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文科遇上AI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突圍與新生

藍鯨財經
08/10

藍鯨新聞8月10日訊(記者 李輝 徐嬌)新聞傳播專業,這個曾經以“無冕之王”光環吸引無數青年的學科,正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當新聞寫作機器人以每秒千字的速度生成稿件,當虛擬主播用精準的語調播報新聞,當算法推送重構受衆的信息繭房,傳統新聞教育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一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教育革命已然拉開帷幕。

在技術浪潮奔湧的當下,AI大模型強勢襲來,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該如何破局?在人人都是創作者和傳播者的新媒體時代,我們究竟需要培養怎樣的傳媒人才?帶着諸多疑問,藍鯨新聞記者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峯進行了專訪。

王峯,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文藝理論研究》副主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等。

招生“冰與火”:從萎縮到轉機

藍鯨新聞:王院長,今年的高考招生剛剛結束,能否介紹一下最近兩年新聞傳播行業的招生趨勢怎樣?

王峯:近兩年,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招生規模一度呈下滑趨勢。行業變革的焦慮、技術衝擊的迷茫、就業前途的未知,讓不少考生和家長望而卻步。但今年招生情況憂中有喜,報考比較踊躍,實際招生的人數比原定計劃增加了10%以上,令我們也感到欣慰。

比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今年的招生情況不錯,我們分析可能受短視頻行業需求影響,行業發展帶動了該專業的招生。我們比較有特色的大數據與新聞雙學位專業現已畢業兩屆,學生去向尚可,雖然招生規模擴大存在難度,因爲需要學生具備理科背景且對新聞感興趣,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探索。

藍鯨新聞:有位知名的網絡大V張雪峯說報新聞學就打暈孩子,您如何看待張雪峯的言論?

王峯:社會輿論可能誇大了他的言論對學生選擇的影響,實際原因可能更爲複雜。行業內對張雪峯言論看法不一,部分從事新聞工作的人認爲其言論言過其實、有妖魔化傾向,但也有部分人認同其說出了一些實際情況。比如電視臺若發展好,便無需面臨縮編等現實問題。

應當承認,新聞行業面臨着挑戰,但是挑戰中蘊含機會,要積極應對。當人工智能生成新聞、虛擬現實重構傳播場景、大數據解構受衆心理,我們的專業正在經歷一場壯麗的蛻變和挑戰。

藍鯨新聞:人工智能席捲而來,對新傳專業帶來哪些變化?

王峯:媒介即信息。媒介形態變化導致新聞傳播方式、用人機制和傳播環節發生巨大改變,給新聞行業帶來挑戰。從報紙、收音機到電視,再到如今的手機,媒介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未來可能向 AI 眼鏡等貼身化、輕量化方向發展。而作爲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新傳專業也始終在因應這些變化而迭代。

人工智能被認爲是新時代的基礎設施,應對媒介的變化,應抓住人工智能這一基礎設施。我們認爲,在文科專業中,新聞傳播學科與人工智能關聯性強,擁抱可能性高,只要避免意識形態和倫理錯誤,可盡情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文科不用太悲觀,度過適應期後的新傳專業很有潛力,且會煥發新面目。

跨界融合:從“寫新聞”到“造世界”

藍鯨新聞:那麼華師大傳播學院的新傳人才教育如何轉型?

王峯:華師大傳播學院一邊以“AI基礎+專業融合”的路徑賦能專業體系整體升級形成特色,讓學生充分掌握AI技術,並通過實訓工作坊的形式促進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一邊建設學科在遊戲領域的能力,發力虛實相間領域,在虛擬現實方向培養新聞人才,未來在行業變化中先佔優勢,纔有彎道超車的可能。​

華師大的傳播學院還是一個年輕的院系,我們沒有那麼多包袱,人工智能也正是一個新興的產物,擁抱新技術革命帶來的變革機遇,對我們來說可能恰逢其時。

藍鯨新聞:具體來說,貴院在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創新實踐?

王峯:學院教學抓住人工智能發展趨勢,目標是將傳播學院50%的課程進行改造,以適應新時代需求。

課程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我們開設了《大語言模型與創意寫作》,教授學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寫小說,包括從前期的構思到後期的修改。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有學生反饋學習前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通過課程學習理解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認識到人工智能只是輔助人類提高寫作效率和創作質量的工具,打消恐懼後大大增強了信心。現在已有 100 多個學生上過課,結束課程後基本“人人都能寫作長篇小說”。

同時,爲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們和大模型公司合作研發了課程智能助手,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及時反饋,調用文字、視頻、音頻等多元材料,實現資源的有效調度。24小時在線的課程智能助手能夠解放老師,提高教學效率,使課程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具有通用性和普及性。

此外,結合我們對遊戲行業發展的判斷,對傳媒行業的機遇值得重視,今年9月我們的遊戲與數字文創研究生項目正式開始招生,這個專業由傳播學院主導,設計學院與計算機學院共同建設、聯合培養。

藍鯨新聞:您多次提到遊戲與數字文創專業,請問爲何要設置這個專業? 

王峯:專業建設要有前瞻性,按常規一種媒介的生命週期大概是二三十年,手機興盛至今可以說是方興未艾,但是媒介進一步輕量化和交互化的趨勢必將繼續演進,我們判斷未來媒介或是以AI眼鏡爲標誌的虛擬現實。此前一度繁榮的元宇宙也許並非泡沫,而是對其研發和應用的前奏探索,未來我們可通過眼鏡看新聞、工作、娛樂等等。

虛擬現實可以理解成一種廣泛意義上的遊戲,未來的社會活動可以全部遊戲化,那麼遊戲就是最大的媒介,我們要提前進入它,去適應它的邏輯。一方面做相關的技術,另外一方面要做內容,而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地進展,遊戲的發展可能非常快。

必須深入地去想我們到底要幹什麼,能不能引領時代,佔領高地,因爲我們處於一個特別劇烈的變化當中。要明白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學生對這個技術能充分地掌握、充分地熟悉。在我的設想中,基於遊戲特色的人才培養將會是華東師大傳播學院一個非常鮮明的IP,無論是高校的新傳院系還是就業市場。

傳播學院於2024年8月開展全國研究生首屆遊戲論壇,並籌建遊戲與智能文化研究中心,推動《遊戲研究》集刊入駐漕河涇科技綠洲“未來42·趣創”數字文創孵化空間。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有助於爲遊戲行業良性發展輸送兼具AI技術敏感度與人文關懷的複合型人才,推動技術、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未來圖景:擁抱變化,不斷學習 

藍鯨新聞:繼續請教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AI會取代記者編輯嗎?傳媒人的價值何在?

王峯:AI目前只能做低端活,可將其視爲學徒工,在崗記者和編輯不必過度焦慮。高端人才未來更稀缺,不會被輕易取代,甚至能拿更高薪資;而低端人才工作易被部分替代,會面臨薪水降低和人才流失問題。

在突發新聞報道中,AI可以快速整理信息,但唯有傳媒人能判斷哪些細節最觸動人心;在短視頻平臺上,算法推薦決定了內容的流向,但唯有優質的內容創作者能突破流量繭房,傳遞真正的價值。在技術中注入人文關懷,用深度思考挖掘數據背後的社會脈動,用創意爲冰冷的代碼賦予溫度,這些是機器無法做到的。

不過,AI發展會越來越好,後續衝擊範圍可能擴大。

藍鯨新聞:智能時代新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有哪些升級?

王峯:新文科升級爲智能文科,所有文科都應找到與人工智能結合的新方法。數據新聞已成爲新時代的標配。使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將枯燥的數據轉化爲生動的互動地圖,讓公衆直觀感受到新聞的另一種做法。新聞人才不僅是信息的搬運工,更是數據的解讀者、社會問題的視覺化表達者。

記者角色需要轉變與提升能力,記者需同時承擔主持人角色,提升現場口播能力,成爲出鏡記者,同時發揮深度調查的優勢,以應對媒介變化帶來的挑戰。

傳統方向面臨挑戰,比如播音主持專業傳統的電視臺主播方向發展受限,工資低、崗位消減,學生面臨就業困境。我認爲播音主持專業可向遊戲主播方向轉型,培養學生成爲高質量的遊戲主播,同時具備遊戲技能、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抓住時代紅利,拓展職業空間,實現專業價值。

未來傳播學院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方向將以“學會理解新用戶,學會生產新內容,學會把握新方式”爲落腳點,深入系統性變革,對接國家戰略,着力培養立足中華大地、擁抱數智時代、具備全球視野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卓越人才。 

藍鯨新聞:您如何定義人工智能時代媒體人的不可替代性?

王峯:危機是時代提供的機遇,永遠盯準大衆對媒介的渴求,做好擁抱變化的準備,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固守,而在於以終身學習者的姿態隨時迎接挑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