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農活的拖拉機,也要IPO。
作者 |筆鋒
來源 |投資家(ID:touzijias)
幹農活的拖拉機,也要IPO。
魔幻的港交所,造農機的也要來湊熱鬧。2025年,港交所主板迎來52家新上市公司,創下近年新高。但這輪熱潮不止屬於“A+H”雙重上市,更迅速演變爲一場A股撤否企業的“第二戰場”。於是,在港股上市新政刺激下,僅兩個月內,已有8家A股撤否企業轉向香港,而在這場“轉戰港股”的大潮中,濰柴雷沃的名字尤爲特別。
這家深耕農機二十年的“拖拉機之王”,遞交招股書尚不足兩月,市場便傳出其將於本週啓動香港非交易路演(NDR)的消息。儘管官方尚未確認,但這一動向還是足以點燃資本市場熱情,圍繞其IPO的討論熱度飆升。
時間倒回2021年,濰柴雷沃被整體納入濰柴集團體系,這場戰略重組,由時任董事長譚旭光親自操刀。他當時放出狠話“2025年要讓濰柴雷沃做到500億元營收。”其宣言曾引發掌聲,卻也埋下四年後的終極考題,如今四年將盡,這個曾佔據中國拖拉機市場22.6%份額的王者,必須用港股IPO交出一份遲到的答卷。
一
一句話,震動整個農機圈。
“雷沃重工一定要上市”“2025年濰柴雷沃要做到500億元營收。”這是2021年,譚旭光在整合雷沃重工時,對外拋出的目標,這一言論在當時,足以讓整個農機圈爲之一震,甚至被業內視爲“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倒不是因爲目標本身,而是因爲背景不同。
彼時的雷沃剛從福田剝離,整體注入濰柴體系,雖然在國內拖拉機和收割機市場已有領先地位,但整體業務分散、盈利能力薄弱、技術鏈條待補,距離500億營收看起來遙不可及,而當時雷沃年營收僅140億元。這一目標,既點燃了期待,也埋下了質疑的種子。
當時,外界並不看好它能快速走出重組陣痛,更沒人預料到,譚旭光上來就直接設定了一個翻倍增長的極限目標,並且只給四年時間。這種看似“不留餘地”的目標管理,並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譚旭光一貫風格的延續。這位一手打造濰柴動力、推進多輪國際併購、在商用車動力系統建立絕對優勢的製造業“鐵腕”,顯然不是來“接盤”試錯的,而是帶着一個清晰的戰略打法而來。
他很清楚,中國農業機械到了必須升級的時候,不能再靠拼低價、拼渠道、拼補貼打天下。要做大做強,就得重構技術底盤、改造製造體系,把傳統農機向智能化、高端化、平臺化邁過去,而濰柴雷沃,就是他選定的那個抓手。
它在拖拉機、收割機等主力細分領域,已積累了龐大用戶基礎和較高市場佔有率,具備良好的工程機械轉型土壤,而濰柴掌握發動機、變速箱、液壓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平臺,能夠以雷沃爲整機載體,構建一條完整的農機產業鏈。
同時,濰柴集團還可將多年積累的重型發動機平臺下放到農機系統,推動大馬力段國產動力突破,特別是濰柴雷沃首款CVT大馬力拖拉機的下線,直接打破了外資壟斷格局,成爲中國首批自主可控的高端產品。從戰略層面看,這是一種控制力的再平衡,也是濰柴推進產業鏈整合、走出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一躍。而500億元的營收目標,正是這個戰略閉環的標誌性門檻。
而隨着IPO進程推進,這場產業硬仗,已進入最關鍵的倒計時。
二
上市目標,遠比預想中更爲艱難。
四年轉瞬即逝,承諾的“終局之年”已至,濰柴雷沃的現實處境,卻遠比宣言來得複雜,資本徵途,也比設想更加崎嶇。在2021年那場重組中,“雷沃重工一定要上市”,伴隨“2025年前實現500億元營收”霸氣目標問世時,行業更多是被這份野心所震撼。
然而,眼前的數據,並不溫柔地響應這份豪情。2024年營收173.93億元,僅完成目標的34.8%,且2023年曾因排放標準升級,導致營收下滑至146.76億元,距離當初的豪言已漸行漸遠。
與此同時,雷沃在加速推進IPO的道路上,同樣波折重重。2023年3月,濰柴雷沃高調衝擊A股,創業板IPO獲深交所受理,計劃募資50億元,估值一度飆升至200億元,成爲農機圈矚目的焦點。然而,僅僅一年後,劇情急轉直下。2024年4月,深交所公告顯示濰柴雷沃及其保薦人中金公司主動撤回申請,上市計劃戛然而止。
濰柴動力給出的官方理由是“市場環境因素”,但市場並不買賬。這一年間,監管趨嚴、板塊估值低迷,疊加公司本身面臨的財務和治理結構壓力,撤回幾乎成爲必然。但濰柴並未放棄。資本路徑被堵,只能換道突圍。
今年4月,濰柴動力披露分拆濰柴雷沃赴港上市的計劃,緊接着6月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遞交申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數月前,濰柴動力還叫停了另一起分拆計劃——旗下濰柴火炬的上市進程。這一進一退之間,資本操作思路異常清晰,那就是集中資源,全力押注更具估值彈性的板塊,優先出圈。
從深市到港股,濰柴雷沃的IPO路線並不平坦,卻異常堅決。一年時間裏兩次重大變軌,一個核心目標始終未變,必須上市。面對A股窗口期不定、審覈週期拉長的現實,赴港上市不僅是路徑選擇,更是節奏博弈。而在濰柴雷沃背後,是一個千億級集團對產業證券化的極限壓強,賭注之大,幾乎不容失敗。
三
靠農業機械起家。
從1998年切入收穫機械領域起步,創始人王金富帶領團隊以“真正理解農民需求”爲原點,僅用十年便創下連續8年收割機市佔率70%的行業神話。2001年突入大中拖市場,雷沃歐豹拖拉機迅速打開局面,年出口量突破萬臺。2004年自主研發的180馬力拖拉機橫空出世,以進口產品一半的價格,一舉打破歐美壟斷,推出性價比高的國產機型。
隨後,雷沃用幾年時間建立完整銷售網絡,把機器賣遍鄉鎮、縣級市場,銷量猛增,成爲國內中高端農機玩家。此後更是打通了歐洲渠道,並在東南亞、東歐和非洲建立銷售網絡,把“中國製造”的農機賣到世界各地。
巔峯時期,雷沃一年能賣出10萬多臺拖拉機,收穫機械、拖拉機等業務,連續近20年保持全國領先,收割機更是常年第一,被業內譽爲“中國拖拉機之王”。其產品深度重塑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小麥機收貢獻度60%、水稻機收30%、耕種收綜合貢獻40%,北斗導航釐米級精度與物聯網技術,直接讓農場實現“一人管3000畝”的智慧飛躍。
可輝煌背後,危機早已埋下。2010年代,補貼退坡、行業過剩、競爭慘烈,工程機械板塊拖了後腿,主業利潤也被一點點蠶食。在這一關鍵時刻,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出手收購,2021年將雷沃收入麾下,成立濰柴雷沃重工,目標直指500億元營收。僅一年,雷沃就推出了國內首臺CVT無級變速大馬力拖拉機,徹底打破進口壟斷,出口業務猛漲,2023年同比增幅超過三成,成了濰柴體系裏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
二十多年,它從一家地方廠,變成全球農機舞臺上的硬角色,但這個“拖拉機之王”沒打算停下。現在,它把方向盤擰向資本市場,想要在港交所再加一檔,但這一次,前方的路依舊不會平坦。
它的牌面,來自於二十多年市場搏殺積累的品牌影響力,也來自於濰柴體系賦予的技術底盤和全球資源,一步步將“中國製造”刻進全球農機版圖。但它能否在資本市場獲得投資者認可,不僅取決於它的輝煌歷史,更要看它是否能在未來幾年,持續兌現當初那句震動農機圈的承諾。
如今,資本市場的風向多變,IPO的道路並不平坦,但無論外界如何質疑,這家從一臺拖拉機起步的企業,已用耐力、技術和規模,爲“中國拖拉機之王”的稱號寫下了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