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公司,成爲人形機器人熱潮中的新面孔。8月8日開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上,以工業機械臂、協作機器人、無人叉車等爲主業的公司,把人形機器人擺在了最爲顯眼的位置。
據不完全統計,新松機器人(300024.SZ)、埃斯頓(002747.SZ)、越疆科技(02432.HK)、仙工智能、極智嘉(02590.HK)、斯坦德機器人等工業機器人企業均已卡位人形機器人賽道。另外,家電龍頭美的研發人形機器人,亦藉助了旗下庫卡機器人的技術支撐。
記者注意到,這些公司大多是從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以來才紛紛入場。身處機器人賽道的工業機器人公司爲何反倒步伐稍顯滯後?和具身智能初創企業競爭,傳統工業機器人公司又能否後發制人?
入局者衆,亦有巨頭觀望
8月8日,港股“協作機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發佈第二代人形機器人。在WRC的展廳,這款機器人戴上乳白色手套,化身工人和商店服務員,演示組裝零部件、接打爆米花、製作檸檬茶等技能。
越疆科技第二代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Ⅱ接打爆米花。圖:越疆科技
越疆科技首席科學家郎需林向南都N視頻記者介紹,這是一款非常重視手部操作的人形機器人,“高精度操作是人形機器人從表演走向實用的通行證”。
越疆科技方面稱,公司不搞“概念炫技”、不比誰做得像人,而看重讓人形機器人能更快走上崗位。
今年3月,越疆科技在上市約3個月後正式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售價19.9 萬元起。公司方面彼時宣佈,已與一線車廠、電子製造商及連鎖品牌合作,聚焦設備位置不固定、操作相似度高的場景,如車廠備料、咖啡制飲、藥店夜間取藥等項目。
在醫藥場景上,越疆科技於6月初披露,已與中國院外醫藥產業最大的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藥師幫簽署戰略合作。起步階段,雙方將率先於藥店、藥倉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展開合作。與此同時,越疆科技亦瞄準人形機器人“出海”。6月下旬,越疆科技在日本舉辦新品發佈會,宣佈面向全球批量交付人形機器人。
郎需林表示,公司看到AI模型帶來了控制、認知、交互能力的突破,於是決定入局人形機器人。越疆科技的策略是,先夯實關節模組、控制器、執行器等硬件基礎,同時對接主流AI“大腦”,並與真實場景客戶共同打磨解決方案。
7月下旬,騰訊發佈名爲Tairos的機器人“大腦”軟件平臺,越疆科技是第一批參與合作的機器人公司。
相較於越疆科技快速着手商業化交付,新松機器人的節奏更偏早期。雖然新松在WRC上帶來了三款輪式和雙足人形機器人,但一名新松的員工向記者介紹,人形機器人是國家戰略方向,也是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所以新松需要在這一領域進行技術儲備,並探索如何佈局到傳統工業機器人解決不了的工藝環節。
一位上市工業機器人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對記者表示,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入局人形機器人的時間相對較晚,這與它們的市場關注點和對人形機器人技術成熟度的判斷密切相關。人形機器人產業處於只燒錢、難掙錢的階段,“當傳統工業機器人公司判斷短期內人形機器人無法普及應用和盈利時,自然就不會急着進入這條賽道了”。
一位工業機器人大型跨國外企的技術經理便坦言,許多具身智能公司依然在“炒概念”,真正做出來的產品並沒有很強的實用性。其所在的公司秉持務實心態:如果投入巨大但回報微薄,公司便不會輕易涉足。
不過,前述CTO指出,目前具身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其公司意識到部分應用的時機可能快要成熟,不能繼續按兵不動,也開始提前準備和應對。
對工業機器人上市公司來說,藉助人形機器人業務來提升股價和市值亦在考量範圍內。7月末,剛剛於7月初港股上市的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公司極智嘉宣佈,設立全資子公司——北京極智嘉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局具身智能,目標直指物流與製造場景。
極智嘉7月31日發文稱,公司的市銷率(比較公司市值與銷售額的比值來評估企業價值)僅僅約9倍的市銷率,顯著低於其他港股機器人企業,如優必選爲32倍、越疆科技達61倍。極智嘉預估,通過具身智能業務的突破性進展,可以爲公司打開估值上行空間,驅動股價提升。
既有經驗,可否建立“護城河”?
和初出茅廬的具身智能創業公司相比,許多傳統工業機器人摸爬滾打了上十年甚至數十年,這爲它們後發制人提供了一定的經驗累積。
“公司爲搶佔具身智能商業化藍海備足了彈藥。”極智嘉方面表示,公司在2024年營收規模達24億元,接近扭虧爲盈,業務覆蓋全球40餘國。這些既有能力和資源,不僅爲其具身智能技術和產品提供了成熟的應用場景與驗證渠道,也將爲全球化落地和規模化擴張提供保障。
資金和渠道能力之外,極智嘉還指出,公司在機器人感知、決策與控制等技術領域擁有豐富研發經驗。而且,作爲專注於倉儲物流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對物流作業及客戶痛點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物流場景海量真實數據,將構成其角逐具身智能的獨特資產。
技術和場景的長期積累,同樣是越疆科技對自身比較優勢的認知。郎需林說,公司擁有機器人控制系統、驅動模組等底層技術上的經驗,而對工業場景的理解深刻程度亦有助於落地部署。
但郎需林也看到,工業機器人講究“剛性約束”,擅長精準重複,而人形機器人強調“靈活泛化”,要解決感知、認知、泛化等更高維度的問題。這意味着,過去在技術上強調精度,現在更要擁抱“不確定性”。郎需林表示,技術路線的差異,需要工業機器人公司在算法架構、感知模型和運動規劃上進行全面升級。
郎需林據此認爲,從工業機器人走向人形機器人,“不是換賽道,而是向更高階複雜系統進化”。
具身智能創業公司智平方戰略與生態負責人莫磊對記者分析,基於現有硬件供應鏈,傳統工業機器人公司研發一款人形機器人本體難度並不存在太大難度。然而在軟件層面,傳統工業機器人所依賴的AI技術和當前的具身智能幾乎完全不同,對這些公司而言是一項大的挑戰。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