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蘇揚
“他們要回家了。”
8月7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與 CEO蒂姆·庫克握手時,用這句話定義了雙方的最新“交易”。
特朗普強調,蘋果公司正在加快製造迴流美國的進程,“我們在美國本土做事,而不是在其他國家,在遙遠的地方,這不是很好嗎?”
事情起源於蘋果提出的“美國製造計劃”,該計劃將在四年時間總計投資6000億美元,推動蘋果供應鏈相關製造迴流,以增加就業機會。整體投資規模,相比兩個月前,多出了整整1000億美元。
作爲該計劃的“當頭炮”,蘋果承諾斥資 25 億美元,在位於肯塔基州哈羅茲堡的工廠生產在全球銷售的所有iPhone和Apple Watch的蓋板玻璃。
劃個重點:6000億美元的四年期投資計劃,旨在推動全球企業在美國本土生產和製造更多蘋果的關鍵零部件。
除了康寧,蘋果的其他合作伙伴還包括相干公司、環球晶圓(美國)、 、 、三星、 和等等。另外,蘋果還承諾加大對美國本土製造芯片的採購,幫助先進芯片在美國生產、銷售端到端閉環,同時在美國生產組裝Apple Intelligence的服務器。
以上基本就是蘋果與特朗普的交易主要細節,蘋果官方還做了一張圖(如下),概括得非常清楚。
蘋果6000億美元投資美國製造計劃概覽01、蘋果用一隻腳“重返美國”
顯然,特朗普的需求和蘋果的交付存在偏差。
特朗普想要的是iPhone在美國的組裝製造,前幾個月就放狠話要求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必須在美國製造,“否則蘋果公司必須向美國政府繳納至少25%的關稅”。
蘋果的交付則是整個iPhone及其他蘋果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在美國製造。
特朗普此前在社交媒體上對蘋果發出“關稅威脅”
在現場媒體問答環節,就有記者直接問到了關於iPhone在美國組裝的問題。顯然,基於商業考慮,這個問題的答案必然是“否”。
但對於庫克來說,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在那種要把美國製造“做大做強”的熱烈氛圍裏,真實的答案很難說出口。
因此,沒等庫克回答,特朗普就用“需要一些時間”來替庫克解圍。
“我們一直在討論這件事,整個項目在其他地方已經部署了很長時間,包括成本等等,”特朗普說。“但我認爲我們或許能給他足夠的激勵,讓他有一天能把這個計劃實現。”
其實,影響蘋果組裝線迴歸美國的關鍵不在於激勵,而在於效率。
“蘋果公司長久以來的策略是深耕中國製造,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策略,在當下的國際環境已非最優選擇,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是大勢所趨。”資深供應鏈行業專家王多表示。
蘋果製造遷移的策略核心是“製造工藝和效率”,基於地區的產能、效率進行動態分佈,iPhone年度旗艦的主要產能在中國,AirPods這類產品逐步放在越南、印度。
“東南亞工廠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產能爬坡才能達到中國目前的製造水準,”王多解釋道,“高端消費者對產品瑕疵的容忍度低,任何質量問題都可能損害品牌忠誠度,高端製造通常優先考慮中國。”
儘管對iPhone在美國製造滿懷期待,但面對6000億美元的投資、本土供應鏈建設以及創造就業崗位這個前提,特朗普對蘋果有限度的“重返美國”也算是接受了,籠罩在蘋果頭上的關稅警報短期內也被消除。
所以,特朗普說,“如果你在美國建廠或承諾在美國建廠,即便沒有開始生產,也不會被徵收關稅。”
很多人會問,如果是承諾建廠就會獲得關稅豁免,大家都只承諾不落地怎麼辦?其實特朗普在發言中有補充說明,他說“如果出於某種原因,你說你要建廠但卻沒有建,那麼我們會追溯收費,累計起來,你必須在以後支付,這是有保證的。”
因此,靠開空頭支票是不可行的,基礎的投資必須要鋪下去,廠子最終也都要蓋起來。02、原產美國的iPhone,3500美元
iPhone在美國組裝,效率低是一個原因,成本高是另一個原因。
根據蘋果本財年第一季度的報表,在中國大陸、印度組裝的iPhone,物料成本差不多佔零售價的45%左右,組裝費佔10%,物流費佔6%,毛利率39%左右。
以一臺256GB的iPhone 16 Pro Max爲例,零售價格1199美元,按成本佔比計算,其中BOM成本爲540美元。如果以進口零部件的形式到美國的產線上組裝,按40%的電子零部件平均關稅,預計BOM成本超過750美元。
考慮到美國的物流轉運效率,按兩倍預估,物流成本也接近150美元。
在美國組裝iPhone,所有費用當中,最大的增項是組裝成本,這其中涉及到多重因素,包括:工人的招聘難易程度、薪資標準、排班制度等影響,行業普遍預計爲亞洲的10倍,或可高達1200美元。

256GB iPhone 16 Pro Max在亞洲、美國生產的成本差異,單位爲美元,騰訊科技製表
在物料、組裝和物流部分的成本超過2000美元的情況下,還要保證39%的毛利率,那麼製造一部純美國產的iPhone,最終零售價格將達到3440美元,是亞洲生產的2.86倍,僅組裝成本就超過了在亞洲製造的iPhone的零售價格。
在3440美元這個零售價格下,物料、組裝、物流的成本佔比分別爲22%、35%和4%,組裝費用可謂一騎絕塵。
不過,3440美元是在維持39%的毛利率水平下計算而來,如果將毛利潤仍然鎖定在468美元,美國產的iPhone擁有接近872美元的降價空間,最低價格爲2568美元,此時毛利率爲18.22%。
券商Wedbush科技分析師Dan Ives也在研報中指出,在美國生產一部iPhone,最終價格將會漲至3500美元,他還強調,這種組裝線的遷移需要10年的準備週期。
在供應鏈行業專家王多看來,如果蘋果不得不在美國生產,必然要選擇降價,核心在於公司願意讓渡多少毛利給消費者。
“在銷售旺季,蘋果可能願意低價保量,因爲華爾街投資者通常對同比增長的幅度比較敏感。假設蘋果壓縮毛利率至20%,最終零售價可能也依然高達3000美元。”
無論是3440美元,還是3000美元,進口產品與本土製造的差價最高接近2000美元的情況下,庫克會怎麼回答iPhone在美國組裝的問題?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就在研報中指出,美國對進口iPhone開徵25%關稅,不足以推動蘋果把生產搬回美國。天風證券分析師、知名蘋果爆料達人此前也表示,“就獲利而言,蘋果公司爲在美國市場銷售iPhone承受25%的關稅,遠好於將iPhone組裝線搬回美國。”
當然,這個大前提是隻有25%的關稅。03、卡點:iPhone組裝的自動化率
如果將產品的大規模“Just-in-time”生產作爲衡量制造能力的標準,可以確定的是,高端製造迴歸美國仍然道阻且長。
在2019財年第三季度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曾提到“我們從上海工廠的建設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平均每輛車的生產過程成本預計將會比現階段美國境內生產線低。”
具體低多少?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致股東信中,給的答案是65%。
2024年,曾出售過一款由American Giant 在美國本土投資代工製造的12.98美元的T恤,該公司CEO溫思羅普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說,American Giant能與中國、越南等產地競爭,前提是流程自動化。“只要不需要大量勞動力,你幾乎可以在這裏製造任何東西,”溫思羅普說。
挑戰恰恰在於,iPhone製造的自動化程度仍然偏低。
The Information也曾在報道中披露:蘋果對iPhone組裝的自動化程度目標爲50%,相關的供應鏈企業也在推動該目標的落地,但受制於投入產出比、生產良率問題,短期內仍然無法實現。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在高度自動化製造時代到來之前,將iPhone的組裝線安置在美國,就必須承擔單臺設備高達1200美元的組裝費用,這個價格相當於現有的256GB版iPhone 16 Pro Max的零售價。
據王多透露,除了人力成本,美國各個領域的製造企業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效率問題,包括勞動力的供給、技術工人的供給、良品率、每小時出貨量(UPH)等等。要在美國本土復現亞洲的水準,製造業企業還有很長的路。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勞動力市場對蘋果這樣存在“季節性敏感”的消費電子產品品牌來說,有一個巨大的吸引力——極其成熟的用工體系——在銷售旺季之前,代工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招聘到大量熟練工人,同時提供相對足夠的生活相關基礎設施,並在淡季靈活削減用工需求。
而在美國,受當地法規的影響,勞動關係的建立和解除都有更長的週期,同時本土基建速度也制約着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配套設施。
儘管美國市場對iPhone製造迴流“不太友好”,但蘋果仍然提前做了佈局。
公開資料顯示,在供應商的支持下,蘋果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實際設有組裝線,主要負責生產Mac Pro這類臺式機產品。
與iPhone、iPad這類移動設備相比,電腦檯式機通常對組裝精度要求較低。
從蘋果整個製造體系來看,德州的桌面產品組裝產線,更像是一個應對週期性需求增長的備份方案,即便是產線建成的情況下,也不意味着按下啓動鍵,產線就能立即運轉。受制於招工的季節性因素和原材料交通情況,行業普遍認爲運轉一條組裝線有至少6個星期的滯後。04、表面雙贏的“交易”
1987年,特朗普與記者託尼·施瓦茨合著了一本《交易的藝術》。
過去很多人都在問,偏好交易的特朗普,在“iPhone不回美國製造將面臨25%的關稅”這件事情上,會與庫克、蘋果公司如何通過某種“交易”來“握手言和”?
答案逐漸變得清晰——加大在美國投資建廠,將關鍵零部件轉移到美國來生產,加大產品中美系供應商的佔比,都是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基於成本、效率等原因,實現iPhone在美國組裝,也就是特朗普說的“讓他(庫克)有一天能把這個計劃實現”,道阻且長。
全球化製造分析師李陽對我們表示,“從企業戰略角度看,是否值得根據四年總統任期內的政策去決定未來十餘年的產業鏈佈局,是非常存疑的;而從特朗普政府的角度,推動iPhone本土生產可能也更多的是給選民釋放信號,兌現此前的競選承諾。”
關於“暫緩美國製造”附帶的6000億美元投資條件,李陽認爲,“最後可能還是以轉移支付的方式扶持美國本土產業。”
只不過,在這場看似“雙贏”的交易中,蘋果還將犧牲一部分利潤——當iPhone的供應鏈當中,美系零部件佔比越來越大,意味着需要從美國進口更多的零部件到組裝所在地,這部分對應的成本也會侵蝕蘋果的毛利率。
最終,要看蘋果如何平衡和控制供應鏈變動帶來的成本上浮。目前對蘋果來說,好消息是美系零部件還只是限於玻璃蓋板這樣相對低價的產品,壞消息是,隨着芯片、稀土磁體等核心部件本土化推進,在美國之外組裝也會衍生出額外的進口成本。
剛剛過去的第三財季電話會議上,庫克說,“過去一個季度產生 8 億美元關稅相關成本。 下一個季度預計關稅成本11億美元(基於當前稅率政策不變假設)。”
編輯/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