate的開始:爲每個人做一對一專屬的“賽博閨蜜”。

這個賽博閨蜜就像一個專屬於你的AI購物Agent,—個能理解時尚趨勢、提供個性化穿搭建議的朋友。“會基於你的身材、膚色,以及當下流行趨勢,給用戶做搭配,給到專業的建議。”道放向我們描述。

最重要的是,“賽博閨蜜”一定要能幫助你減少購物過程中的諸多繁雜瑣事:計算最佳優惠、幫你搶券、告訴你各種小道省錢妙招,監測何時是最佳下單時機等等。

這也是Manus帶來Agent浪潮之後,道放覺得創業時機成熟的原因:模型能夠調用內部工具,完成各項任務。而這一切,必須要建立在有足夠縱深的垂直領域數據和場景之上。

他以之前火爆的“Tiffany藍”、“牛油果綠”等趨勢舉例。這些是由各個KOL、達人營造風向,傳導到更廣大的消費者中。

“這些KOL做到的事情,就是在時尚領域‘造詞’,打造並傳播當前熱門的時尚元素。”道放認爲,結合各類公域數據加以訓練,以及用戶主動告知的喜好,大模型已經足夠有能力完成KOL所做的事:完成時尚元素的捕捉、預測以及表達,給用戶做更精準的推薦。

同時,模型將這些標籤建立好後,也可以把這套能力提供給B端,同時服務B端的品牌、達人等等,服務的場景多種多樣,包括爆款預測、爆款生成、選品決策支持,最終構建起AI電商服務體系。

但這個不可避免會涉及一個問題:道放想做的事情,看似都在大廠射程範圍內。爲什麼機會會在創業公司手中?

“首先,我們定位海外,海外電商平臺無論是生態和玩家格局都更分散,平臺壟斷程度比較低。這是更有利於大模型切入的生態——給C端做個性化定製,用戶天然就會更相信一個第三方的Agent。”道放表示。

更重要的是,道放曾在大廠內部從0到1創業,深知大廠在做決策時,需要考慮既往業務,也有資源側重的考慮——對於探索Agent這類更新的業務方向,創業公司還是有着不少時間和空間。

事實上,在離開阿里後,道放曾在朋友圈宣佈將在具身領域創業,目標是“爲機器人儘快進入千家萬戶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但他和創業核心夥伴摸索一圈,最終評估下來,具身智能如今的技術探索還相當早期,起碼要5-10年纔有可能出現商業化上的飛躍,“離消費者還是有點遠”。

爲了離消費者、市場更近,道放還是選擇暫緩具身方向的探索,把重點放到了AI+電商上。

在淘寶11年,掌管在風口上的直播電商業務,在道放身上也投下了濃重的影子——他語速極快,你甚至很難從他連續的思緒中,找到提問的切口。

道放也和普遍印象中的大廠高管不太一樣。過往印象中,大廠高管可能手握天價預算,隨對各種宏大戰略信手拈來。但我們從道放的敘述中感受到一種樸素的目標——要找到貼近用戶的場景,迅速建立起商業閉環,養活團隊。

這是從阿里離開之後,道放的第一次公開表達。以下爲我們和道放的對話,經編輯整理:

△Infimate創始人程道放 圖源:企業授權

想過做家庭機器人,但也許太早了

《智能湧現》:你離開阿里後,發的第一條朋友圈就說自己要做具身機器人,現在要做AI電商,這個想法是怎麼演變的?

道放:我是去年7月左右,阿里內部第一波GPT影響下來,就在研究AI對具身機器人和電商領域的影響。我一直呆到今年2月份,才最終決定出來創業。

其實我出來後還是在同步推進這兩個方向,畢竟具身機器人和AI電商我們都深入研究了很多年,我自己也是學計算機的。

《智能湧現》:當時想從什麼方向切入?

道放:從2023年7月開始,我還在阿里的時候,已經同時在關注具身和電商的AI應用了。出來創業後,我們把所有信息採集完,當時想過從家庭機器人開始切入。

當時,我們思考的是,具身當前的瓶頸在於真實場景的操作數據,所以從可行路徑來看,應該去切垂類場景。在垂類上面,用現有的方法可以啓動,能開始幹活,進入場景之後就能獲取更多的反饋和數據,才能迅速迭代。

我們的目標還是希望做具身機器人,但這個賽道現在處在一個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特別是第三步的精細操作,還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突破。我們估算真正能做到家庭實用級別,至少還需要5-10年。

《智能湧現》:調研完之後,怎麼看這個賽道的發展階段?

道放:具身智能實際上涉及三個技術方向。

第一個技術方向,是AI的多模態交互,涉及到交互界面跟整個認知的理解,這個其實是偏軟件,跟大模型同步發展的。它是豆包這類大模型APP的延伸,豆包多模態交互主要是文字和語音,但機器人除了語言之外,還需要控制表情、眼神、語氣、微動作等,需要更多元的交互和控制。

第二個技術方向是基於強化學習的運動能力(Locomotion),主要解決雙足行走以及全身控制。像唱歌跳舞、空翻,都是在這一部分基礎上做出來的。

最重要的是第三個方向,端到端的模仿學習,去做手的操作。手的操作纔會真正意義上替代人。

在現有技術進展上,前兩部分進展還比較好,尤其是強化學習的運動能力。我們見到的所有空翻、馬拉松跑步,全部都是這個技術的發展結果,但是這些展示的機器人很多都還需要遙控器控制的。

要做到自主操作,就需要第一步的多模態交互能力,包括表情微動作語音這部分,還有規劃層。第二步強化學習這部分也還好。

《智能湧現》:現在前兩步應該都做得不錯了。

道放:現在所有人面臨的難點是第三步的精細操作,因爲它是接觸式的精細動作,要到毫米級的精度,需要觸覺和力的反饋信息,而且需要通用性才能進入家庭,所以很難。

我在阿里時調研完後得出結論,具身機器人的發展途徑應該是切垂類,在垂類上用現有方法做啓動,雖然準確度不夠好,但通過不斷給數據,處理各種Corner Case(罕見案例)後,會做得越來越好。

問題就是Corner Case(罕見案例)獲取也是很難的,現在的高質量數據非常缺。我調研一圈下來,大家公認的還是做端到端模型是最優雅的方案,但這裏需要的起碼是十億級別的數據,現在瓶頸還是很明顯。

《智能湧現》:除了數據,還有其他難點嗎?

道放:首先是精度和力控的問題。手部操作需要毫米級的精度,而且要有力的反饋。比如你拿一個雞蛋,力度大了會捏碎,力度小了會掉,這需要非常精確的力控。現在的機器人手很難做到人手那種精細的觸覺反饋和力度控制。

其次是通用性的挑戰。不像工業機器人只需要做固定的幾個動作,家庭機器人需要處理各種不同的物體、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任務。今天可能要疊衣服,明天要洗碗,後天要整理書架,每一個任務的動作空間和要求都完全不同。

第三是數據收集的問題。Imitation Learning(模仿學習)需要大量高質量的示範數據,但收集人類精細操作的數據非常困難和昂貴。不像圖像識別可以從網上爬數據,手部操作的數據需要專門錄製,而且要保證動作的準確性。

Corner Case(罕見案例)太多了。真實環境下的變化太多了,物體的材質、形狀、重量、擺放位置都不一樣,很難通過有限的訓練數據覆蓋所有情況。

所以雖然前兩步技術相對成熟,但第三步的精細操作是真正決定機器人能否實用化的關鍵,也是最難攻克的。

《智能湧現》:這意味着落地場景很受限?

道放:現在存在明顯的技術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會有一些錯配,我們是想做“有用”比“有趣”多一點的場景的。

但用戶真正需要的那些精細操作功能,比如幫你處理日常家務、分揀物品之類的任務,技術上還遠遠不成熟;現在的機器人用得更多的還是簡單的迎賓互動、表演之類的,離真正打工還很遠。

當然這不是說它沒有價值,只是我們需要正視這個現實,同時也理解爲什麼消費級機器人市場推進得相對緩慢。技術發展需要時間,而市場也需要找到那個平衡點。

《智能湧現》:所以是因爲技術曲線發展還相對早期,才選擇考慮別的方向?

道放:在具身的第三階段,就是真正能夠自主規劃操作的部分,大家公認的終局是要建立端到端的模型。但現在的真正問題在於,這個端到端的數據驅動,目前大家用的模仿學習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通用性很差,要做出超出預期的體驗感很難。

我們想做的,還是讓機器人能走進千家萬戶,真正能幹活。

我們預計這個方向需要等待一些通用性、“大單品”出現,我們團隊擅長的部分才比較能發揮出更大的能量——做產品、做商業化。

要做“AI閨蜜”,而不是冷冰冰的推薦系統

《智能湧現》:如果具身智能賽道還太早,你後來看到了AI+電商的什麼機會?

道放:更多是因爲看到了AI技術帶來的巨大變革機會,尤其是在電商領域。我們想做的事情,本質上是在AI時代探索新的電商入口的可能性,這需要全新的視角和組織形式。我相信AI在電商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個性化推薦、內容生成方面有很大潛力。創業會給我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這些可能性。

《智能湧現》:哪些關鍵技術轉變,是比較核心的?

道放:今年年初的Manus其實是標誌性事件。

這幾年的AI應用,我會把他們分成三個階段:

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AI不再只是給你信息,而是能像一個實習生一樣,幫你操作電腦,執行一些機械但必要的工作,比如收集資料、應用濾鏡等。這種computer use的能力是有巨大價值的。

《智能湧現》:怎麼用一句話概括你們想做的事情?

道放:我們第一階段要做的是電商領域的AI閨蜜,爲用戶提供專業購買建議和陪伴式購物體驗。

《智能湧現》:你用的詞是“閨蜜”,而非助手,爲什麼?

道放:我們更想做的Agent,是類似”賽博閨蜜”的概念,我們希望這個是類似閨蜜的親密關係。

傳統的AI助手更像是工具,你問它答,但閨蜜不一樣。你跟閨蜜的關係是平等的,她也可以跟你聊一些興趣話題,她也可以聊購買建議,就像你身邊總有一個特別會買的朋友一樣。

《智能湧現》:可以算是KOC(Key Opinion Consumer,關鍵意見消費者)嗎?

道放:不是基於現有有名的KOL或者KOC的IP,而是基於這些人的專業能力。

我們希望做的是”閨蜜電商”這個場景。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閨蜜具有李佳琦的專業能力,同時能專門爲你服務,你可以隨時問她怎麼買。她的專業性體現在所有的購買決策上,在趨勢捕捉上比一般人更厲害,因爲她有更全的數據。

但同時她又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

最重要的是,她不只是給建議,還有完整的執行能力。你可以直接跟她說想要什麼,她就給你買了。

《智能湧現》:用戶要怎麼和這個AI閨蜜互動?

道放:有很多形式,單獨App是一個形式,我們甚至希望用最極簡的方式實現這個體驗——他跟你加個社交媒體加好友,每天聊微信就好了,把所有的信息源和履約都幫你搞定。

你把商品鏈接發給他,他直接幫你買。他還有很多技巧性的領券能力,你自己都搞不到的優惠,他能在各種奇怪的羣裏薅出來。

雖然我們從時尚領域開始,但本質上可以擴展到整個生活領域。

《智能湧現》:怎麼搞定履約?這個會涉及到很多終端、軟件的交互。

道放:最近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一個場景,比如你想去星巴克點一杯咖啡,這有很多人會選擇在閒魚上搶券,便宜個幾塊錢,或者找代點。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你先買券,買完券以後,你通過對話的方式找商家客服,然後你跟他講說我在哪個店裏面,我要買什麼咖啡,把這個券給我用了。用完了以後,他會告訴你有一個碼,有了這個碼你就會去自提。

現在以Manus爲代表的通用Agent,可以做到前面的部分,就是在小程序上幫你下單,但是涉及到更復雜的履約——在閒魚上比較商家,甚至看看美團、抖音、私域社羣之類的優惠券哪裏更便宜,最後下單。

大模型調用工具完成更多工作,在我們看來就有很大價值了。這就是我們看中的一個機會。

《智能湧現》:履約其實會涉及智能體在執行任務,智能體也在技術發展很早期。想做到你們的目標,難在什麼地方?

道放:這種過程一定需要更復雜的私有信息,包括把通用的知識與某個垂類應用的知識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垂類模型,才能解決很多問題。

《智能湧現》:怎麼讓這個智能體更有人味?我們過往的購物數據、互動數據可能很多都在平臺。

道放:產品形態可以非常簡單,就像一個數字閨蜜加了你的微信,每天聊天就好了,不需要很複雜的設計。

關鍵在於利用好平臺上已有的數據資產,同時建立持續的互動機制。

本質上,AI是可以基於“懂你”的基礎去收集和篩選信息的,它在趨勢捕捉上比普通人更厲害,因爲它能接觸到更全面的數據。

但光有數據還不夠,互動是核心。跟你的互動需要日常化,每天通過聊天才能真正瞭解你。

比如,和用戶聊最近的流行趨勢、明星節目如浪姐浪哥。這個AI閨蜜可以和你聊喜歡哪個選手,喜歡什麼風格。

審美可以被”元素化”,這是AI的新機會

《智能湧現》:你經歷了從貨架電商到直播電商的時代演變,每個階段,你覺得在供給和消費端都完成了什麼事情?

道放:過去幾年,直播電商的增長速度遠超大盤。但現在其實國內的電商格局已經趨於穩定,大家對直播這個形態也會有些疲憊。

直播有很多好處,但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成本太高。花那麼長時間看直播的用戶越來越少,你能看到抖音這些年也在回頭大力搞貨架電商。

這會是AI重新提供價值的機會。

《智能湧現》:怎麼定義AI起到的作用?

道放:內容電商在電商2.0時代的核心價值,是KOL、主播和主理人們完成了一場“時尚平權”。

很多高奢品牌的高定和走秀,普通消費者在日常生活裏是有點難get到(他們的厲害之處的)。但主播們把這些概念普及下來,在100到300塊錢的夏裝區間裏,就能讓你很快接觸到這些元素。

最厲害的是,主播們不僅把這些元素融到商品上面,而且還把它說出來——牛油果綠、泡泡袖、小香風、西裝版型——它實際上造了很多詞,這些都是風格元素。

這是我們在2.0時代一直在探索的邏輯。

《智能湧現》:AI能夠在2.0時代的基礎上,在哪個環節發揮最大的作用?

道放:現在的問題應該是:AI有沒有可能開啓電商的3.0時代?

這一波大模型有個很重要的變量。在時尚領域,以前不可描述的東西——本質上是審美結果,現在可以被AI學習了。

因爲數據現在夠多了,模型可以去學習時尚趨勢,把趨勢元素化,基於元素化進行捕捉和預測。

原因很簡單,主播已經把這些詞表達出來了。小紅書裏有大量的人在講這些東西,這些數據已經足夠了。當你有足夠數據的時候,AI學習這件事一點問題都沒有。

難點在於預測之後,你需要把這個東西表達出來。

我和達人主播一直有交流,有一些頭部主播講的質量,就是跟普通主播不一樣,能夠清晰地講出這個貨的特點,而且非常迅速歸納風格和元素,一下就能讓你懂。

AI的厲害之處就在這裏——它可以在大趨勢下把它元素化,學會所有優秀主播的表達能力。我們現在在不同風格下面,基本上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要基於人羣和場景做區分:年輕職場女性的OOTD、家居服飾,年輕人的party和年紀大女性的party,每種場景需求都不一樣。

《智能湧現》:所以區別是在於可以一對一互動甚至服務。

道放:內容電商時代,就算強大如李佳琦,本質上也是廣播式的一種覆蓋。

他在618前做美妝小課堂,讓女生們把自己情況——多少歲、什麼膚質、是不是敏感肌、想買什麼東西在評論區發出來,然後進行回覆。

這其實是一種個性化定製過程。但是再怎麼擴大,也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人。

加上大模型之後,AI本質上可以做到個性化定製全覆蓋。它有這個能力,可以覆蓋很多人。所以它變成了一個專業KOL的能力——趨勢捕捉、預測,以及打動人的表達,以及可以跟你一對一服務。

這就像最有錢的人有專屬造型師一樣,現在年輕人也可以有這麼有個性的穿搭師。

這也是更進一步的平權。以前是通過廣播方式普及時尚信息,現在AI可以一對一告訴你,基於你的身材、膚色和最近流行趨勢,給你搭配建議。

《智能湧現》:所以,這個AI閨蜜更多是工具屬性的?

道放:這是第一階段的能力。往後工具還可以拓展到社區,比如我們可能第二階段會上AI試衣、穿搭社區之類的功能,用戶可以在上面評價、互動,推一些很酷炫的玩法。

這就是AI閨蜜這個工具屬性的產品,加上搜索場+推薦場,可以和購買場景連接在一起。

《智能湧現》:現在產品進展情況怎麼樣?

道放:我們已經基本完成產品驗證,很快就會上線第一個版本。

AI+電商的最大價值是創造新入口

《智能湧現》:你們的目標用戶、目標市場,是什麼畫像?

道放:第一部分會切年輕人羣,因爲年輕人對AI的整個接受度會更好一些,是AI Native用戶,市場也是可能優先會選海外市場。

《智能湧現》:完全走To C路線嗎?

道放:第一階段會先從C端切入,但其實我們的能力是可以複用到B端,核心在於對趨勢的把握和供應鏈的優化。

比如,在和用戶的聊天的時候,包括用戶的反饋,以及我們去抓取市面上流行的時尚元素。

模型能在一個流行趨勢發酵週期的前期,就發現機會。一個服裝的完整週期,典型的時間大概是45天。如果商家能提早十天就感知到,那就可以快速去生產。

《智能湧現》:所以在B端,更多是在生產流程的前端,幫他們找爆款?

道放:對於B端來說,我們能提升他們的選款能力,模型把選款能力可以提高了一個門檻。我們現在模型內測的效果,爆款率10%能上升到18%。正常平均60分,我其實能做到80分,這個就是很大的價值。

《智能湧現》:海外電商市場的發展階段,和國內有多大差異?

道放:海外市場的內容電商還處於比較早期的爆發階段。我們直觀判斷相當於國內2018年左右的階段。

但海外市場的流行趨勢信息更分散,這種分散的信息其實更有價值,AI可以更好地發揮打下信息差的作用。

貨的差異也很大。比如美區,但他們內容電商的服飾品類只佔20%,國內這個比例50%。爲什麼這麼低?核心問題在於供應鏈。

以前,我們一直擔心歐美人不適應電商直播,但問題可能既是用戶習慣,也是供應鏈不足—貨不夠,自然養不成消費習慣。

直播電商必須依靠非標的時尚品類,但海外缺乏快返供應鏈。從中國海運就要一個月,清關再耽誤時間,整個鏈路太慢了。目前美區只能賣李寧耐克這種傳統品牌,缺少快時尚支撐。

從用戶習慣看,去年TikTok美區只有10%是直播售賣,70%是短視頻售賣,20%是貨架售賣。今年直播佔比提升到了15%。

《智能湧現》:所以,海外實際市場需求和供應鏈之間的空隙,就是你們的機會。

道放:現在中國快時尚這套供應鏈很多能力是溢出的,供應過剩。市場需要有一套這一塊的這個SaaS,幫助美國KOL橋接中國供應鏈。

《智能湧現》:SHEIN很早就把這個模式跑通了,他們如果願意輸出這套能力,只是差前端的KOL,如果SHEIN要做,怎麼辦?

道放:SHEIN是自營平臺,本身就是品牌。當前KOL的核心需求還是做自有品牌。如果幫KOL做品牌,KOL可能會去TikTok賣,SHEIN就變成了供貨商,做這件事情的動力可能是不足的。

而且要做這件事情,SHEIN需要改造整個設計鏈路,需要將現有的生產線和供應鏈與KOL的審美鏈接起來,服務成本很高。Tiktok這些電商平臺也很難有精力自己下場深入到供應鏈來解決問題,所以還是迫切需要第三方的服務商來解決供給問題。

從價格區間來看,目前內容電商的價格區間會明顯高於Shein目前的價格區間,因爲KOL掌握有時尚元素的定義權和傳播權。

《智能湧現》:在C端,你們要做AI閨蜜,在B端,還要做供應鏈服務的話,類似淘寶這樣的大平臺肯定會做,他們很難坐視一個新入口來顛覆他們。

道放:大廠的戰略重點和平臺屬性,決定了他們很難在垂直細分領域做到極致。

比如AI試衣在很多電商App裏的入口很深,從資源角度也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爭取。但這個功能是我們的核心業務。

另外從市場來看,目前海外電商的收斂遠比國內小,所以基於海外市場還是存在大量的機會。

《智能湧現》:這次創業的目標,是什麼?

道放:從我個人的發展經歷其實可以看出我自己的選擇偏好。雖然我過往基本都在大廠,但是基本上做得都是從0開始,或者高速增長的業務。業務相對比較獨立,決策也相對閉環。所以我自己的能力和擅長的領域還是一些高速增長的獨立業務。

我自己目前的階段,其實已經過了財務追求的階段。但是我堅信這一波AI的發展會深刻影響和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人類和自然的交互模式都有可能改變。所以我投身到這個領域,從自己熟悉的AI+電商切入,還是期待能親身參與到這個進程中,如果能做出一些不錯的產品,有我個人的簽名,我感覺還是非常興奮和值得投入的。

封面來源|企業授權

歡迎交流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