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提車先強收全款!小米購車“霸王條款”曝光

電車界
08/07

點擊上面↑“電車界”關注記得加“星標”!

電車界8月7日消息

小米汽車再陷爭議。

近期,有大量小米汽車預訂用戶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

部分消費者在車輛尚未排產或距離交付日期還有半年之久,但卻突然收到銷售通知,要求7天內付清全部尾款,否則訂單將被取消,且金不予退還。

更離譜的是,即便車輛到店後,部分交付中心仍要求“先付尾款才能驗車”,導致消費者面臨“開盲盒”風險——若發現質量問題,已無議價主動權。

這種“未驗貨先掏錢”的模式,像一根導火索,瞬間點燃了消費者對“霸王條款”的集體聲討。

細看小米的購車協議,爭議其實早已埋下伏筆。

條款中寫明:用戶一旦鎖定訂單,小米就有權“隨時通知支付餘款”,且必須在7天內付清全款,否則視爲“根本性違約”,不僅訂單作廢,定金也直接沒收。

更關鍵的是,用戶想買車就必須勾選同意這一條款,毫無協商餘地。

諷刺的是,小米官方此前高調承諾“支持驗車後再付款”,而現實中車主們卻頻頻遭遇“先交錢才能看車”的流程,官方宣傳與實際操作徹底割裂。

一位杭州用戶的遭遇堪稱典型:去年4月下單,7月提車計劃被推翻,12月突被催款,付款後竟被告知重新排隊,最終延遲9個月纔拿到車。

所謂“用戶至上”,此刻顯得格外蒼白。

小米或許有自身的難處。

行業分析師算過一筆賬:若每月3萬臺訂單中半數被要求提前付款,按均價12萬元計,小米可提前鎖定約18億元現金流。這對一個產能爬坡、資金密集的新入局者,無疑是筆誘人的“無息貸款”。

但代價呢?

消費者被迫承擔了車輛質量風險、資金佔用成本和交付的不確定性。

特斯拉蔚來等品牌普遍允許用戶驗車後付款,比亞迪吉利也採用“提車結清尾款”的行業常規操作時,小米的強勢條款便顯得格外刺眼。

輿論持續發酵下,小米7月交付量破3萬輛的亮眼成績,反而成了一種反諷:當銷量狂奔時,服務若跟不上,每一次流程上的“不近人情”都在透支品牌長期積累的信任感。

畢竟,沒人願意爲“霸王條款”站臺,更不願爲“盲盒式購車”買單。

你也可以關注其他賬號內容。

掃碼加入電車界車友羣!!!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