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Ie 3.0來了:Chiplet互連速度翻倍

半導體行業觀察
08/09

來源:內容來自nextplatform

隨着雲計算、高性能計算(HPC)以及如今的人工智能(AI)推動企業計算不斷發展,再加上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相關的技術挑戰和成本持續增加,對Chiplet(小芯片)架構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

過去幾年,英特爾AMD等系統級芯片(SoC)製造商一直在不斷增強其Chiplet能力,將更小、可複用的小芯片以模塊化架構組合在一起,以提升效率、靈活性和定製化能力。不過,這些基於Chiplet的半導體目前仍依賴各自廠商的專有互連技術來實現連接。

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UCIe)聯盟於2022年成立,由英特爾、AMD、高通臺積電(TSMC)等半導體公司,以及Google Cloud、Meta微軟等超大規模雲廠商共同推動。該聯盟的目標是制定一套標準化的互連規範,使不同廠商、不同晶圓廠生產、不同功能的小芯片能夠在單一封裝中協同工作,從而實現更高的靈活性、效率和定製化。當年,UCIe 1.0規範便同步發佈。

本週,UCIe聯盟(現已擁有140多名成員)推出了開放式Chiplet標準的3.0版本,在功耗效率與管理方面做了多項增強,並保持向後兼容。但最引人關注的是性能提升——新規範支持48 GT/s和64 GT/s的數據速率,是一年前發佈的UCIe 2.0(32 GT/s帶寬)的兩倍。

這種性能提升,旨在滿足聯盟所稱的“對高帶寬永無止境的需求”,特別是在AI、HPC和數據分析等快速擴張的領域中,這些領域的封裝可用互連邊界長度(即芯片間連接的物理邊緣長度)十分有限。

數據速率的翻倍適用於UCIe-S(2D標準封裝)和UCIe-A(2.5D先進封裝)設計。諸如AI等應用需要在有限的互連邊界長度內獲得越來越高的吞吐量。

“在很多應用中,我們都受到封裝互連邊界的限制,這在AI和HPC領域尤爲突出,但其他領域也緊隨其後。”

英特爾資深院士、UCIe聯盟主席Debendra Das Sharma在接受The Next Platform採訪時表示,“你需要更高的線性帶寬密度。換句話說,你必須在給定的互連邊界長度上提供更多帶寬,因爲芯片尺寸不會僅僅爲了帶寬需求而改變——它可能因其他原因改變,但不會爲了芯片間帶寬而變。這就是我們把數據速率從32 Gb/s提升到48 Gb/s甚至64 Gb/s的原因。”

Das Sharmas 表示,3D設計方面並沒有變化。

“它仍然是非常低的頻率,因爲在較低凸點密度下,我們已經擁有非常高的帶寬——每平方毫米數百TB/s,甚至多到用不完,因此在3D側不需要提升,這樣可以非常節能。而在2D和2.5D封裝中,則確實需要在固定的互連邊界長度內提供更高帶寬。”

提升數據速率的關鍵是保持3.0版本與之前版本的向後兼容。

聯盟在白皮書中寫道:“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爲它確保了現有系統和基礎設施能夠無縫集成新標準。該規範保留了現有的邊帶、有效信號、時鐘跟蹤、數據、訓練和信令協議,爲系統設計人員和開發人員提供平滑的過渡,並確保與前幾代規範設計的小芯片互操作。”

隨着標準適用範圍的擴大,這一點也尤爲重要。雖然UCIe在數據中心、HPC和AI系統中的應用已廣爲人知,但它將具有普遍性。

Das Sharma說:“如今,一切都是Chiplet架構,這無關領域。你看看手持設備或PC,它們都是由Chiplet構建的。UCIe跨越所有領域,汽車也是一個重要應用。我們認爲它就像PCIe(今年6月也迎來了速度升級)一樣,只不過PCIe是板級互連,而UCIe可以從手持設備一直用到數據中心。比如UCIe-A更適合高端小芯片,比如AI應用;而手持設備沒有這種帶寬需求,所以我們有2D封裝。這是一個我們想要覆蓋的完整計算連續體。”

這個連續體還包括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以及無線基礎設施、雷達系統等應用。

“當然,我們希望進入AI、HPC和數據中心這些領域,但我們的目標也包括其他市場。這就是我們的定位——那只是我們的一部分‘賽道’。”

UCIe 3.0還帶來了其他改進,包括:

運行時重新校準(runtime recalibration):可重用初始化狀態,在運行過程中實現低功耗的鏈路調優;

更靈活的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拓撲:通過擴展邊帶通道(最長可達100毫米)實現;

連續傳輸協議支持:通過Raw Mode映射實現不中斷的數據流,適用於SoC與DSP小芯片互連等新型應用。

參考鏈接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25/08/08/uci-express-cranks-up-chiplet-interconnect-speeds/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爲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