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財富領航征程丨金融新啓航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爲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鑑於此,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啓航》特別推出《財富領航征程》系列訪談欄目,深度對話金融機構高管、專家學者,共謀行業發展之道。
作爲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行業應如何紮實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期《財富領航征程》對話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增武。
在經歷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後,我國財富管理市場正在走向更成熟、更穩重的發展階段。而隨着長期財富的積累與創造,家族企業財富管理問題也正發生在國內企業家身上。
對此,王增武從國內一、二代企業家角度分析稱,現如今,一代企業家羣體對“家企分離”的意識幾乎爲零,比如,其自行購買的車輛及其他財產或會登記在公司名下,致使所有權可能發生改變。相比而言,二代企業家羣體則更具備相關風險的規避意識,其“法商”思維能力更強,做事考慮前因後果,且在投資理念上,更懂得利用法律武器做風險隔離防範。
此外,談及理財資源配置問題,王增武認爲,投資者應多加關注“安全資產”。他建議,可以在擁有30%安全資產的情況下,剩餘部分再配置保障性產品(例如保險產品)、權益類產品或銀行理財產品。
一代企業家“家企分離”意識幾乎爲零,“法商”思維亟待加強
“一個時期的市場發展,由當時的財富管理市場生態決定。”王增武表示,財富管理市場的生態應是“共富的生態”,即共同富裕的生態,正是此種“共富的生態”決定了市場的發展將更加追求公平,而非一味追求效率。
因此,在經歷資管新規等監管政策後,我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也正在走向更成熟、更穩重的發展階段。
那麼,在上述新規背景下,我國財富管理機構是否也受到了一定影響?王增武對此表示肯定,但不同之處在於,有的機構受影響程度較大,有的則相對較小。
此外,王增武還提及了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狀態。他表示,從公募基金角度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至今已有30餘年時間;從理財子公司角度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亦有20年之久,在此過程中,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處於彼此“交替上升”的發展狀態,此意味着,兩種類型機構的財富管理規模佔比“時多時少”。
談及原因,他解釋道,主要是由於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競合”狀態,即競爭與合作狀態下彼此發展。而在未來,雙方也將在“競合”過程中呈現兩極化演變,其中,“兩極化發展”具有兩層含義:
其一,從產品類型看,銀行金融機構應以穩健爲主,非銀行金融機構則可適度側重有一定風險的產品。其二,銀行金融機構更應發揮其制度優勢,比如從個人或企業對沖風險角度,保險法、信託法具備對沖風險的制度優勢;非銀行金融機構,比如券商、私募乃至公募基金,更應關注家庭財富增值服務。
那麼,相對於普通客戶,高淨值客戶風險投資呈現哪些特點?王增武表示,對比來看,高淨值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更強,更偏向風險性投資,同時,其投資方向也與當下經濟環境和時代脈搏密切相關。
另外,從資源配置看,科技領域、生物醫療領域以及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均是高淨值客戶未來關注的重點。
在長期的財富積累與創造下,家族企業財富管理問題也正大規模發生在國內企業家身上。
王增武從國內一、二代企業家角度分析稱,一代企業家羣體對“家企分離”的意識幾乎爲零,例如,其自行購買的車輛及其他財產或會登記在公司名下,致使所有權可能發生改變。相比而言,二代企業家羣體則更具備相關風險的規避意識。
他進一步表示:“二代企業家的法商意識較強,做任何事考慮前因後果,並且在投資理念上,會利用法律武器做風險隔離的防範。”
那麼,什麼是法商意識?王增武表示,在金融領域,“法商”的含義是利用現有的金融制度,去對沖潛在的交易風險。在國內,現階段能對沖交易風險的制度便是信託法和保險法。
值得注意的是,王增武還提及此前被熱議的“客戶家族信託被擊穿”一事,他對此表示,不論“擊穿”與否,此事並非制度本身問題,而是使用不當的問題。
現如今,我國私人銀行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規模增長轉向價值深耕,期間是否有何瓶頸?在王增武看來,不存在瓶頸問題,任何階段均存在結構性機會,而此種機會的把握在於機構的前瞻性判斷。
前瞻性從何而來?王增武對此表示,前瞻性從研究而來。現如今,有的金融機構只顧“埋頭苦幹”,而不“抬頭看路”,“勤勞”固然重要,但仍需看清前路方向。而“抬頭看路”的過程,不僅需要前瞻性判斷,也需要相關研究支撐。
“招行與貝恩公司每兩年均會發布一篇私人財富報告。”他進一步表示,此報告不僅是招行對客戶的全面調研,同時也是爲後兩年私行業務發展的推進與指引。
此外,談及家族辦公室,王增武認爲其功能是將供需雙方的有效需求進行有效匹配,與私人銀行業務相比,其被形容爲“更高級的私行業務”。
他表示,有的人將家辦形容爲“純粹爲富人服務的業務”,但事實上,家辦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至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是金融服務的較高表現形態和形式,不應對其產生偏見,目前來看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數據的核心應用在於預測信息,銀行應設置風險容忍度管理
Deepseek、ChatGPT等橫空出世,在各行各業掀起一股“AI新浪潮”,從家族財富管理領域角度看,王增武表示,AI在資產定價、財富增值、財富傳承,企業治理、風險控制等層面,均扮演重要角色。
數據是AI的新戰場,王增武認爲,雖然它蘊含多種定義,但其中最重要的在於預測信息,它不僅可以對過往歷史進行梳理,同時還可以對未來情形進行風險預警,包括潛在的KYC維度預警,均具備十分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不過,在他看來,AI等人工智能的核心侷限在於人類對自我認知的侷限,儘管它們能夠模擬某些思考,但缺乏真正的意識,因此只有人類突破自我認知的侷限,未來纔有創造更多可能的機會。
此外,談及“科技金融”,王增武表示,其與“金融科技”是兩種概念,具體到科技金融產品,從狹義角度看,主要是指如何利用金融更好賦能科技企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作爲我國企業融資的生力軍,在推動科技金融發展時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支持科技型企業方面,除了用好用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和鼓勵商業銀行增強信貸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風投”意識進行信貸投放。商業銀行需要設置風險容忍度管理,當不良貸款數額超過其設定的容忍度時,可以快速採取相應措施以減少其中潛在的損失。
對於金融機構如何更好評估一家科技型企業以及與其相關的核心人物問題,王增武認爲,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軟實力評估,而非僅囿於同質產品的“內卷式”差異化競爭。
另外,從架構上看,他表示,商業銀行採用“總行科技金融中心-分行科技中心-科技特色支行”的三級架構體系無可爭議,此種架構能夠更好促進銀行業務發展。
但除此之外,他強調,商業銀行更應將業務重心向提升服務傾斜,以此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在王增武看來,以客戶爲中心的金融服務理念纔是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立足根本,只有將服務做到客戶心坎上,持續改善服務事項,才能增強品牌認可度。
與此同時,他也認爲,地方監管部門也應將銀行服務納入重點監管範圍,並採取多項措施對其加強監管。
商業銀行需增強核心競爭力,投資者應關注“安全資產”配置
在當前經濟形勢與監管政策背景之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在2025年會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從機遇方面看,王增武表示,我國是以間接金融爲主的金融體系,在此體系內,公衆對商業銀行的信任程度必然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佔據了制度優勢。
他進一步表示:“若商業銀行能夠把握好其中的優勢,未來勢必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但若無法把握,從發行產品角度看,理財虧損幅度可能超出預期,導致收益爲零或爲負。”
從挑戰方面看,王增武表示,當前商業銀行最大的挑戰在於,低利率環境下如何實現穩健收益。
回顧2007年,當年被譽爲理財元年,大量理財產品也在彼時陸續到期,但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卻出現了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情況,與此前銀行宣稱的動輒百分之十幾、二十幾的收益率相差甚遠。
王增武表示:“不論在彼時或是當下,我們仍然呼籲,商業銀行需要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那麼,從金融角度看,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他認爲,主要在於其定價能力及風控能力,但遺憾的是,兩者至今未得到顯著的改進。不過,一旦改進得當,商業銀行即便在低利率環境下與券商等機構做對手方的套期保值,也可實現穩健收益。
此外,談及投資者最爲關心的理財資源配置問題,王增武認爲,其應多加關注“安全資產”。
那麼,何爲“安全資產”?他對此解釋稱:“每位投資者對‘安全資產’的定義不同,具體來看,其一,安全資產的收益至少不能低於通脹或抗通脹產品;其二,具備流動能力,可以隨時變現;其三,易於存儲。”
王增武建議,投資者可以在擁有30%安全資產的情況下,其餘70%的資產再配置保障性產品(例如保險產品)、權益類產品或者銀行理財產品,此意味着,投資者需要在做好安全資產配置的前提下,再進行多元化配置。
責任編輯:潘翹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