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關乎國運,已經成爲各界共識。
今年年初,DeepSeek不僅驚豔了中外科技圈,更在全球政策、資本、產業層面引發了連鎖反應。
在爭奪AI時代話語權的關鍵期,全球頭部AI企業的發展不僅決定自身存亡,更關乎其所屬國家能否主導規則制定權。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直言,AI模型將有一個全球性的開源標準。“從國家利益來說,採用美國標準很重要。”
於是我們今年看到了AI agent的爆發式增長、應用層出不窮,點燃了全行業參與的熱情,儼然成爲了最熱話題。
在輿論焦點之外,AI大模型所依賴的底層技術和算法突破,也推着目前被稱爲“AI最大落地場景”的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開啓全球規模化落地競速賽。
去年7月在武漢火出圈的“苕蘿蔔”——蘿蔔快跑今年正式向海外擴張,趕在美國自動駕駛出行公司Waymo、特斯拉Robotaxi之前,搶佔市場先機,率先全球規模化落地。
從2月官宣出海至今,不到半年時間,蘿蔔快跑先後落地迪拜、阿布扎比,與Uber、Lyft等全球主要出行平臺達成合作。其中與Lyft的合作,計劃在歐洲市場部署數千臺無人駕駛汽車,打造歐洲最大的自動駕駛車隊。
Robotaxi的全球佈局已成爲大國科技競爭的延伸,是技術之爭,更是標準之爭,與AI大模型領域一樣,不僅關乎企業的生存,更將決定未來產業的走向。
Robotaxi競賽提速
木頭姐Cathie Wood曾直言,10年前預期能夠實現自動駕駛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分別是美國的Waymo、特斯拉和中國百度的蘿蔔快跑。
十餘年積累,一朝成熟。今年上半年,這三家公司已迅速進入跑馬圈地的火拼階段:
3月,蘿蔔快跑與Robotgo合作,打造中東最大無人駕駛車隊。特斯拉Robotaxi拿到美國加州網約車許可證,Waymo隨即擴大在美服務範圍;
4月,Waymo宣佈在日本東京啓動道路測試;
5月,蘿蔔快跑在迪拜開始道路測試,有消息稱海外已拓展至瑞士和土耳其;
6月,特斯拉 Robotaxi 於美國得州奧斯汀啓動運營;Waymo 申請紐約市運營許可,其加州服務範圍擴大 50%;蘿蔔快跑則在香港獲批測試;
7月,蘿蔔快跑宣佈與全球最大的出行平臺Uber達成戰略合作,年底前先進入亞洲和中東地區,再逐步擴展至全球其他市場。Waymo宣佈奧斯汀運營範圍從37平方英里擴大到90平方英里;
8月,蘿蔔快跑宣佈與北美第二大出行平臺Lyft達成戰略合作,2026年率先落地英國、德國,隨後將在歐洲市場擴大至數千輛。
蘿蔔快跑無疑是三家中全球化推進跑得最快的一家,而奔跑速度與落地能力、技術實力息息相關。
目前全球並沒有統一的自動駕駛准入標準,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同一國家內不同州市、區都有不同的規則,因而增加了Robotaxi全球規模化落地的難度和門檻。
特斯拉原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歐洲推出完全體FSD,但受限於歐洲嚴苛的自動駕駛規則一直沒有被批准。6月11日,馬斯克曾直接在X上抱怨遲遲等不到荷蘭政府以及歐盟的批准。
歐盟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標準堪稱全球最嚴,目前暫無Robotaxi車隊在歐洲大規模落地。這意味着,蘿蔔快跑此次與Lyft合作,或將成爲第一個在歐洲規模化落地的玩家。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Lyft是美國第二大出行平臺,2024年約佔美國34%市場份額。今年4月,Lyft從奔馳與寶馬手中買下歐洲網約車平臺FreeNow打開歐洲市場,FreeNow服務覆蓋9個國家,超150個城市,630萬乘客。
Lyft在歐洲市場選擇蘿蔔快跑而非美國本土企業,主要原因在於蘿蔔快跑在中東高溫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多元規則市場的落地經驗。
比如在右舵左行地區的落地經驗。
蘿蔔快跑、Waymo、特斯拉的主要測試地都是左舵右行。而右舵左行地區因方向盤位置、道路標識識別、會車邏輯等與左舵右行不同,因此對自動駕駛車輛的技術適配要求更高,也是頭部Robotaxi全球化佈局時需要攻克的難點。
三家之中,目前只有蘿蔔快跑打通了右舵左行地區。香港是中國爲數不多的右舵左行城市,2024年11月,蘿蔔快跑獲得香港首批相關牌照並開啓道路測試,蘿蔔快跑也是香港首家能夠在公開道路上行駛並獲批載人測試的自動駕駛車輛。
除此之外,蘿蔔快跑基本可以複製國內的成功經驗,不需要從零開始做本土化適配。
例如,最近蘿蔔快跑自動駕駛車隊獲准直接進入迪拜標誌性城區測試,一步跨入城市級應用階段,不需要再走“場-路-區”的測試。即先示範場測試,再進入示範道路測試,接着進入示範區測試的過往自動駕駛車隊落地測試流程。
這得益於百度Apollo的端到端大模型Apollo ADFM。百度自2013年開始佈局自動駕駛,蘿蔔快跑無人車已迭代到第六代,採用“大模型+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百度自動駕駛技術部總經理徐寶強曾稱,在有了端到端大模型後,一座城市從0到1完成全域無人駕駛運營準備,只需要半年。
資本市場驗證了Lyft加入“蘿蔔朋友圈”的選擇是正確的:8月4日Lyft與蘿蔔快跑官宣合作後,股價一度連漲兩天,報收14.51美元。花旗分析師在報告中稱,蘿蔔快跑與Uber、Lyft的合作凸顯了百度在全球Robotaxi領域的認可度,持續增強商業前景。
Lyft的CEO連夜在LinkedIn上分享了這個好消息:“蘿蔔快跑的成就有目共睹,提供覆蓋15個城市的1100萬次服務,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第六代車是專爲自動駕駛而生的無人車。 這意味着我們能將無人駕駛出行服務,連同安全、可靠與隱私保護,帶給數百萬歐洲用戶。”
相比之下,Waymo雖然在美國多個區域有不俗的運營成績,但其測試範圍侷限在北美,尚未證明其在歐洲左舵右行和複雜交通路況下的技術能力。
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在人機共駕的L2-L3階段表現優秀,但到了L4-L5的Robotaxi階段卻難以處理複雜場景。在奧斯汀首秀上,特斯拉Robotaxi仍需要配備安全員,且無法處理前方車輛倒車等複雜場景。
Robotaxi:不容有失的戰場
如今的Robotaxi已正式跨入商業化階段,高盛研究員在一份報告中稱,投資者已無需關注“技術是否可行”更應將關注焦點轉向市場規模與潛在增速。
ARK研究預測,到2030年全球Robotaxi數量將達到約5000萬輛,市場規模可能達到約10萬億美元,爲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製造商、車隊所有者和自動駕駛平臺提供商創造約34萬億美元的企業價值。
政策方面,美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傳統汽車製造國早已經針對自動駕駛立法,並從國家戰略層面實施產業部署。此前,英國《自動駕駛汽車法案》獲得王室批准,爲無人駕駛產業在英國的發展建立了全套的法律框架。
Robotaxi涉及AI、汽車產業、出行生態、物流貨運等多個行業,Robotaxi話語權是一場關乎未來物理世界規則話語權的重要博弈。
如果說生成式AI是信息革命的加速器——快速提升人類處理信息的效率的“軟基建”;那麼Robotaxi就是物理革命的推進器,是緩慢但深刻地改變人類在物理空間的移動方式的 “硬基建”。
也因如此,美國從去年9月開始,對中國智能汽車頻出禁令。
2024年9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以國家安全之名,提議禁止銷售或進口集成了來自中國相關特定軟硬件的網聯車。美國商務部信息和通信技術辦公室負責人利茲·坎農預計, 任何在中國生產並在美國銷售的汽車都將被列入禁令範圍 。
今年1月,美國商務部有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爲由禁止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美國開展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軟件禁令將於2027年起生效,硬件禁令根據車型分別於2029、2030年實施。
與此同時,降低美國自動駕駛監管門檻,簡化流程以支持本土自動駕駛企業的發展。在政策支持下,Waymo不斷擴大運營區域,每週單量從5萬單翻3倍至15萬單,反超蘿蔔快跑。
在如今的全球局勢下,中國科技企業更應積極出海,在全球舞臺上爭奪話語權,定義新規則。這場沒有硝煙的競速,關乎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成敗,更關乎一個國家在AI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行業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