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國產BIM的新能源工程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等科技項目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利用三維設計系統累計開發新能源項目達10吉瓦以上,連續兩年獲得新能源行業優秀工程設計獎……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設計院加快推動“三個轉型”,不斷提升規劃設計質量與效率。
逐光:穩經營與謀創新的雙輪驅動
盛夏8月,通過巡檢無人機俯瞰天津市渤海之濱的龍源電力海晶鹽光互補項目,107萬塊光伏板在陽光下匯成一片“藍色海洋”,年均發電量超10億千瓦時;光伏板下的滷水中,數十萬尾鹽汪子蝦歡快暢遊。在這幅“水上發電、海水曬鹽、水下養殖”的和諧畫卷背後,是龍源電力面對土地資源約束與新能源發展的雙重挑戰,圍繞“穩經營、謀創新”工作主線,推動向“強而優”轉型的典範。

圖爲龍源電力天津海晶鹽光互補項目
近期,該項目憑藉在前期設計、工程建設等方面卓越表現,先後榮獲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頒發的優秀工程設計獎和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頒發的中國電力優秀工程獎。
在寧夏中衛騰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光伏板遮擋着熾熱的陽光,集水裝置收集着雨水,爲板下生態提供雙重呵護。該項目榮獲優秀工程設計獎,其治沙經驗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上分享。
圖爲寧夏中衛光伏治沙項目
從設備選型、支架設計到施工方案,該項目經過了全流程優化——設計方案明確要求各組件具備專業防沙設計,同時安裝高精度傳感器,能夠及時調整支架傾角以提升發電效能;場區實施“阻沙固沙結合”的方案,並將光伏組件中心點提升至距地面3米,爲植被種植和環境改善提供充足空間。目前,騰格里基地植被覆蓋率已經從0.5%提升至20%,實現了發電與治沙的雙重效益,爲全球荒漠化治理和新能源開發提供可複製的中國方案。
2025年6月底,隨着“寧湘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的建成,基地以每天上千萬千瓦時的規模持續向湖南輸送綠色電力,昔日的騰格裏沙漠成功變身能源和生態“綠洲”。
追風:優投資與強管理的協同共進
以風電爲主業的龍源電力,在日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更加註重強基固本,從精準選址到高質建設再到智能運維,將精益管理落實到每個環節。
青海海西州冷湖鎮因獨特的火星地貌而聞名,也是風電開發的“無人區”。龍源電力設計院的資源規劃師面對阿爾金山脈這一“天然屏障”帶來的風向紊亂問題,引入激光雷達測風技術,多方收集測風數據,最終完成了2基桁架塔和4座激光雷達的立體測風方案,爲確保項目的經濟效益奠定堅實基礎。2025年5月底,那些曾在圖紙上跳動的風機點位,如期化作成排的大兆瓦機組迎風飛舞。

圖爲海原風電項目開展基礎澆築工作
寧夏海原100萬千瓦風電項目是龍源電力在騰格里“沙戈荒”大基地開發的首個風電項目。在前期踏勘階段,當鑽探隊取出土樣,設計團隊發現這裏是典型的自重溼陷性黃土,在這裏“種”風機就像在海灘堆沙堡,地基一旦不均勻沉降超過限值,整臺機組就有傾覆風險。
設計團隊反覆論證對比溼陷性黃土條件下的地基處理方案,從換填法、強夯法、浸水法到擠密法,從理論可行性、施工難度、整體工期到工程造價,不斷從以往的工程經驗中汲取靈感,在浩瀚的學術論文中尋求理論支撐。最終,團隊確定了對風機基礎採取“灌注樁+剛性隔水層”的方案。近日,項目成功完成首臺風機基礎澆築。
創新:存量創效與增量做優的源頭活水
龍源電力設計院從風電、光伏兩大領域入手,積極推進新能源工程設計工作的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

圖爲風電場三維數字化設計成果展示圖
在項目設計階段,龍源電力設計院以自主研發的國產化三維設計平臺爲堅實技術底座,目前已在30餘個新能源項目中成功應用,累計裝機容量達10吉瓦以上。通過深度融合BIM+GIS技術,多源地理信息融合、智能算法集羣驅動等創新模式,構建了覆蓋組件智能排布、電纜路徑自動優化、工程量精準統計的數字化設計體系,顯著提高設計效率約40%,大幅縮短設計週期約30%。
此外,龍源電力設計院還自主研發了投建營投資決策系統、綜合能源規劃設計系統、設備製造管控系統和工程質量數字化管理系統、全國級造價信息庫等多個數字化平臺,全方位構築公司數字化轉型的“護城河”。
目前,該公司數字化系統平臺超20個,受理專利100餘項,這些數字化平臺不僅爲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更顯著提升了設計精度和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