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遠洋集團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業務探索和實踐。
今年上半年,遠洋集團旗下遠洋建管新拓展面積562萬平方米,機構數據顯示,位列行業第八。8月6日,遠洋集團副總裁趙建軍在一場代建業務交流會上表示,代建業務已經是遠洋集團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一調整不僅關乎企業發展模式的調整,更折射出整個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專業服務轉型的大趨勢。
自發探索到行業第八
“遠洋做代建其實也有20多年的經驗了。”趙建軍在交流會上坦言。這位在遠洋工作21年的老兵,親歷了企業代建業務的三個發展階段。
早期項目如北京規劃展覽館等,都是遠洋在代建領域的自發嘗試。趙建軍回憶:“那時候做代建其實是一種完全自發的、偶然的行爲。”隨着行業形勢的變化,遠洋纔將代建業務作爲破局方向。隨着2023年底遠洋建管成立,進入行業前30,2024年躍升至前20,2025年更是躋身行業前十,名列第八位。這樣的發展速度,是市場對遠洋品牌價值的證明,也讓管理層進一步認定了做代建的正確性。
“代建業務完全是通過團隊自身努力可以做到的,自主性更強。”趙建軍表示。與受宏觀環境影響較大的重資產相比,代建業務更能體現企業的專業價值。
“我們在團隊建設上對外鼓勵找合夥人、對內強調合作文化並建立激勵機制。”在回應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提問時,遠洋集團副總裁趙建軍說,“下一步我們要繼續鞏固現有陣地,把代建業務做得更好。關鍵是要讓整個團隊統一思想,用同樣的方法做事。我們要儘量少犯錯,有時候寧可錯過一些機會也要穩紮穩打。”
從甲方思維到服務導向
轉型最難的是思維轉變。據遠洋管理層介紹,遠洋提出“雙乙方”理念:集團是一線的乙方,一線是客戶的乙方。這種角色轉換帶來全方位的改變。
以前行業是重資產模式,房企重視風險防控,一個項目報告動輒要100多頁,現在代建的內部報告已明顯減少,一切工作圍繞對外開展趙建軍表示,集團職能從管控轉向服務,建立起扁平化的“飛虎隊”機制,直接穿透到項目前端。而思想的轉變也帶來了行爲的專業,並進一步轉化爲業務的提升。
這種轉變在烏魯木齊雅山璟廬項目中得到驗證。遠洋團隊用14個月時間,將這個一度停滯的項目打造成烏魯木齊商品住房銷售十強,最終實現高品質交付。委託方連發兩封表揚信,這正是服務導向帶來的價值認可。
今年5月,遠洋建管簽約了天津地標項目京津國際中心。遠洋整合商業、寫字樓、酒店等多業態資源,爲這個21萬平方米的超高層綜合體提供全鏈條服務。這種綜合能力,成爲遠洋在代建賽道的重要競爭力。
遠洋方面表示,合作方選擇遠洋主要看重兩大核心優勢:首先,遠洋是具有央企背景的市場化公司,既比純民營企業更讓市場放心,又比純央企更具經營靈活性,形成了獨特的市場定位;其次是遠洋代建的全業態整合能力,其業務覆蓋商業、不動產、養老、物業、物流、數據地產等多個領域,通過保持組織架構完整性而非拆分獨立運營,實現了各專業條線資源的有效協同,這種全鏈條的資源整合能力使其能夠承接並完成城市更新、政策類複雜工程等單一團隊難以勝任的綜合型項目。
對自己定位“項目醫生”
“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項目醫生。”趙建軍這樣描述遠洋的代建理念。在中山某項目中,遠洋團隊堅持專業判斷,說服開發商放棄不切實際的豪宅定位,最終證明普通住宅纔是市場所需。
遠洋方面表示,遠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於創造“價值增量”,通過專業評估和操盤,將原本可能虧損的項目大幅減虧甚至實現盈利;同時堅持“五好體系”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工藝、好服務、好體系),運用包含90多項指標的缺陷清單嚴格把控產品品質,以專業、務實的態度確保設計落地和經營目標實現,拒絕華而不實的營銷噱頭,真正做到對項目負責、對業主負責。
華東地區的海鹽都匯華庭項目,則展現了遠洋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面對70餘起債務糾紛和停滯的工程,遠洋團隊通過債務重組、成本優化和營銷重塑,不僅實現如期交付,還使項目躋身當地銷售前三。
對於外界關注的合作模式,遠洋方面表示,公司與一些資產管理公司(AMC)建立了深度合作模式:AMC以市場價四到五折收購金融機構急於處置的優質債權資產後,由遠洋負責後續運營管理,通過專業操盤提升產品價值,實現資產增值與投資收益。這種合作充分發揮了險資的資金優勢與遠洋的運營專長,形成了“低價收購+專業運營”的價值提升閉環。
“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做一個成一個,這纔是根本。”趙建軍強調。
目前遠洋代建業務中住宅佔比約70%,同時涵蓋城市更新、產業園區等多元業態。雖然今年的銷售業績和代建收入相比重資產業務還不算多,但管理層更看重的是建立可持續的專業服務模式。
在行業深度調整期,遠洋的代建實踐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從資本驅動轉向能力驅動,從規模競爭轉向價值創造。這條路或許不會一帆風順,但正如趙建軍所說:“只要方法對、做得好,就一定能走出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文章轉載自《中國房地產報》
責任編輯:郭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