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居上!正持續爆發

格隆匯
08/12

近期市場熱點輪動頻繁,AI算力、AI應用、反內卷、外貿、消費等板塊輪番上漲。

其中,在多重利好共振下,醫療器械板塊迎來上漲。

醫療器械指數ETF(159898.SZ)今日漲1.02%,近一年漲幅達22.18%,位居同指數第一。

可能已經有人注意到,醫療器械近期持續上漲,是大醫療中表現最好的一個細分板塊。

這種強勢表現,能夠繼續?從中長期基本面上看,醫療器械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能夠吸引資金持續湧入?


01 持續火熱


先看看今天的市場熱點,燃氣板塊、港口航運、AI算力的表現較爲強勢。

走強原因,有的是政策面推動,如山東省出臺正式文件,明確推動新能源全面入市,並在適當放開現貨市場上下限、銜接電能量與輔助服務市場等方面進行機制調整,以適應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影響。

也有業績層面的推動,如被視爲世界貿易晴雨表的馬士基表示,目前預計全球集裝箱貨運量將增長2%至4%,而5月份的預測區間爲下降1%至上升4%;

又如受益於AI對算力基建的強勁需求,AI芯片、PCB板及CCL市場持續高景氣,產業鏈核心供應商加速擴產。

中金對A股7家上市公司擴產公告進行梳理,其公告合計投資約320億元用於PCB產能擴建,產品逐步向高端化升級,但高端產能釋放效率仍將滯後於需求增速,供需缺口仍將持續存在,此外新工藝迭代升級有望帶來全新的市場需求增量。

不過,要說最爲熱門的概念,當屬腦機接口了,港股與A股市場同步走強,多個概念股觸及漲停。

驅動因素,有消息面上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近日發佈《關於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初步建立技術、產業和標準體系;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這一政策從國家層面爲腦機接口產業劃定發展路徑,標誌着行業進入“政策+市場”雙輪驅動的新階段。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項腦機接口領域政策落地,加速推動腦機接口技術臨牀應用。

例如,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佈《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爲腦機接口新技術單獨立項,設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

同樣在今年3月,湖北省醫保局發佈全國首個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其中,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6552元/次,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3139元/次,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966元/次。

浙江省、江蘇省也在之後陸續公佈了腦機接口醫療服務價格,爲腦機接口的臨牀轉化應用提供基礎。

也有資金輪動的原因,相比其他醫療細分板塊,醫療器械近期展現出更強的上漲趨勢,預示着醫藥行情,可能已經從創新藥向低位醫療器械擴散,腦機接口概念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有機構在最新報告中指出,醫療器械行業或已迎來拐點,政策鬆綁推動估值修復,手術機器人、外骨骼等前沿領域成投資熱點。

加上“人工智能+”驅動醫療產業革命,AI醫療正進入百花盛開時刻。

從二級市場看,醫療器械指數ETF(159898.SZ)近20個交易日漲12.31%。

資金也在持續湧入,Wind數據顯示,在7月17日-8月11日的18個交易日期間,超8413萬元資金淨流入醫療器械指數ETF(159898.SZ)。


02 後來居上


和創新藥今年的出衆表現相比,醫療器械板塊的漲幅要相對低一些。

不過,從醫療器械近期的表現看,更像是遲到,而非不到。

和創新藥相同的是,過去幾年,醫療器械板塊的回撤非常大,主要是受到政策面的重大利空影響,尤其是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集採)政策。

舉個例子,2020年10月,國家首次對冠脈支架進行全國集採,中標價格從均價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降幅高達93%;2020年底第二批集採瞄準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等骨科產品,部分地方試點降幅已達80%-94%。

即使是微創醫療樂普醫療等龍頭企業,業績和股價都難免受到衝擊,中小企業就更甚。

此外,還有醫保控費與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政策,“兩票制”、“一票制”,創新醫療器械審評趨嚴等等政策衝擊,導致從2021年7月高位到2024年9月的低位,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的跌幅接近7成,且年線收四連跌,歷史上是首次。

不過,從去年開始,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政策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早期的集採降價、醫保控費等限制性政策,逐步轉向支持創新、優化審批、擴大市場準入等利好方向。

2025年,醫療器械集採政策調整,不再單純追求最低價,而是引入更合理的規則,例如品牌報量機制,允許醫療機構按品牌報量,選擇認可的產品;設置價格天花板(最低報價的1.8倍),遏制惡性競爭;最低報價企業需公開說明合理性,並承諾不低於成本,防止傾銷。

創新支持方面,國家醫保局近期連開五場座談會,明確從研發、准入到支付全鏈條支持創新醫療器械,包括不再僅看實驗室數據,而是結合臨牀、經濟和社會價值,篩選真正的高價值產品;新增價格項目(如腦機接口“適配費”、質子放療收費),加速創新技術商業化;推動商業保險(如“惠民保”)覆蓋高值創新器械,擴大支付範圍。

註冊與生產政策方面,全面落實“證廠分離”,允許研發型企業委託生產,無需自建工廠,降低創新門檻。

中央財政還撥款148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醫療設備更新,2025年招標規模同比增62.75%,影像設備、醫用軟件等增長顯著。

基層醫療資源傾斜,重慶、甘肅等地區招標增長超200%,推動國產設備滲透。

這一系列調整,使得醫療器械行業從“政策寒冬”進入“結構性機會期”,醫療器械板塊也終於迎來業績恢復增長、估值修復階段。

對比歷史走勢,2016-2018年,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遭遇連續三年下跌,但隨後兩年大幅反彈。如今,在經歷了過去4年連跌,估值大幅回撤之後,醫療器械板塊已經進入修復階段。

而這個階段,大概率還會持續下去。

一方面,是估值仍有較大的修復空間;另一方面,老齡化加劇、居民對健康日益重視,醫療器械的需求將持續增長,海外市場的需求也十分大。

國產產品的性價比優勢,正不斷獲得海外認可,如邁瑞的監護儀產品,海外營收佔比48%、新產業生物的IVD設備,海外增速30%,高於國內。

今年,國產創新藥頻頻在海外發達國家獲得licence-out成功,這個熱潮也有望延續至醫療器械領域。

還有AI與醫療器械的融合,正在重構行業價值鏈條,在產品設計、生產、臨牀應用環節全方位融合,使傳統醫療器械向"智能醫療解決方案"升級,提升產品溢價。

海外的“AI+醫療”概念公司,如Tempus、Hims,已經用業績和股價的高增證明這個邏輯。

上述幾點,或正是資金持續湧入像醫療器械指數ETF(159898.SZ)的根本原因。

說到醫療器械指數ETF,它跟蹤的是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100%聚焦A股醫療器械板塊,覆蓋醫療設備、醫療耗材、體外診斷等醫療細分領域龍頭股,權重股包括邁瑞醫療聯影醫療愛美客惠泰醫療、新產業、魚躍醫療、樂普醫療、山東藥玻英科醫療華大基因等龍頭公司。

作爲典型的高門檻、高壁壘、高價值賽道,醫療器械指數長期業績突出。

截至2025年8月12日,自2004年12月31日基日以來,中證全指醫療器械指數區間累計漲幅988.26%,摺合年化收益率12.71%,跑贏了同期300醫藥、800醫藥、上證指數、中證500等指數。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器械指數ETF(159898.SZ)超額表現較爲突出。今年以來、近一年醫療器械指數ETF較基準分別超額2.53%、6.13%,居同指數ETF第一。

此外,醫療器械指數ETF聯接(A:018395.OF,C:018396.OF)爲場外投資者提供了一鍵佈局醫療器械板塊的便捷工具。


03 結語


當前,整個醫療行業,正經歷着深刻的變革。

雖然過去幾年,輪番經歷政策、宏觀經濟、業績增長、地緣問題的利空襲擊,醫療器械和創新藥一樣跌幅明顯,但現在多重因素空翻多,醫療器械正接力創新藥,逐步走出低迷,走向復甦,邁向新一輪的增長週期中。

拉長時間看,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加深、醫療消費升級,地緣、經濟等不確定性因素逐步明朗化,以及海外拓展的深入,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需求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並在AI技術的深度融合下,催生出新一代智能醫療器械,創造新的增長點。

未來3-5年,醫療器械將經歷從低端向高端延伸,從模仿式向原創式轉變,從單一產品銷售向整體解決方案升級,從國內走向全球的發展過程。

這個過程中,會陸續釋放出不少結構性機會,具有真正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優質企業,也將展現出更多投資價值。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