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素以善於自我包裝聞名,其在國際上塑造的彬彬有禮、紀律嚴明、講道理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某些根植於行爲模式深處的特質,縱使精心修飾,終有顯露之時。
昨日,臺積電曝出重大消息:公司內部員工勾結日本企業“東京電子”,意圖竊取其最先進的2nm芯片生產技術!
這一醜聞,無疑撕開了日本光鮮外表下最真實的一面。
要理解這一事件的衝擊力,不妨先回顧下日本芯片產業的興衰。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芯片製造領域一度領跑全球,但自上世紀 90 年代起,受美國刻意打壓及自身技術路線選擇(如堅持不採用 “浸潤式光刻” 技術)的影響,其先進製程能力逐漸落後。
如今,在全球芯片先進製程的競賽中,日企已難覓身影,僅在少數細分領域尚存競爭力。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個月,日本半導體企業 “東京電子” 突然宣佈 “計劃 2027 年實現 2nm 芯片量產”。
這一消息的震撼程度,不亞於 “某國宣佈 2027 年推出首臺國產 EUV 光刻機”—— 要知道,目前技術最領先的臺積電計劃於今年年底量產 2nm 芯片,三星預計明年年中,英特爾甚至仍在 3nm 製程摸索中。對於沉寂了 20 餘年的日本芯片產業而言,這樣的 “跨越式目標” 難免令人生疑。
起初,行業內多將其視爲企業 “放衛星” 式的宣傳,除少數吹捧 “日本工匠精神” 的聲音外,多數專家並未過多關注。
直到臺積電的竊密事件曝光,人們才恍然大悟:東京電子的 “底氣”,竟源於非法手段。
據瞭解,東京電子僱傭了一名臺積電的前員工,由他做聯絡人,向新竹臺積電總部的兩名工程師下達指令,拍攝了至少400張臺積電試產2nm芯片的照片,傳回了日本國內,以便搞清工藝流程。目前,三名涉案員工已被羈押,另有兩名下載文字資料的員工取保候審。
按照日本企業過往的公關套路,或許不久後東京電子就會召開新聞發佈會,以一場 “誠懇” 的鞠躬道歉試圖了結此事。但這種流於形式的歉意,真能彌補技術竊密造成的損害嗎?恐怕不過是 “認錯快、再犯也快” 的循環重演。
更值得深思的是臺積電的保密體系。其保密措施向來以 “銅牆鐵壁” 著稱:例如在大陸的工廠,工藝流程需由臺灣省總部在生產前臨時發送至機臺,生產結束後自動刪除,幾乎做到了極致。爲何此次會被幾名員工輕易突破,讓數百張核心照片流出?
表層看是管理疏漏,深層則可能與歷史遺留的思想誤區有關。臺灣曾長期遭受日本殖民統治,部分人對日本抱有莫名好感,極端分子甚至將日本視爲 “祖國”。
在這些人眼中,向日本 “傳遞” 技術或許不算 “竊密”,反成了所謂的 “共享”。這種滲透在思想裏的 “殖民遺毒”,比技術竊密本身更令人警惕 —— 它模糊了國家認同的邊界,削弱了守護核心利益的意志。
這種“親日情結”的危害,遠不止於一次技術泄露。試想,如果竊密者面對的是其他國家,他們還會如此“心甘情願”地配合嗎?答案不言自明。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