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技術進入“策略時代”,比亞迪2.6L打破行業天花板

中國經濟新聞網
08/11

■邢銳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演進過程中,真正構成行業影響的,往往並非單一參數的突破,而是背後體系能力的持續演進。

一年前,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發佈,將NEDC工況下的百公里虧電油耗下壓至2.9L,首次將插電混動車型帶入“2時代”。今天,DM技術再迎升級:近日,比亞迪宣佈,第五代DM平臺在原有架構上進一步優化,虧電油耗降至2.6L,並已經國家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廣東)認證。

這項進步源於電控算法、整車調度策略與軟硬件協同的系統性重構。0.3L的油耗降幅雖小,卻逼近插混技術極限。更關鍵的是,這項優化通過OTA即可同步至150萬輛已交付車型,數據推動技術進步,體現出技術兌現能力的躍升。

從“追趕者”到“定義者”:五代演進,鑄就中國插混“底氣”

比亞迪對插混技術的投入,並非出於短期市場導向,而是長期戰略視角下的技術積累。

2008年,F3DM上市,成爲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當時混動領域仍由日系廠商主導,初出茅廬的F3DM則略顯生澀,但比亞迪沒有後退,而是沿着既定的插混技術路線持續迭代。

從初代DM、到DM-i,再到第五代DM平臺,比亞迪逐步構建起涵蓋發動機、電驅、控制策略在內的完整體系。可以說,每一代技術的進步都建立在大量數據積累和實用場景驗證的基礎上。難,卻初心不改,砥礪向前。

如今,在同行苦覓突破之機時,比亞迪已將虧電油耗壓縮至2.6L,並建立起可落地的大規模應用能力。相較傳統依賴性能堆疊的技術路徑,這種系統性效率優化更具可持續性。

由此可見,比亞迪的領先並非某一項技術參數的偶然勝出,而是整車工程能力的綜合體現。

不靠堆料,靠策略:插混進入AI驅動的新範式

第五代DM平臺的優化,不靠新增硬件,而是通過控制策略的升級實現了整體節能水平的提升。這種以“策略”爲核心的技術範式,代表了插混領域的新階段。

平臺的進化建立在三大能力支撐之上。

第一是數據能力。第五代DM平臺已覆蓋超過150萬輛車,每月產生28億公里真實行駛數據,支撐了180多萬種細分工況的構建。這些數據爲策略模型提供了豐富的現實參考。

第二是模型能力。比亞迪自研的發動機與三電系統控制模型,使整車具備更高的感知判斷能力,可根據實際路況動態調整驅動模式,實現用油效率最大化。

第三是策略執行精度。每次啓停、加速、減速,系統都能以毫秒級節奏做出響應,從而在常見使用場景中不斷壓縮能耗冗餘,提高整車運行效率。

比亞迪這一策略方向,使得插混技術從“機械+電”的混合形式,演化爲數據驅動下的智能協同系統。

不是發佈新車,而是給150萬老車主送了一份“油補”

在新能源市場用戶結構加速分化的背景下,車企與用戶的關係已從單次交易,走向長期運營。

比亞迪以OTA方式同步給150萬第五代DM平臺車主,這種“技術共享”不僅提升了用戶用車體驗,也強化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長期信任感。

以秦L DM-i和海豹06 DM-i爲例,這兩款車型在升級後虧電油耗降至2.6L,按照2100公里滿油滿電續航測算,每次長途出行節省油量可達6L以上,換算下來接近50元成本節約。這筆賬簡單清晰,卻直接提升了用戶實際感受。

用戶無需進店、無需更換配件,OTA自動完成更新,節省成本的過程悄無聲息,但賬面收益清晰可見,其背後是一整套長期研發體系的支撐——從一線工況數據的精準採集,到控制策略的優化升級,再到OTA能力的快速下發,比亞迪完成了一次端到端的“實用科技”循環。

結語:技術的盡頭,是對用戶的誠意

從2.9L到2.6L的跨越,是比亞迪對技術長期價值觀的再次落地。

技術更新不止於產品性能提升,更關乎一個品牌如何兌現承諾、延伸服務週期,以及爲用戶創造額外價值的能力。

第五代DM技術的持續演進,讓插混技術進入到以系統效率和策略能力爲核心的競爭階段——當行業還在嘗試將3L作爲目標時,比亞迪已經把2.6L油耗的實用能力帶入150萬輛實際運營車輛。這種“工程驅動、用戶導向”的技術實踐,正在構建中國汽車品牌新的價值基準。

這一代DM平臺的進化,是對用戶的一次認真回應,也是對行業標準的一次重新定義。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作者:邢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