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窗口期!商業航天,扎堆IPO!“拐點”來了…

市場資訊
08/13

(來源:企業上市法商研究)

十年前,SpaceX用一場成功的火箭回收把商業航天從PPT變成現金流;今天,中國以科創板助力商業航天獨角獸。

這個夏天,資本市場上三聲啓動“哨”接連響起,商業航天上市大幕拉起。

8月13日,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並上市輔導備案報告,輔導狀態爲“輔導備案”。

圖源/中國證監會網站

7月29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顯示,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已啓動上市輔導,擬在科創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

三天後,又一商業航天企業江蘇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屹信航天)在江蘇證監局上市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爲民生證券。

三家企業亮點

胡潤研究院2025年發佈的《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中科宇航以110億元人民幣估值上榜,成爲廣州南沙區代表性商業航天企業;藍箭航天以200億元人民幣估值上榜,是國內商業航天領域估值最高的企業之一。此外,公開信息顯示,屹信航天估值超80億人民幣,三家輔導企業的總估值超過390億。三家企業存在諸多亮點:

1. 藍箭航天

亮點:國內液氧甲烷火箭技術領軍者,朱雀二號爲全球首款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估值200億元,2023-2024年淨虧損超10億元,但技術壁壘和商業化能力受資本認可。

 計劃:2025年三季度發射可回收火箭朱雀三號,瞄準低成本發射市場。

2. 屹信航天

亮點:衛星通信載荷領域“隱形冠軍”,2024年爲26顆衛星配套物聯網載荷,估值超80億元。技術優勢包括載荷小型化(單顆<50公斤)和功耗降低40%。

3. 中科宇航

亮點:中科院孵化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力箭一號固體火箭已成功發射7次(含復飛),力箭二號液體火箭計劃8月底首飛;估值110億元,2023年完成6億元C輪融資。

“黃金窗口期”

中科宇航、藍箭航天、屹信航天相繼啓動上市輔導,主要受益於今年6月18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 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該政策明確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40億元+技術突破+市場空間)適用範圍擴大至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三大前沿領域,重點支持技術領先但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

證監會表示,對於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將面向優質科技型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制等。

在“1+6”新政下,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不僅更方便,而是直接爲尚未盈利的硬核科技企業開闢了“專屬快車道”。具體變化體現在“三降一提”:

1. 降門檻——“盈利”不再是硬約束  

新規明確把商業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納入第五套標準適用範圍,只要滿足“市場空間大、技術階段性成果、持續高研發”即可,不再考覈營收或淨利潤。

2. 降時間——預先審閱機制  

企業可在正式遞交招股書前,把核心技術和風險點交給交易所“非公開預審”,提前鎖定審覈口徑,平均節省2–3個月的反饋週期。

3. 降博弈——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背書  

監管層把頭部PE/VC、產業基金等“聰明錢”的入股比例、鎖定期作爲加分項,實質上讓“市場投票”替代了部分行政判斷,減少窗口指導的不確定性。

4. 提效率——再融資同步鬆綁  

在審期間允許面向老股東增資擴股,“邊審邊融”解決研發燒錢痛點;上市後小額快速再融資授權額度從3億元提至5億元,並取消間隔期限制。

綜合來看,第五套標準已從“可以上”升級爲“快速上、持續融”。

對尚未盈利、但技術創新明確、資本消耗巨大的商業航天企業而言,2025年無疑是登陸科創板的“黃金窗口期”。

2025是商業航天“拐點年”

據瞭解,除中科宇航、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三家企業外,商業航天板塊還有多家企業正在準備IPO。

商業航天產業主要包括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以及空間站五大領域,目前市場以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爲主。

早在2020年底,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就啓動了上市輔導備案,但是未到披露招股書的階段。今年7月,星際榮耀披露披露了第二十期上市輔導工作進展情況報告。在當前資本市場上,尚無成功上市的民營火箭企業。

在人造衛星板塊,今年星圖測控(920116.BJ)成功登陸北交所,也是今年A股第一家上市公司。

2022年3月,另一家衛星企業長光衛星啓動上市輔導備案,但已於2024年底終止IPO進程;國星宇航在今年初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於香港主板上市,衝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但目前其招股書失效。

除IPO外,中國商業航天板塊一級市場融資也較爲活躍。

睿獸分析發佈的《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融資事件達138個,披露融資金額202.39億元。其中,衛星應用、火箭製造、衛星製造三個細分領域保持較高熱度,獲得更多的資金流入。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已經誕生12家獨角獸企業。

根據興業證券測算,國內兩大低軌星座將在未來三年帶來年均180億元的發射與配套需求,而現有民營火箭+衛星載荷有效供給不足60億元。供需缺口決定了第一波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將享受稀缺性溢價。

不過,風險同樣存在:

  • 創新技術:技術能否實現突破(如可重複使用火箭、衛星核心技術),是匹配科創板要求的關鍵點之一。

  • 產品風險:高風險行業,衛星火箭的成功或失利均將影響後續節奏。

  • 盈利節奏:未來持續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是重要一環,而商業航天“收入放量、利潤滯後”的階段特點,考驗市場耐心。

(素材來源:工業能源圈、界面、太空那些事兒、公司公告、網絡公開信息、IPO合規智庫等)

聲明本公衆號致力於好文推送(歡迎投稿),本篇文章(含圖)不涉及任何商業合作,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請勿依照本訂閱號中的信息進行投資操作,若不當使用相關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需自行承擔全部責任。如果您認爲我們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覈實刪除!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