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財富中文網在全球同步發佈《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此次上榜的500家公司,其資產總額與淨資產總額均創該榜單創立以來的歷史峯值。在這份全球企業實力的權威榜單中,恆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恆力)、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榮盛)、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盛虹)、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魏橋)、浙江恆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恆逸)這5家中國聚酯企業,已連續多年穩居其中。
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中國聚酯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系統性優勢”的集中彰顯,也深刻反映出我國聚酯產業強勁的發展韌性——國內聚酯企業在應對地緣衝突、原材料價格波動、貿易壁壘等多重風險時,憑藉全產業鏈佈局、技術迭代升級、靈活的市場響應機制及全球化資源配置能力,不僅實現了自身穩健發展,更持續鞏固了中國在全球聚酯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成爲支撐全球紡織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力量。
規模效應與全鏈整合鑄就企業核心競爭力
期貨日報記者注意到,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恆力再度登榜,榮列第81位,已連續9年登榜;榮盛榮升第118位,較去年提升20位;盛虹居第161位,連續6年登榜,排名逐年上升;魏橋連續14年上榜,位列第166位,較去年提升9位;恆逸躍居第220位,較去年提升23位,連續5年穩居榜單。
“國內這5家聚酯企業連續多年上榜且排名穩步提升,絕非偶然。”中基寧波基礎化工事業部研究總監郝曉宇告訴記者,這一現象印證了國內聚酯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和優勢與日俱增,更反映出企業在規模擴張、技術升級、產業鏈整合等核心能力上的深度構建。
對此,浙江恆逸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王廣前也認爲,多家國內聚酯企業入圍世界500強,體現了頭部企業深耕聚酯產業多年,從終端逐步向上游產業鏈延伸做大做強,經營穩定性、抗風險能力與發展韌性均顯著增強。
據郝曉宇介紹,我國聚酯產業從無到有歷經數十年,從最初的國營企業先行佈局,到後期民營項目百花齊放,國內聚酯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穩步提升。
“以PTA爲例,近20年來全球產能增速主要由國內裝置投產貢獻。截至目前,中國PTA產能約佔全球的80%,在全球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稱。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當前中國聚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規模效應與全鏈整合能力。
“聚酯行業頭部企業規模效應明顯,中國連續投產多個超大型民營煉化一體化項目,這些項目開創了‘化工品產出率70%’的先河(遠超行業平均產出率40%~50%),能以同等原油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產品,符合我國‘減油增化’的大方向。且大多實現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鏈閉環,通過‘煉化—芳烴—PTA—聚酯’佈局,在商品價格波動時可調節各環節產出,實現綜合利潤最大化。”郝曉宇說。
值得一提的是,上榜的5家企業雖產業佈局各有側重,但均涉足聚酯—紡織產業。其中,魏橋作爲全球紡織產能龍頭,構建了“紡織—印染—服裝家紡—再生棉”的完整閉環產業鏈,通過技術創新與數智化轉型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能耗,增強了抗風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恆力、榮盛、恆逸和盛虹則作爲傳統聚酯企業,完成了從下游聚酯向上遊煉化的一體化佈局,依託煉廠實現常規化工品規模化生產,同時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以技術創新和戰略轉型強化企業韌性,成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在國投期貨化工首席分析師龐春豔看來,這5家企業依託我國紡織服裝製造業的堅實基礎發展壯大,在具備產業鏈一體化和規模化優勢後,持續推進升級改造,向高科技和數智化方向轉型,在各自領域保持先進性。
據瞭解,與歐美化工巨頭“自上而下”的佈局不同,這5家企業採取“自下而上”的產業鏈佈局模式。其中,恆力的“原油—聚酯—紡織”全鏈條、榮盛的“原油—PTA—紡絲”體系均屬典型。這種佈局通過減少中間環節損耗、優化資源配置,既實現成本端的持續壓縮,又保障供應鏈在市場波動中的穩定性,構成規模效應的核心載體。
“從共性來看,一體化產業鏈佈局是國內聚酯企業強競爭力的核心基礎,確保了成本與供應鏈安全。”遠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烴事業部總經理戴煜敏表示,通過煉化—PTA—聚酯—紡織全鏈條覆蓋,企業能夠鎖定各環節利潤(如PX毛利最高時佔聚酯鏈60%)。
據他介紹,2024年PTA價格下跌時,恆力靠煉油板塊盈利彌補,榮盛通過烯烴深加工對沖風險。此外,這些企業還通過全球化資源與市場佈局對沖地緣風險,例如恆逸文萊項目就近獲取低硫原油,魏橋在幾內亞控制鋁土礦以保障電解鋁原料供應。
同時,這些企業通過市場滲透和物流整合提升效率。“盛虹產品出口至歐美、日本、韓國,恆力重工船舶訂單排至2029年,每家企業都在佈局優勢板塊並進行整合。”在戴煜敏看來,國內的政策支持與產業集羣賦能形成高壁壘,使東南亞企業難以複製,歐美企業難以在成本上與之競爭。
聚酯紡織行業遭遇複合型風險挑戰
在全球經濟格局風雲變幻的當下,聚酯紡織行業正深陷關稅摩擦與 “內卷”的雙重泥沼之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從產業根基來看,聚酯紡織行業長期遭受產能與消費的雙重擠壓。”郝曉宇表示,以往東南亞的產業轉移及海外需求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需間的尖銳矛盾。然而,今年行業形勢急轉直下,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對需求端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在需求前景黯淡的情況下,生產企業成品庫存高企。爲增強靈活性,企業在訂單不足時傾向削減原料備貨量。市場貿易商也因行情難以捉摸而更加謹慎,強化風控措施,而價格的劇烈波動更讓貿易環節雪上加霜。”她稱。
據瞭解,在關稅壓力下,多數商品遭遇訂單轉移和利潤壓縮的難題。以聚酯下游產品爲例,其長期處於虧損狀態,滌綸短纖理論虧損達211元/噸,聚酯瓶片虧損339元/噸。再看純滌紗32支紗線,其絕對價格大跌10.7%,這無疑給生產企業帶來了沉重的經營負擔。
龐春豔告訴記者,目前我國聚酯產業鏈從PTA到下游長絲、短纖和瓶片已實現淨出口格局。但瓶片出口增加的同時,面臨全球各地的反傾銷壓力;PTA和滌絲的出口在關稅政策影響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據戴煜敏介紹,2025年7月29日中美斯德哥爾摩會談後,美國對華紡織品綜合稅率維持30%(基礎關稅10%,芬太尼稅20%)。“這一政策下,越南滌綸長絲對美出口同比增長37%,而中國同類產品份額下降52個百分點。”戴煜敏表示,部分企業爲降低風險,在合同中加入關稅熔斷條款,如紹興部分紡織企業規定“若關稅超15%,訂單自動作廢”。“一季度化纖出口增速從預期8%降至6.47%,4月單月對美出口驟降11%,數據也直觀反映出關稅摩擦對紡織聚酯企業的衝擊。”他稱。對織造企業而言,美國的訂單大幅減少,已生產而未發的貨物積壓在倉庫,資金週轉困難。“由於關稅政策僅推遲實施,企業只能爭搶原有訂單出口,不敢新增大量訂單。聚酯工廠面臨原料成本高、下游需求弱、庫存壓力大的困境,只能減產維持。”戴煜敏稱,貿易商因關稅政策不確定,接單謹慎,中間環節囤貨減少,部分客戶轉向越南等地採購,以減少貿易壁壘。
對此,王廣前也向記者證實,聚酯紡織行業在關稅摩擦下,外需衝擊增大,原料價格波動加大。“儘管聚酯紡織製成品的終端訂單部分轉移至東南亞國家,但由於我國聚酯產業鏈化纖原料競爭力強勁,東南亞國家接到歐美訂單後仍需進口我國化纖原料,使得今年我國聚酯長絲和短纖出口量增速較高,短纖出口增長31%,達81萬噸。”他稱。
從“反內卷”角度來看,當前,聚酯行業呈現產能利用率分化的態勢。“以FDY爲例,開工率下降10個百分點,利潤分配嚴重失衡,PX環節利潤佔比達42%,而下游普遍虧損,庫存居高不下,滌綸長絲庫存較5年均值高25%。”廣發期貨分析師苗揚認爲,行業普遍聚焦成本與需求問題,尤其是海外市場,若需求持續萎縮,國內腰部企業的經營穩定性將受到影響。
在他看來,2025年行業風險呈現新特徵:一是複合型風險疊加,關稅與海運成本形成 “雙重成本牆”,政策調控與需求疲軟產生共振;二是產業鏈風險傳導加速,關稅波動通過訂單、開工率、庫存等環節迅速傳導至原料端;三是新風險點不斷湧現,包括新興市場反傾銷政策不確定性、聚酯薄膜技術壁壘及生物基聚酯合規成本增加等。面對海外佈局風險,企業依賴的傳統應對手段,如簽訂長單協議、調節庫存、綁定大客戶等,在當前複雜環境下侷限性日益凸顯。
“長單協議在原料價格劇烈波動時缺乏彈性,可能導致成本與市場價格倒掛;庫存調節受海外供應鏈效率低下制約,海運延誤、配套不足常使庫存策略失效;大客戶綁定雖保障了訂單量,卻易因議價能力失衡導致利潤被壓縮,且過度依賴單一客戶會放大需求波動風險。此外,傳統手段多聚焦單一環節優化,難以應對地緣政策、合規成本等系統性風險,應對複雜環境的適配性不足。”苗揚表示,聚酯產業企業需實現從風險管理到競爭力提升的破局,以期貨市場爲核心工具,構建全鏈條風險管控體系。
期貨衍生工具助力聚酯企業逆勢突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和爲41.7萬億美元,超過全球GDP 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長1.8%;上榜門檻提升至322億美元,較去年增加1億美元;所有上榜公司淨利潤總和爲2.9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4%。在這樣的全球經濟格局下,國內聚酯企業業績逆勢增長,背後離不開全鏈條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期貨工具在其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據瞭解,上榜企業作爲國內優秀民營企業代表,已形成各自的風險應對機制,通過衍生工具降低原料採購與產品銷售中的價格波動風險。其中,基差貿易模式既助力現貨貿易順利推進,又能通過金融工具化解現貨波動風險,在擴大貿易規模的同時實現利潤相對穩定。
在戴煜敏看來,大型聚酯工廠已普遍運用期貨工具鎖定原材料成本。以基差後點價模式爲例,2022年1月底,受外圍因素影響,聚酯工廠原材料(乙二醇)價格短期上漲近15%,期現服務商隨即推出“基差採購+盤面後點價”模式:聚酯工廠與服務商簽訂暫定價交割合同以保障生產需求,在雙方協商的期限內完成期貨盤面採購,從而鎖定原料成本。
“這一模式既避免了原料價格波動對開工負荷的影響,又讓企業有更多機會鎖定更低成本。”戴煜敏稱,當前原料市場已普遍採用“期貨價格+升貼水”的貿易模式,並逐步演化爲工廠的基差後點價模式,方便企業對已售產品進行利潤套期保值,提升經營收益。
“期貨衍生品已成爲聚酯產業鏈企業提升風險免疫力的核心工具。” 戴煜敏表示,在關稅摩擦加劇、成本波動頻繁的背景下,企業通過構建全鏈條套保體系、跨市場對沖及利用期貨信號輔助決策,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在郝曉宇看來,期貨衍生品助力聚酯企業提升風險免疫力的具體路徑主要在於聚酯企業構建了“原材料採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全鏈條套保體系,包括單一品種套保、跨品種套利等價格波動對沖手段。
“目前聚酯產業鏈的上下游產品均已上市期貨品種,方便產業鏈企業通過買入原油期貨或石腦油紙貨、拋空PTA或短纖期貨等方式鎖定全鏈條生產利潤,保障生產經營穩定。”王廣前表示。例如,今年 PTA與原油、石腦油的價差出現三波寬幅震盪,企業可通過買入原油鎖定原料成本,同時做空PTA期貨鎖定產業鏈利潤,藉助這一組合價差的高拋低吸賺取穩定利潤,緩解了產業利潤壓縮時的經營壓力與虧損減產風險。
龐春豔表示,期貨和期權的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功能,有助於企業及時調整產業佈局,避免產能過度擴張導致的利潤下滑。“對下游聚酯企業而言,差異化發展是重要方向,而常規產品更需通過金融衍生品降低原料採購成本、鎖定銷售價格、優化庫存管理,從而應對市場劇烈波動。”她稱。
“當前期貨、期權及場外期權已被市場普遍接受,聚酯企業也會根據不同市場環境選擇風險管理方式。”在龐春豔看來,未來,國內聚酯企業需進一步優化風險管理框架,提升衍生工具應用的靈活性,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持續突圍。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