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安踏,去往何方?

商業評論
08/12

作者:江月| 編輯:小魚

“安踏,開始新一輪挑戰。

好文4031字|6分鐘閱讀

圖源自安踏官方微博

進入2025年,安踏集團併購大提速,不斷充實自己的鞋服品牌“多元宇宙”。

近期,市場傳言稱安踏集團或將收購美國運動鞋品牌Reebok銳步;對此,安踏體育企業傳播部門回應稱:“我們不對市場傳聞發表評論。我們建議以公司官方發佈的信息爲準。”

不僅是被傳收購銳步,在今年1月安踏體育以500億韓元(約2.64億元人民幣)買下韓國時尚品牌musinsa約1.7%的股份,而musinsa standard中國首店也將落地上海;五個月後,安踏集團又宣佈完成對德國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業務的收購。

從知名跑鞋品牌到潮流時尚、戶外運動品牌,安踏集團開始了新一輪的併購擴張週期,也藉此探索千億運動集團的新增長曲線。

2024年,“大安踏”集團以1085.8億元人民幣的總營收,成爲繼耐克阿迪達斯後全球第三個千億規模的運動品牌;在國內,安踏集團在運動鞋服市場的份額達到約23%,位居行業之首。

但大安踏集團也有自己的“煩惱”,在成功改造FILA斐樂、始祖鳥等品牌後,面對運動產品的發展生命週期律,安踏集團不僅正在尋找下一個品牌改造的目標,也更需要回歸主品牌安踏進行產品及運營的提升。

安踏的“多元宇宙”經營仍需深耕打磨。

關於這次安踏集團將收購銳步的傳言,銳步可以從全球市場和專業運動產品方面補齊安踏的短板;另外,銳步現在處於發展低點,在全球市場份額的佔比僅有1.5%,確實需要強有力的品牌重塑。

回顧安踏過往品牌併購的歷史,其往往是在“低位”出手,再重新塑造品牌發展的軌跡。

2009年,安踏體育入主單年虧損超3900萬港元、門店僅剩50家的FILA;第二年,新任FILA大中華區負責人姚偉雄開啓“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新梳理產品線,聚焦核心品類和核心場景,將品牌定位爲“高端運動時尚”。

改造FILA的核心便是細分、垂直、深耕。

安踏CEO徐陽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對細分賽道優勢的理解;徐陽表示,有品牌切得足夠細,圍繞這個去反推組織、商品,才能成功把消費者鎖得更牢。

簡言之,只要賽道夠細,沒有人能打敗你。

同時,FILA的品牌門店也做了重新升級,商場核心位置門店用了更明亮的燈光、更寬敞的動線設計,店內也張貼起了頭部明星的代言海報,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

通過細分品類場景、明確中端時尚運動的品牌定位,安踏入主五年後,FILA中國區扭虧爲盈;2020年,FILA收入首次超過主品牌安踏;2021年,FILA營收突破200億元大關。

經過改造FILA一役,安踏沉澱了不少關於品牌升級與賦能的方法論,包括重新梳理品牌定位並依次進行門店改造,爲品牌爭取優質點位,同時在技術端通過數據拆解、流水分析等提升成交率、客單價和連帶率等。

在併購FILA上“嚐到甜頭”的安踏,也開始了對全球鞋服品牌的“大併購”,明確“多品牌、全球化、高端化”的三大戰略。

更經典的案例便是安踏改造始祖鳥。

2019年,安踏聯合財團以46億歐元收購亞瑪芬體育,由此擁有了始祖鳥、薩洛蒙等品牌的運營權;併購完成後,安踏精簡亞瑪芬的業務,聚焦技術服裝、戶外表現、球類及球拍運動三大業務,每個細分市場只保留一個核心品牌。

另外,未被收購前的始祖鳥,其國內門店主要和戶外用品集合店的分銷渠道合作;在安踏接手後,始祖鳥開始轉型品牌DTC直營店,把門店開進高奢商場裏,進一步強化“戶外愛馬仕”的品牌認知。

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始祖鳥迅速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引爆話題度,也由此帶動亞瑪芬體育的收入增長。2024年,始祖鳥所代表的技術服裝業務營收達到21.94億美元,同比增長36%;以薩洛蒙爲主的高性能戶外服飾業務營收18.3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

從FILA到始祖鳥,實際上運動品類的細分化、運動單品的高度垂直化,這已經成爲近年運動市場發生的重要變化之一。安踏集團董事長丁世忠在表示,當今全球做得好的品牌,都是深耕一個細分市場的垂類品牌。

因此,安踏每併購一家品牌,就專注於“死磕核心單品、聚焦核心定位”,大刀闊斧地減去已經成爲品牌“負資產”的產品線,而安踏正在將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不斷複製,在改造更多新品牌的同時,也不斷擴容集團矩陣

比如在2023年的安踏集團投資者大會上,安踏集團計劃用未來三年將迪桑特、可隆打造成爲繼安踏、FILA後的第三個百億品牌;未來如果順利併購銳步,安踏勢必也會給這家老牌運動品牌進行一次“刮骨療毒”。

但之所以安踏能在品牌改造過程中“屢戰屢勝”,這離不開其沉澱的後端能力。

“要做一家多品牌管理和零售運營卓越的公司,這兩個能力是最難打造的。”安踏集團聯席CEO賴世賢曾如是說。

實際上,在安踏集團沒有開啓大併購的時期,安踏就依託福建本地的鞋服產業集羣,深入打造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目前其自有工廠和戰略合作供應商超過800家。

沒有供應鏈能力作爲“勝負手”,安踏也很難組織起對FILA、始祖鳥這幾大戶外品牌的深度改造;前述的精簡產品、聚焦,最關鍵的還是以後端生產製造和物流爲支撐,組織起前端的精細化運營和數字化管理。

因此,自2020年起,安踏就開始將分銷商手中的門店和庫存大舉收回,從批發轉爲直營;同時收回一部分物流網絡並擴建物流中心。而安踏的蘇州物流中心即將在2026年啓動,計劃可以並行運營十餘個品牌的物流網絡。

另外,對鞋服品牌而言,供應鏈之外的門店運營也是核心能力之一。安踏在這方面的改造也是遵循了新零售的邏輯,門店並不僅僅是消費者逛店、成交的場所,更是傳遞品牌理念、作爲品牌展示的重要場景。

近年來,安踏也重新梳理旗下門店設計和定位,打造出安踏競技場、安踏冠軍及超級安踏等風格不同的店型,比如“競技場ARENA”門店就主打競技運動特色,月均店效超過100萬元,是傳統安踏門店的三倍多。

門店和供應鏈,這兩件事對鞋服品牌而言看似門檻不看,但一家品牌能否成爲集團級企業,關鍵在於從供應鏈、數字化到門店運營能否更高度統一整合,繼而強化綜合的零售能力。

曾任報喜鳥服飾董事總經理的陶衛平在《品牌帝國》一書中寫到:“做品牌不是簡單地開幾家店,更不是去隨意註冊一個商標,再做一盤貨就行的。做品牌需要可持續發展體系,這套體系需要經過長期積累纔有可能形成。”

具體到產品端,在FILA、始祖鳥等紛紛衝擊中高端市場的同時,安踏主品牌選擇圍繞大衆市場的定位打造了一系列平價產品。

在過去,安踏每逢新的季度就一定會換新,但之後安踏也開始精細打磨產品線,陸續打造包括安踏膜、風暴甲、空氣甲等一系列明確品牌區隔明顯的產品,並且銷量可觀。其中“風暴甲”戶外夾克,2024年銷量超過100萬件;安踏PG7“平價”跑鞋在上市三個月內銷量突破100萬雙。

可見,安踏近些年的戶外新品正在深化消費心智,找準性價比中端產品定位,其供應鏈的地基也不斷牢固,但面對更多成熟的運動品牌和成長中的國貨品牌,安踏也需要突破自身的產品週期律。

從運動品牌及產品的發展週期來看,一款新品在上市之初如果成爲爆款,往往會在短時間內達到銷量和輿論熱議的高點,但隨着市面上類似新品上市,勢必也會擠佔市場份額和品牌銷售。

畢竟,耐克的AirJodan球鞋這類“常青”爆款幾乎是可遇不可求。

以FILA爲例,過去其標誌性的“老爹鞋”也曾引起風靡;但最近FILA的爆品出新不及當年,反而阿迪旗下Smaba徳訓鞋、彪馬Speedcat賽車鞋等類似產品又成爲“新寵”。

產品銷售表現也直接反映到財報上,FILA品牌2024年的總收入僅增長6.1%到266.26億元;甚至在2024年三季度,FILA再次成爲安踏旗下所有品牌中唯一負增長的子品牌。同時,2024年FILA經營利潤爲67.38億元,同比減少2.6%。

成立時間更長的安踏主品牌,其目前定位的中端平價市場也遇到了新挑戰。比如安踏GP7跑鞋以300-400元的價位成爲“性價比平替”的首選,但在更下沉的縣級市場,價格持續下探的361度正在快速擴張。

財報方面,2024年安踏品牌收入同比增長10.6%到335.22億元,低於2023年的16.23%;同比361度2024年的營收同比增長19.6%,營收總額首次突破百億元。

除了產品與門店密度之外,李寧在今年年初成爲中國奧委會及中國體育代表團在2025-2028年期間的官方體育服裝合作伙伴;而在此之前,2009-2024年,安踏曾連續16年成爲中國奧委會的官方合作伙伴。

當然,更多國貨品牌的崛起也有助於中國運動零售市場的增長,這對加深國產鞋服供應鏈是一件長期利好的事,正如丁世忠所言:體育用品依然是消費市場的不確定中最確定的賽道。

但面對新品牌的持續突進,這對安踏也是一種鞭策。

同樣地,相比於耐克、阿迪達斯等高度成熟的運動品牌,安踏也應該正視其中的差距。數據顯示,耐克2025財年全球營收447億美元,阿迪達斯2024年全球營收236.83億歐元;這對於志在全球化的安踏而言,也是必須正視的挑戰。

最關鍵的,耐克和阿迪達斯至今仍擁有AJ、三葉草等超級單品和超級品牌,安踏在通過單品爆品來夯實消費者心智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G7跑鞋和風暴甲夾克也僅僅是一個起點,運動戶外單品的持續破圈是一件“難而正確”的長期工程。

但在數據上不能迴避的問題是,自2021-2023年,安踏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1.35億元、12.79億元、16.14億元;但同期安踏的營銷費用則分別爲、177.53億元、196.28、216.73億元,比同年的研發費用高出十倍不止。

安踏不能“忘本”,產品和供應鏈這條仍不能放鬆。

安踏的底氣是2024年集團自由現金淨流入132.54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銀行定存及已抵押存款合計達522.11億元;這支撐着安踏可以不斷擴張鞋服“多元宇宙”的邊界,改造、升級更多新品牌。

不可否認,安踏已經從過去依託單一的產品銷售和門店擴張驅動增長,轉型爲通過資本併購和品牌賦能的鞋服“平臺型”品牌;但接下來安踏除了進一步擴張全球市場外,也必須堅持更多具有可持續性的戰略,比如深耕細作產品線、找到屬於安踏的“常青爆款”,繼續夯實品牌心智等等。

千億規模對安踏確實是新的里程碑,但如果缺乏足夠的拳頭級產品作爲支撐、對門店與供應鏈的運營精細度還不夠細化,安踏或許也很難破局運動產品的“生命週期律”,這也正是安踏集團新一輪挑戰的開始。

素材來源:

《安踏丁世忠看上了昔日全球“豪門”?》,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千億安踏,悄然換擋》,來源:鳳凰WEEKLY財經;

《一隻鳥兩棵樹三條路,中產被安踏包圍了》,來源:財經天下WEEKLY;

《始祖鳥技術下放之謎:安踏的“高端魔法”能否照亮平民戶外賽道?》,來源:潮人;

好看,記得點小心心

推薦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