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石瀟懿
2025年8月,一則“安踏即將完成對美國運動鞋品牌Reebok收購”的消息,在資本市場與消費圈引發震動。數月前,安踏已完成對韓國最大時尚電商平臺Musinsa(慕新颯)1.7%股份的投資,以及對德國頭部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的全資收購。若上述傳聞屬實,這將是安踏今年發起的第三筆收購。
作爲中國運動鞋服行業的龍頭,安踏當前已擁有安踏主品牌、FILA(斐樂)、迪桑特、可隆、始祖鳥、薩洛蒙等超10個品牌,覆蓋專業運動、時尚潮流、戶外極限等多元場景。若Reebok(中文譯名爲“銳步”,以下直稱Reebok)正式加入,安踏“運動品牌矩陣”的拼圖將進一步完善——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其反壟斷審查風險、規模擴張陣痛以及品牌整合能力等問題的連環追問。
一
Reebok近年業績表現較複雜
關於收購傳聞,安踏方面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未收到此類的消息,對市場傳聞不予評價,建議以公司公告發布的信息爲準。”
但若交易屬實,安踏或將首先面臨中國《反壟斷法》的審查。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根據《反壟斷法》,經營者集中行爲需滿足一定條件纔會觸發審查程序。通常,審查的關鍵在於交易雙方的全球及中國境內營業額、市場份額和是否存在壟斷傾向。
根據安踏此前發佈的年報,2024年,公司全年營收708.26億元,同比增長13.6%,淨利潤155.96億元,同比增長52.4%。
而Reebok近年業績表現較爲複雜。
2022年,ABG曾預計Reebok當年的銷售額將突破50億美元,目標未來5年內達到100億美元。而公司2024年的營收業績並未公開發布——獲ABG授權經營Reebok中國市場業務的香港聯亞在2024年財報中僅提到,Reebok營收較前一年下滑19%。而據第三方機構KIKS統計,2024年Reebok中國區電商銷售額僅1.6億元人民幣。
儘管Reebok2024年業績不算清晰,但按“上一會計年度全球合計營業額120億元人民幣,或中國境內合計營業額超過40億元人民幣”的標準(國務院令第773號《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第3條),安踏與Reebok的合計營業額仍超過閾值,理論上需啓動申報程序。
但“需申報”,不等於“會被否”。
歷史上,安踏於2009年收購FILA(斐樂)中國區經營權、2019年收購亞瑪芬體育,這兩筆交易均未觸發實質性反壟斷審查。核心原因在於:其一,收購標的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較低——FILA(斐樂)中國2009年市佔率不足0.5%,而亞瑪芬旗下始祖鳥、薩洛蒙2019年尚未大規模進入中國;其二,交易未導致運動鞋服相關市場的競爭格局顯著改變。
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截至2024年底,Reebok在中國共設有36家門店,較2023年的30家略有增加,但整體規模較小,且面臨持續調整和優化的壓力。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足2%,雖未明確披露在中國市場的具體份額,但結合其銷售額和門店數量,可以推測Reebok在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份額相對較低。若安踏僅收購其中國市場獨家權益,而非全球品牌,該交易對市場份額的直接影響還是有限的。
有業內人士分析,“除非安踏通過此次收購獲得Reebok全球品牌控制權,且合併後在某個細分市場形成超30%的絕對優勢,否則觸發審查的概率較低。”
二
收購動作“永不止步”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十多年前,安踏創始人丁世忠野心勃勃的一句話,成爲安踏併購海外高端品牌的註腳。
2009年,安踏收購FILA(斐樂)品牌大中華區的商標及經營權;2016年,安踏與日本運動品牌DESCENTE(迪桑特)成立合資公司,控股大中華地區;2017年,安踏與韓國運動品牌Kolon Sport(可隆體育)成立合資公司,控股大中華地區;2019年,安踏完成了芬蘭體育用品集團Amer Sports(亞瑪芬體育)的收購,納入始祖鳥、薩洛蒙、威爾勝等多個品牌;2023年,安踏對女性運動品牌MAIA ACTIVE(瑪伊婭)進行股權收購。
2025年,安踏的收購步伐明顯提速,相關動作也更爲密集。1月3日,安踏以500億韓元(約2.64億元人民幣)購入韓國最大時尚電商平臺Musinsa(慕新颯)約1.7%的股份,該平臺聚集了約8000個韓國時尚品牌。4月10日,安踏又出資2.9億美元(約20.82億元人民幣),100%控股德國頭部戶外品牌Wolfskin(狼爪)。
而如今,安踏或將成爲美國百年老牌Reebok的新主人。
Reebok最早創立於1895年,曾憑藉帶釘跑鞋等創新技術和奧運賽事贊助風靡全球。1987年,Reebok的年銷售額達到14億美元,一度超越耐克。然而,隨着市場競爭加劇,Reebok的市場份額逐漸下滑。2006年,阿迪達斯以38億美元收購Reebok,但此後其表現未達預期。2021年,阿迪達斯再次以21億歐元將Reebok出售給ABG。如今,Reebok或將再次面臨易主。
丁世忠“豪賭”亞瑪芬時曾言:“以當今中國公司的品牌運營能力,在30年內做出一個始祖鳥或威爾遜,可能性幾乎爲零。而通過收購,並以中國市場爲潛在增長空間,則可能完成一次脫胎換骨。”
正是這種收購動作“永不止步”的打法,讓安踏用30餘年的時間,從晉江小鎮,走到了到紐約交易所,從一個以做平價運動鞋起家的中國公司,悄然成長爲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集團。
“永不止步”的規模擴張之下,安踏不可避免需要歷經陣痛。2010年前後,其旗下品牌多達20餘個,但因定位模糊、資源分散,部分品牌(如運動休閒品牌kappa)代理權被迫出售。歷經行業庫存危機後,安踏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收縮非核心品牌,聚焦專業運動與時尚潮流,才逐步走出低谷。
隨着運動鞋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安踏的收購進程已按下加速鍵。在擴張途中,各品牌都期望獲取更多資源以實現增長,而多品牌間的定位衝突與資源爭搶持續發酵,這不僅會稀釋集團的精力與資源,也會讓品牌協同效應大打折扣。如何精準定位每個品牌並給予適配資源,成爲安踏當前面對的棘手難題。
多品牌戰略的成功,最終取決於“整合能力”。順利度過多品牌收購後的“消化不良”期,纔是真正決定安踏命運的關鍵一躍。而市場留給安踏的時間不多了。
三
錯位競爭的多品牌“平衡術”
“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是安踏的核心戰略。
安踏旗下品牌各有定位:安踏主品牌聚焦“大衆專業運動”,價格帶覆蓋100-500元,核心場景鎖定跑步、籃球;FILA(斐樂)主打“時尚運動”,價格帶延伸至300-1500元,核心場景聚焦都市潮流與運動休閒;迪桑特、可隆錨定“高端戶外”,價格帶拓展至500-3000元,核心場景圍繞滑雪、徒步;亞瑪芬旗下的始祖鳥、薩洛蒙則深耕“極限專業”,價格帶突破2000元以上,核心場景聚焦登山、攀巖。各品牌的文化邊界清晰可辨,消費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會因“功能重疊”產生品牌混淆。
若Reebok加入版圖,其定位可填補“健身訓練”這一未來藍海——華源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中國健身器材市場規模達819.5億元,同比增長11.6%,預計到2029年或將突破千億大關——這些數據可以印證在中國市場,健身訓練領域正孕育着旺盛的消費需求。
而Reebok的歷史基因恰好契合這一需求:其1980年代因“健美操鞋”風靡全球,曾簽約NBA球星阿倫・艾弗森和姚明,並與CrossFit、Hip-hop等文化深度綁定。
丁世忠曾表示,收購、兼併一些品牌是安踏很重要的一個戰略,“我們有收購品牌,但想的是怎麼把品牌做好”。而安踏品牌矩陣的錯位佈局,恰是其理念的生動體現。
在運動鞋服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的今天,安踏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能否收購”,更是“如何讓新品牌在矩陣中找到生長空間”。從傳統到現代,從本土到全球,安踏正在講述一個關於文化自信與商業創新的新敘事,而這或許纔是中國品牌真正走向世界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